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载连载《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之十二:赤子拳拳(2)(1882容闳54岁-1893容闳65岁),讲述留美幼童计划夭折,容闳遭遇丧妻之痛,这是容闳人生最灰暗的12年。
留美幼童计划的夭折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命运缩影。面对着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着鸦片战争的惨败,面对着洋枪洋炮的猛烈,天朝神威丧失殆尽,内忧外患之下,才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借法自强”的洋务运动艰难中兴起,留美幼童计划也借势破茧而出,虽然它像报春花一样,给这个时代传递了新的信息,但是在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围剿下,还来不及绽放便已经凋零。
容闳把他苦心孤诣的派遣留学生计划,视为让老大帝国变为少年中国的捷径。1877年,他还申请清廷拨款五万美元,亲自选址并全程监制建造幼童出洋肄业局三层大楼:“予之请于中国政府,出资造此坚固之屋以为办公地点,非为徒壮观瞻,盖欲使留学事务所在美国根深蒂固,以冀将来中政府不易变计以取消此事。”
容闳监制建造的留学事务局大楼
为了阻止幼童的撤回,容闳竭尽全力作了美国式的抗争,请求耶鲁大学波特校长联络美国百余名大学校长和教育界知名人士,联名致函总理衙门: “今学生如树木之久受灌溉培养,发荣滋长,行且开花结果矣,顾欲摧残于一旦而尽弃前功耶。”(摘自“美国各大学校长致总理衙门书”)
容闳与美国文豪马克·吐温一起求助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格兰特立即致函劝阻李鸿章,马克吐温与容闳有很深的情谊,他的女儿跟幼童们是同学,常常邀请幼童去她家的小楼聚会。
马克吐温的小红楼,容闳和留美幼童都曾是这里的常客。(王晓平摄)
留美幼童计划夭折,引起中外巨大反响。《纽约时报》报道称,“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对这项事业意义的认识,远没有容闳博士那么深远”。
幼童返回途经日本,时任驻日本参赞的黄遵宪,目睹幼童返回的船渐渐远去,写下了纪事长诗《罢美国留学生感赋》,痛惜“蹉跎一失足,再遣终无期。目送海舟返,万感心伤悲”。
著名思想家郑观应也挥毫落纸,责问“诸生游学将成业,公使何因促返槎。翻羡东瀛佳子弟,日新月盛愧吾华。” 痛惜撤回留美幼童“因噎废食,功败垂成,殊为可惜也!”
还没有从留美幼童计划夭折的打击中缓过气来,容闳年仅34岁的爱妻竟撒手人寰。
容闳曾经说过一生有两大梦想成真的事:一为予之教育计划,愿遣多数青年子弟游学美国;一则愿得美妇以为室。然而短短几年间这两件他最在意的事竟都化为乌有。他在回忆录中如是描写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自一八八零年至一八八六年,为余生最不幸时期。毕生志愿,既横遭摧残(指留学教育计划)。同命之人,复无端夭折。顿觉心灰,无复生趣。”
爱妻去世后的那个春节,万家团聚的热闹中,容闳抄录古诗《岁夜咏怀》: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容闳抄录唐代刘禹锡诗作手迹
沉重的笔调折射出他内心的悲情哀伤和无限的苦涩酸楚。
留美幼童计划夭折之后容闳曾经短暂回北京销差,目睹鸦片泛滥、列强倾销的状况,深为震惊,京城内鸦片烟馆竟然多过饭馆、当铺,他撰写了近5000字的禁止输入和种植鸦片条陈上奏朝廷,陈述弊端,痛斥鸦片“竭吾财,弱吾民,为天下之大患者”,并从如何通过进口管制和疏导提出30条对策。虽然这个方案被朝廷束之高阁,但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刊《申报》披露了容闳的禁烟条陈及其章程,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和讨论,25年之后万国公会上,留美幼童唐国安代表中国正式提出了禁烟问题并签署相关条约。
麻省集美博物馆展示的美国走私进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急剧增长
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容闳,骨子里自始至终家国大义、爱国之情深植于心,拳拳之情,从未改变,赤子之心,永矢弗谖。容闳这种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最终也成为留美幼童的精神传承。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留美幼童张康仁成为美国第一位华人律师,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留美幼童李恩富在纽约出版英文自传《我的中国童年》,是首位在美国用英文出版文学作品的亚裔作家,他们都成为在美国反对种族歧视、维护华裔同胞权益的先驱。
张康仁家庭照
2015年,美国加州最高法院向一百多年前被拒绝执业的美国首名华裔律师张康仁追发律师执照,纠正这一种族歧视导致的历史错案。2020年哥伦比亚大学以张康仁的名字命名学校的中国法律研究中心,“Hong Yen Chang Center for Chinese Legal Studies”(张康仁中国法律研究中心),以纪念法学院首位华裔毕业生的坚持和奉献。张康仁曾侄女加州亚裔律师钟伟珍说:“如果张康仁知道此事一定也会非常高兴,因为他一生都致力于集结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律师、外交家、政治家和企业家并促进和推动两国的相互认识与和谐相处。”
李恩富以其出色的才能成为演说家、评论家和记者。他四处游说反对排华法案,1889年4月他发表在《北美评论》杂志的文章《华人必须留下》,成为反对美国排华法案的经典檄文。“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放弃其崇高的理想,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坚持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这个共和国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他的崇高理想,扭转了他的传统政策,这可以从排华法案中看出”。140年后李恩富的曾孙马修·李成为美联社资深记者,在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多次就与中国相关的话题反驳美国发言人的双标言论,以“怼美国新闻发言人的美国大爷”被中国人所熟知。
幼童回国初期近半数被分配到海军领域,1884年,中法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扬武号”兵舰上7名幼童顽强抵抗,四人为国捐躯。据上海《字林西报》报道:“这次中法的海战,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扬武号’兵舰上的学生5人(实为七人)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动人,他临大敌而毫无畏惧,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上,还能镇定如常,鼓其余勇,由水中救起多人”。
幼童们用生命和鲜血改写历史,中法海战一结束,美国驻华公使照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希望中国政府重新恢复派遣留学生赴美留学,他认为留美幼童在海战中的英勇行为足以证明他们效忠中华,过去对他们的指控和担心是不实的,照书中这样写道:“在此次福州事件中,这些‘洋化’学生都充分表现了高度勇敢和爱国心,他们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对祖国做出重大的贡献”。
留美幼童视死如归的英勇行为一定程度上改观了朝廷对幼童的认识。次年,李鸿章上奏清廷,鉴于归国的留美幼童“均能始终勤奋,日进有功”,建议对唐荣浩、徐振鹏、黄开甲、梁普照等55位归国幼童“酌保官阶,给予顶戴”,归国幼童逐渐被清廷接纳。
中法海战10年之后,留美幼童在甲午战争中再一次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示了他们的赤胆忠心和人格光辉,而容闳所秉承的留学报国精神也在一代代留学人的传承当中,成为中国百年留学大潮的主旋律。
链接>>
【名家简介】
徐惠萍,容闳研究学者,珠海留学文化馆荣誉馆长。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曾任新华社记者。1995年从新华社调入容闳家乡珠海,先后担任珠海市委新闻秘书、珠江晚报总编辑、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珠海市妇联主席等。长期致力于对容闳和香山文化的研究,撰稿并策划纪录片《容闳》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获中国影视大奖提名奖、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著有书籍《跨越——珠海新闻舆论监督聚焦》《先行者容闳》《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本书被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