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棉花故事——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59)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5-02-12 23:13

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发展,与棉纺织业技术改进、蒸汽机促进其产业发展,以及成为支柱性产业等均有重要关系。

发生在欧洲的工业革命,对18世纪及之后的清朝的经济、对外贸易、社会发展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岭南地区尤其为甚。不少外国人记载讲述了棉花种植、加工、贸易等故事,透过小小的棉花,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棉花传入

棉花进入中国的时间,一般史料认为在南北朝时期,大量传入中国则是在宋末元初,到了明清时期,国内开始广泛种植棉花。

日本人山本进在《清代社会经济史》一书中指出:明朝以前,中国的高级衣料是丝绸,大众衣料是麻。原产于印度的棉,汉朝时经由东南亚传入中国,宋朝以后开始在江南地区栽培,明朝时普及到全国各地。棉的纤维很强韧,保温性和吸汗性都很好,又易于生产,于是逐渐代替麻成了大众的首选衣料。

1752年,瑞典人彼得·奥斯贝克到广州旅行,在其著作《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中说,广东地势高的地方也被很好地利用了,被分割成梯田,根据不同的时节和土壤质量,种上西班牙土豆、山药、棉花、甘蔗及其他许多作物。

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期间对中国进行了考察,在《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记录了沿着北江而上,路过清远的时候,看到这里种植着很多稻子、山药、甘蔗、桑树和棉花。

通过上述两位记录可以看出,当时的广东的确有棉花种植,其种植面积有多大呢?

对此问题,德国人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给出了答案:在中国南部和东南部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出产甘蔗、水果、蚕丝、棉花、五金器具、香油以及桐油。18世纪初,经济作物(包括甘蔗、一度还有棉花)的种植占用了广东一半的耕地。

明清时期的广东,确实是大面积地种植棉花,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广东的粮食不能自给,在有限的土地上,必须种植价值更高的作物,用于交换江南的粮食或其他商品,因此,棉花的种植逐渐减少了。

棉花作为外来物种,用途十分广泛,为什么在明清时代才得到广泛种植呢?

对此,《清代社会经济史》中认为:棉业之所以普及到了全国,是因为棉纺织成功利用了农闲时期的(成年男子的)剩余劳动力和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家内(老人和妇女儿童的)劳动力。农民通过引入棉业作为副业,不仅节约了家人购入衣料的费用,还可以将多余的棉布拿到定期集市上销售,得到一些货币收入。

棉花贸易

中国从西方进口棉花的历史悠久。例如,美国人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所说:中世纪时期,大批穆斯林商人,多数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印度和锡兰各港口定居下来,用船将马匹、白银、铁器、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从西方运到东方,以换取丝绸、宝石、柚木和各种香料。

明清时期,大量的棉花或棉织品从广州等地进入中国。比如,在《消失的铺路人-罗明坚与中西初识》一书中提到,早在明朝时期,葡萄牙人贸易的供求市场都在广州。葡商运往广州的商品,主要有胡椒、苏木、白银、棉花、象牙、檀香;收购的货物以丝绸、茶叶、麝香为大宗。

再如,德国人著名建筑师乔治·弗朗鸠斯在清朝末期,考察了中国大半个沿海地区后,出版了《1897:德国东亚考察报告》,该书中说,广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年收入5000万两白银。主要出口商品为丝绸、刺绣、食糖、茶叶等,主要进口商品为棉花、金属和鸦片。

在清朝时期的对外贸易中,茶叶的出口和棉花的进口,占据了当时中国进出口商品的主要地位。当时棉花的交易量有多大呢?美国历史学家马士(1855-1933年)和宓亨利(1891-1947年)在《远东国际关系史》中认为,中国方面大量需要的商品只有两种,即棉花和鸦片,从印度输入广州的棉花数量很大而且日益增长,其价值只是从1826年前后起才为鸦片所超过。

《远东国际关系史》并未谈及棉花进口的具体数量,但日本人山本进《清代社会经济史》中则说,清朝时期,茶叶的输出达到了国内流通额的四成,棉花的输入量达到了国内流通量的大约三成。

对于这个棉花进口占三成的数字,美国历史学家、国际汉学泰斗费正清编撰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中也有类似的印证。他在书中说,鸦片主要来自印度,它在1890年前是输入中国的最重要的一项进口货,以后则被棉布所超过。按价值算,棉布和棉纱一起在1890年以后约占中国进口值的三分之一。

鸦片与棉花

“孟买的棉花和孟加拉的鸦片现在中国的需求量很大,鸦片成为南方诸省普遍的需要,棉花则广泛用来代替丝绸,制作便宜和舒适的服装。

”1793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使团出使中国,这是《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中的一段话。

鸦片和棉花,似乎是没有关联的两种商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1800年之后,棉花与纺织品加入了世界贸易的关键大宗商品清单。棉花输入英国工业革命中的核心制造地带,这些地区出产的纺织品和其他制造品则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是美国人布拉德福德·德龙《蹒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经济史》中的一段记载。事实上,棉花的生产、加工、贸易等,在全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该书中也强调:全世界此时成为一个整体,讲述同一个故事,出现了明确的国际劳动分工:“热带”地区向欧洲供应橡胶、咖啡、食糖、植物油、棉花及其他相对低价值的农产品。欧洲移民不断增加的温带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出产并向欧洲输送粮食、肉类和羊毛。

17世纪以后的中国,逐渐卷入了国家分工和国际贸易。对此,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在《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举例说:中国的对外贸易上,美国贸易活动的比重也很大,美国出产的棉花以及棉纱挤入印度与中国间的贸易,这些都是清朝时期的中国卷入国际贸易的体现。

对于清朝参与棉花贸易的情况,《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中说,约在18世纪中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在印度种的棉花运送到清帝国,满足了帝国激增的纺织手工业。然后,通过在广州的贸易,再购买茶叶运回英国并产生利润。

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或许,对清朝时期的中国并无害处,中国用通过销售茶叶得到的白银,购买需要的棉花产品,从而减少棉花种植面积。

但历史不能假设,当时世界贸易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到了18世纪末,清朝对于印度棉的需求持续下降——原因是国产棉花的取代以及清内部经济的衰退。

对于清朝对印度棉需求下降问题,日本经济学专家滨下武志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中也提到:中国农民冬季里用秋天收获的棉花来织出结实的粗布,这就是外国粗布根本竞争不过中国粗布的理由。英国商人把本国产棉布不能畅销的原因,归之于中国人土布生产的存在。中国农民与其购买外国的现成商品,更喜欢自己纺棉花、织布。

在清朝对于印度棉需求下降的同时,英国工厂出现的整体性纺织品生产又出现了过剩现象,迫使英国要想出另一个商品卖到中国以换取茶叶——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鸦片。

从此,大量的鸦片从广州等输入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进而引发了鸦片战争,让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棉花与鸦片,看似没有关系的两种物品,是不是有着重要的关联呢?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