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徐惠萍】跌宕起伏的六年——留学文化之《容闳图传》解读(11)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徐惠萍 发表时间:2024-12-26 15:12

羊城晚报连载《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之十一:留美幼童(2)(1875容闳47岁-1881容闳53岁),讲述了容闳的婚姻以及留美幼童计划功亏一篑的过程。这6年是容闳人生当中最跌宕起伏的6年,至高的荣耀、美好的爱情和梦想破灭的打击,都在这短短的时光里猝不及防地一一降临。

1876年容闳被耶鲁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倍感荣幸。

容闳是因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而得到了这份荣誉。2024年6月,执教耶鲁27年的苏炜教授在珠海留学文化馆作了题为“耶鲁的中文典藏和容闳的‘东学西渐’”的讲座,展示了容闳把中国文化带进美国高校的首创之举。他说:,“容闳作为践行‘西学东渐’的‘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同样也是‘东学西渐’——---打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大门的第一人。”

容闳先后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个人收藏的1679卷中国经典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大清律例全编》,其中《古今图书集成》一卷共计5024册,是现存为数不多的保留完整的版本之一。耶鲁大学斯特林图书馆门楣上镂刻的8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其中中文文字就来自于容闳捐赠的《颜氏家庙碑》拓片。苏炜教授评价“容闳是耶鲁中文图书馆藏的拓荒者和最大功臣”。


容闳还积极推动耶鲁大学开设“中国文化讲座”,推荐好友、卸任美国驻华公使卫三畏主持。耶鲁大学成为首开汉学讲座的海外大学,卫三畏成为美国大学第一位汉学教授。两年之后哈佛大学也开设了中国文化讲座,今天这两所大学都成为美国研究东方文化的重镇。

2019年年底,斯特林图书馆举行了耶鲁大学中国馆藏史展览,展示了容闳等人的足迹。也许是容闳与耶鲁特别的情缘,今年五月,作为容闳的家乡人,我的作品《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被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破例典藏入馆。

1875年,47岁的容闳与23岁的白人姑娘玛丽终于结婚了。在上海孑然一身的时候,容闳曾对朋友说起自己婚姻的苦恼,他说:“我不喜欢小脚的女人(那时候中国恐怕没有女人不裹脚),而在美国又没有一个大脚的姑娘会爱上我。”

不期而遇的爱情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按照容闳的安排,留美幼童们三三两两入住美国人家中。容闳的“家访”也就顺理成章,只是有一户人家去得特别勤——留美幼童张祥和、曾嘉爵寄宿的凯洛克博士家。凯洛克博士曾经陪伴容闳到秘鲁考察,对容闳非常了解,而他的妹妹玛丽则负责照料两个留美幼童,一段爱情故事就这样发生了。容闳嫡孙容永成曾经非常感叹他的中国祖父和美国祖母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相爱就像是上帝安排的奇迹,是上帝对容闳的眷顾。

他们的婚礼颇有些轰动,当地的报纸进行了报道。主持婚礼的容闳好友、吐依曲尔牧师当年在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他们的结合已引起许多议论,有人持怀疑,有人极力反对,也有人(像我一样)高兴这桩婚事。”他们的婚姻打破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反异族通婚法案和晚清的婚姻禁令。从目前的史料看,他们的结合很可能是已知中美第一桩跨国婚姻。

容闳对比自己小24岁的妻子特别珍惜,夫妻恩爱。很可惜这场婚姻只持续了11年,玛丽因病撒手人寰,容闳终身未再娶,26年之后与爱妻合葬在哈特福特西带山公墓。

作为留美幼童计划的核心人物,清廷对容闳的任用可以说是小心翼翼,或者说是心有芥蒂,使用但不重用。留美幼童计划启动大功告成之后,容闳只被任命为副监督,后来几次调整容闳也一直在副职的位置上。首任正监督由56岁的翰林学士陈兰彬担任。对此丁日昌也做过解释,认为容闳的留学主张与当时中国的旧学说格格不入,难免会引起激烈抵触,希望借助陈兰彬的翰林资格,争取保守势力的支持,减少阻力。这样看似精明的安排恰恰为留美幼童计划的最终夭折埋下伏笔。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认知,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文化冲突,事实上这种冲突一直伴随着留美幼童计划从策划启动到幼童们跨出国门的每一天。本书在1879年的讲述中直接用了8张照片,直观地展示了幼童们在美国学习成长后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容闳看来是令人欣喜的,去国万里的幼童们“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昔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睦,好为种种健身之运动,跳掷驰骋,不复安行矩步,此皆必然之势”。而在陈兰彬等人眼中,这种变化却是离经叛道的。

容闳在西学东渐记回忆录当中,剖析了导致冲突的观念差异:“(陈兰彬、吴子登)未至美国之前,足迹不出国门一步。故揣度物情,平衡事理,其心中所依据为标准者,乃完全为中国人之见解”。而这种传统见解,像一道无形的精神桎梏,让他们不能理解,也不敢理解幼童们的逆天之举,一篇篇中国官场特有的小报告从美国飞到清廷,遣词造句无不用心良苦:“欲为中国国家谋幸福,当从速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留美学生,能早一日施行,即国家早获一日之福。” 。

国内保守派遥相呼应,撤回幼童之声愈演愈烈,而容闳申请中国幼童入读西点军校和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请求被美国国务院拒绝,仿佛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予之所请既被拒绝,遂以此事函告总督。待接读总督覆书,予即知留学事务所前途之无望矣。”(摘自《西学东渐记》)

1881年按清廷御令,留美幼童分三批撤回中国。这个时候已经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有22名。

与此同时,几乎与中国同时开启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的日本,留学生数量直线上涨,从1868年的92人已经达到4800名,其中还有20多名女性,一名日本留学生还是詹天佑的同班同学。两个国家对待留学事业的不同态度,也预示了两个国家在近代的不同命运。

原定15年的留学教育计划9年即告夭折,但是它打破坚冰的时代意义却影响深远,睁眼看世界的道路已经打通,救亡图存的探索已经有了样板。著名历史学家李喜所认为:“从中国留学教育的长河去观察,这只是前进中的问题,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开风气之先,具有拓荒期的奠基功用。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三次规模宏大的留学潮,与之相呼应的是辛亥革命、新中国诞生和改革开放。”

在幼童撤回的1881年,第4批留美幼童的领队、幼童出洋肄业局翻译、容闳的好友邝其照在美国纽约出版了《A dictionary of English phrase with illustrator sentence》(《英语短语词典》),这是中国人在美国出版发行的第一本书,也是当时最完整的英文短语词典,这本厚达915页的庞大词典(据邝氏序言),包含大约6,000个短语,以及定义和适当的例句。本来这本词典目标用户为英语能力高级程度的中国学生,但是后来被多国翻译成为学习英语的工具书。正如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在推荐中所说,这是一本中国人在美国教美国人读英语的书。《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的英文翻译便是邝其照的玄孙黄植良父女(Sam Jake Leong Wong and Evelyn Zhi Jue Wong),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他,希望以此纪念曾祖父和容闳的友谊。

链接:

【珠海文脉·索我理想之中华】留美幼童②

【名家简介】


徐惠萍,容闳研究学者,珠海留学文化馆荣誉馆长。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曾任新华社记者。1995年从新华社调入容闳家乡珠海,先后担任珠海市委新闻秘书、珠江晚报总编辑、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珠海市妇联主席等。长期致力于对容闳和香山文化的研究,撰稿并策划纪录片《容闳》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获中国影视大奖提名奖、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著有书籍《跨越——珠海新闻舆论监督聚焦》《先行者容闳》《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本书被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