在观看一战、二战的影片时,常常会看到战争各方抢夺一种产自中国的战略物资——桐油。这是一种来自油桐树果实的油料,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防水、油漆和油墨等领域。
查询《中国植物志》可知,油桐属植物众多,在华南地区广泛种植,其中有种叫“木油桐”的乔木,又名“广东油桐”。
美国知名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教授在《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中提到:宋朝时,成为重要商品的其他南方作物还包括甘蔗、蓝草(制染料用)、桐油(船舶防水用)以及橙、柑橘、龙眼和荔枝等水果。
葡萄牙著名植物研究专家若泽・爱德华多・门德斯・费朗(José Eduardo MendesFerrão)在《改变人类历史的植物》一书中指出,油桐属植物有很多种,均原生于亚洲东部,且很可能起源于中国,这类植物通常被称为“桐”,大多数拥有心形的果实。
在欧洲,最早提及这类植物的是马可·波罗:“船只表面并未刷松香,因为这里并不出产;但是他们找了另一种替代品,看起来感觉更好:(中国人)将捣碎的麻和炭灰跟植物油混合均匀后涂抹在船只表面。”
从中可以看出,油桐树是我国特有树种,宋元时期我国已广泛生产桐油,并用于船只防水。
实际上,马可波罗提到的船舶防水技术,正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油漆”制作技术,所谓“油漆”,即桐油与漆树提炼的清漆混合而成。
17—18世纪欧洲(德国)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do Guilelmo Leibnitio,1646-1716),在其编撰的《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中记载:中国有一种从树脂中提炼出来的油,他们称其为“桐油”。通常情况下在油漆及建筑中用得很多。此油变硬后坚如岩石,由于这个原因不易与颜色混合,因为其脱落后如同干瘪的硬皮。它特别具有防水作用,用途颇广。
到过岭南的英国阿美士德访华使团医官阿裨尔,在其著作《中国旅行记——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1816—1817年)》中提到:中国人称桐树,用这种植物的籽实榨油,用这种油作为清漆涂在船舶和粗糙的家具表面。他们常常在桐油中掺入从一种漆树(Rhus)中提取的更贵重的清漆,然后将这种混合物作为上等货出售。
我们所说的“油桐树”都包括哪些呢?《改变人类历史的植物》一书中提到,最出名的油桐属植物包括用来提取桐油的木油桐(Vernicia montana)、油桐(Vernicia fordii )、三籽桐(Reutealistrisperma),以及产量丰富、被称为“摩鹿加胡桃”的石栗(Aleuritesmoluccana)等。
这种“木油桐”,在广东被广泛种植,且被称为“广东油桐”。而这种情况也被一些外国人观察并记载。
例如,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在《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提到,湖南广东的韶州交界处:这里产油量也很大,一种是桐油,一种是茶油。
德国人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指出,在17-18世纪,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出产甘蔗、水果、蚕丝、棉花、五金器具、香油以及桐油。
事实上,直到20世纪30-40年代,桐油仍是广东及我国南方生产的重要战略物资,并出口到美国及欧洲等国家。
中国现代杰出的会计学家、著名教育家潘序伦于1924年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的著作《美国对华贸易史》(1784—1923)中,详细介绍了美国从中国进口桐油情况:
美国从中国进口桐油已有数十年。世界第一次战争爆发后,桐油贸易得到进一步的促进。桐油从生长于中国、印度等树种的坚果压榨而来。这种油在中国广泛用于防水布、纸张,也用于油漆、油灰、亮漆和墨水。
虽然美国本身是植物油生产大国。但其产量除棉籽油、玉米油外,其他品种均不能满足其庞大的消费需求。为了弥补缺口,美国每年需进口相当数量的植物油,工业活跃年份进口量尤其大。当然,这些植物油来自不同国家,例如桐油主要来自中国。
书中还提到,一战期间及战后,桐油贸易快速发展,1920年的进口额达1100万美元,其中约900万美元的桐油直接来自中国。
西方工业国家迫切需要找到用于生产干性油的替代品,也因此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油桐。1925年底,美国引进油桐,并建立了大型的种植园。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