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到正月十五了,在老家的大姨来电说回去看“闹热”(潮汕方言,即正月十五期间,潮汕地区“营老爷”民俗活动)。我的脑袋不由的、断断续续地播放出小时候的一幕幕。营老爷,这是老家的传统。
我们镇上一共12社,有不少老爷庙,祭拜着各类老爷,如财神爷、关公、妈祖、三山国王、大王公等。大概每位老爷管理的事务不同吧,如求财要拜拜财神爷、出海打鱼告诉妈祖、保平安拜拜三山国王等。而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大家最忙的时候。春节后各路大神从天庭汇报工作结束回到人间,都要出来12社巡游一遍。一共要三四天才能结束营老爷。出外面做生意的、工作的人也大都赶回来“闹热”。
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哪个家里是生男孩的,就要在此刻去告诉老爷,到庙里、祠堂里挂上一盏明灯,意寓“添丁”。同时买来由炒米和糖做的“丁糖”,分给亲戚朋友、左右邻居们一起分享,接受大家的祝福。
营老爷也是交流的日子,过了正月初十后开始,由各社管理庙内事务的“佬大”们商量、组织,把老爷平日里供香的香炉、“金身”,以及庙里各户出资的彩旗、花篮等组成庞大的巡游队,抬到各社里,去给别的社里人们上香、朝拜。听说我家所在的三山国王老爷是杨瘄寨社有份的,除了巡游12社,还要去杨瘄寨食丁酒。
出巡游的队伍非常壮观,开路的、抬香炉、抬金身的是统一穿红色的壮丁;前面抗大彩旗的是穿着红色旗袍、施粉黛眉的未婚女子,大旗后面扶旗尾的可以是已婚女子;挑花篮、扮演古装角色的是清秀的女童们,还有英歌队、潮汕大锣鼓、笛套音乐团跟随。浩浩荡荡的长龙队伍,锣鼓喧天,鞭炮不停。
营老爷据说最精彩、最激烈部分是老爷进庙时刻。但我从没看过,因为害怕鞭炮的声音和那燃烧后的味道。记忆中,远远的便能听到鞭炮声,几百米、二百米、一百米,离我家越来越近,基本已经看不见人了,只见浓浓的烟雾中闪烁的火点,人群的喊声如洪水般泄来,母亲赶紧拉我们进屋,将家里的门窗关了起来。我们捂住耳朵,也还是抵不住大鞭炮的激烈声响,特别是最后的炮响时,我明显感觉到房子都跟着震动。
半个多小时过去后,鞭炮声渐渐停了下来,嘈杂声也慢慢少了,趁妈妈忙家务,我壮着胆子开门出去,呵,厚厚的一层红色的鞭炮纸,隔壁邻居的小伙伴已经在炮纸里翻找没被燃过的鞭炮,这是我们小孩子唯一的快乐,大人们不允许小孩买鞭炮,大家就等这个机会找一点藏起来偷玩。我也学着他们翻找,果然,找到好几个小炮。
大家约好晚上到庙前广场看电影时先玩一玩。为了不让妈妈发现,我把它们藏在灶台下,没想到妈妈做饭时,零星柴火掉到灶台下,燃了小炮,清脆的鞭炮声把母亲吓了一大跳。
小炮玩不成了,我手掌还多了被母亲用藤条打出来的红条鱼……多年过去了,我依旧清晰的记得妈妈当时的表情。
2025-2 广州
(图片由学生潮汕人张晓蓓提供)
【作者简介】
林素纯,音乐硕士,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岭南音乐文化推广人。
【名家简介】
江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出版有《岭南乡愁》《文化岭南》等十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