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是抹香鲸肠道内的分泌物。
大约一百头抹香鲸中,只有一头体内有龙涎香。物以稀为贵让龙涎香异常珍稀,比黄金更为难得。
龙涎香从唐代开始被使用,到了宋代日渐盛行;明代,我国开始开发其医药功能。
广州及岭南地区自古以来海外贸易发达,香料是重要的进口物资之一。那么,我国的龙涎香都是产自哪里,又是如何进入岭南的呢?
最早提到龙涎香的外国书籍,是阿拉伯作家写于九世纪中叶到十世纪初的《中国和印度见闻录》,这部关于中国的早期著作中,提到了印度洋产龙涎香,阿拉伯商人将其运往中国。
关于龙涎香进入中国的路径,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提到,13世纪70年代,广州已成为中国海上进出口贸易中心。当时一艘在广州湾失事的沉船,记录了从南亚、波斯湾和东非进口商品的详细情况,包括胡椒、乳香、龙涎香、玻璃和棉花等,这批货物沉没于1271年年初的中国沿海海域。
国内史料的记载表明,早在唐代时期,海外的龙涎香已经传入中国,宋代时,通过广州贸大量输入;明代时,皇帝及达官贵人对其需求更盛。
宋代文人苏轼被贬海南时,曾在《玉糁羹》一诗中说“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将当地芋羹的香气与龙涎香相类比,可见龙涎香已为世人熟知。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一书指出,明代中国开始开发龙涎香的医药功能,将其作为修炼金丹(长生不老药和春药的结合)的关键成分。这既受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也与中国本土文化道教对龙涎香的想象直接相关。书中还提到,16世纪中期嘉靖皇帝曾持续二三十年求购龙涎香。
龙涎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根据其来源与特点,以本土文化思维将其命名为“龙涎”。
龙,这种中国文化中虚实交映的神奇灵物,神话中最有名的保护神之一。涎,指唾沫、口水,“龙涎”即龙的唾液,自带神秘魔力。而中国皇帝被视为“真龙天子”,人们认为皇帝是真龙下凡,是龙的化身。这种文化观念为龙涎香与皇权之间建立了想象关联,进一步刺激了帝王对它的需求。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明朝澳门的官员为了满足帝王及自身的需求,从葡萄牙商人手里获取这种香料,是不是也在情理之中呢?
葡萄牙人与龙涎香
小小的龙涎香,正是因为帝王对其强烈的需求,在葡萄牙人进入岭南的历史中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
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ieri)是最早进入中国内地长期居住的西方人之一。《消失的铺路人-罗明坚与中西初识》一书记载:1557年,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修建永久性房屋,此前四十多年,他们通过武力、出使、贸易等方式试图立足中国,而葡人行贿官员,明朝借葡师助剿海寇、倦于管理澳门乃至搜寻龙涎香等因素,均促成了这一结果。从此,葡萄牙人可以定期深入内地广州贸易,运来南亚、东南亚等地的香料、檀木、樟脑等。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一书提出,进入东亚寻求立足点的葡萄牙人利用了他们掌握的龙涎香,与广东地方官员达成妥协,用香料换取在澳门的居留权。龙涎香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古代西方进入中国的“敲门砖”。
历史上龙涎香究竟有多珍贵?宋代记载“潜斋云:龙涎如胶,每两与金等,舟人得之则巨富矣。”其与黄金等价,自是极其昂贵。宋徽宗宫内太监佩戴“古龙涎”,“一饼,可直百缗”(一缗为一千文,约一两白银,百缗就相当于一百两白银)。若按其佩香不超过一两推算,龙涎香的价值可达黄金的十倍以上。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