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小的柠檬,在历史上,它因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而被用于预防“坏血病”,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或许因为这个原因,明清时期,到过岭南的外国人,注意到我国南方的柠檬种植。
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的《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收录了3位外国人来中国南方的记录,其中包括西班牙奥古斯丁会修士马丁·德·拉达所著的《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书中提到:南方有许多品种的橘子和柠檬等水果。
该书虽提到中国南方有柠檬,但未记录具体位置,1752年,瑞典人彼得·奥斯贝克到广州旅行后,在其著作《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中写道:当地人窗前有一些种在花盆中的小树,其中,一种是长着小小的圆形酸柠檬的柠檬树,在中国这叫作“柠檬”。
在这位瑞典人看来,广州当时有人用花盆种植“柠檬”树,无独有偶,1696年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在巴黎出版的《中国近事报道》中也提到:
柠檬以及东印度群岛人称之为柚子的水果在中国很普遍,人们却精心种植一种特别的柠檬树,其果实大如核桃,圆圆的,青青的,酸酸的,用作各种调味品都极好,常被置于栽培箱中,用以装饰庭院及厅堂。
上述两位外国人对“柠檬”的描述,符合柠檬果实的特征。那么,明清时期广东是否有柠檬种植呢?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柠檬是一种“柑橘属”的小乔木,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种植,且为国外引进,不过该书未提及具体引种时间。
葡萄牙著名植物研究专家若泽・爱德华多・门德斯・费朗在《改变人类历史的植物》一书中提到,大航海时代,葡萄牙水手们非常看重柑橘类水果,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了解到,这些水果对于长期食用干粮的水手有很好的治疗功效。于是,很快将橙树和柠檬树种植在了大西洋的岛屿上,随后,柑橘类植物就被广泛引种到新大陆地区。
看来,明清时期的广东,或已有柠檬树传入开始少量种植。柠檬在航海中有特殊用途。
“到18世纪时,航海知识有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1753年,英国海军的一名医生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发表了论文《论坏血病》,提倡用柠檬汁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长距离航行的危险性就此大大降低。”
这是美国技术史、环境史和全球史领域的著名学者 丹尼尔·海德里克(Daniel R. Headrick)在其著作《技术、环境与疾病—帝国主义征服史》一书中的记载。
书中还提到,早在16世纪早期,海员们就知道吃新鲜的食物,尤其是柑橘类水果可以预防坏血病,甚至有时能治愈。为预防坏血病,1795年英国海军下令船只携带柠檬汁(青柠汁)让海员们定期饮用,并通过添加白兰地改善口感。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