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民间崇拜-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51)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12-11 16:00

古人民间崇拜比较多,尤其是在岭南地区,更是存在着多种的民间崇拜。

对于我国民间崇拜情况,美国人富马利留有相关的观察和记载,这位美国人于1884年-1917年,在广州从事行医、传教、翻译外国医学著作等工作,美国人露西·皮博迪整理出版的《富马利中国见闻录》中说:

在一篇刊登在美国报纸上的文章中,我的兄长提及:在中国,上至皇帝,下至最贫穷的乞丐,都对偶像充满崇拜,我曾游历过数以百计的城市和村庄,没有哪个地方不建神庙,哪怕是最简陋的泥屋,都会有一个小神龛。

有意思的是,在明清时期的岭南地区,竟然还存在一些崇拜外国人的现象,我们来看看外国人笔下,都有哪些记载。

对利玛窦的崇拜

明清时期,在众多来华传教士中,对岭南地区影响力巨大而且能进入北京居住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于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在此期间,他在广东的广州、肇庆、韶关等地旅居过,留下《利玛窦中国礼记》。

对于他在岭南地区的影响,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年)》一书讲述了一个利玛窦的影响被扩大的故事。

书中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比较混乱,到1844年鸦片战争发生后,清朝的钦差大臣耆英,被认为是“外国通”,当时的中国人没有比他更了解“夷情”。但他向皇帝这样上奏:

法国即明代之“佛郎机”,初占据澳门,后在耶稣会士利玛窦的劝说下离开澳门,将其留给葡萄牙,尽管“该夷权力十倍西洋”。毫无疑问,法国从来没有占据澳门。这一荒诞不经的说法显然源于被利玛窦夸大渲染的事实,利玛窦当时已成为中国的时间保护神——民间称其为“利玛窦菩萨”。

从费正清的讲述可以看出,利玛窦在当时中国的影响力很巨大,民间甚至有被称其为“菩萨”的说法,当时被派往广州的钦差大臣耆英,大概是听当地人讲述了“佛郎机”与澳门之事后,才有了对皇帝上述奏折。

耶稣会神父白晋于1685年作为“国王的数学家”之一、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往中国,德国人柯兰霓出版的《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中,这样介绍了利玛窦的影响力:

由于利玛窦的著作不仅仅涉及宗教问题,还囊括了诸如几何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的内容,加之他具备良好的汉语文学修养,所以中国的学者们对他很是敬佩,因为他们还从未遇到过像利玛窦这的一位有能力为人师表的西方人。他的几部作品甚至被收入了乾隆时期编撰的中国历代典籍的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中。

欧洲人雕塑

1854年到广州行医的美国医生、传教士嘉约翰,编撰出版了《清代广州旅本》,介绍了广州的旅游信息,保留了晚清中国相当丰富的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风貌。该书中提到当时的南海神庙中有“意大利旅行者马可·波罗”的雕像,他在参观该庙后做了如下记载:

在一座壁龛内,但完全不像那位威尼斯旅行家,从外形和服饰无法判断他是哪国人。当地人说塑像是以一名外国水手为原型创作的,这名水手在早期中外交往中被“遗落”在这里。他日复一日地登上附近的山头,盼望他的船队能够回来接他,最终失望而死。村民埋葬了他,并把他的塑像供在了庙里。

根据这位美国人的记载,当时的南海神庙内供奉着“马可·波罗”的雕像。只是,当时的塑造者,因从未见过他本人,就以“外国水手”为原型进行了设计。

广州的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祭海的场所,也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该庙历史悠久,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员到庙中举行祭典,祈祷“海不扬波,风雨既济”。可惜,现在尚未找到南海神庙是否以及为何供奉马可.波罗的记载。

对于上述美国人嘉约翰讲述的“广州外国水手”的故事,在德国人卡尔·约翰·弗斯卡姆普的著作《围城日记-日德战争青岛实录》中有另一种版本的记载:

我给我的老友以及另一位同时在场的老水手讲述了在广州与神明一起被供奉的荷兰人“扬”的故事。在广州的庙里,我见到了这位勇士的塑像,他双手插在裤袋里,嘴角叼着短烟斗,带着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令人发笑的神情。中国的贵妇人们向他顶礼膜拜,用鲜花装扮他。

弗斯卡姆普还说,当时南海神庙的一位和尚对他讲述了寺庙记载的这个荷兰水手“扬”的事迹:大约是在1740年或者1750年前后,一场可怕的台风席卷广州。“扬”一次又一次跳进洪水中救人,总共救起了40个中国人,可他自己却没能再浮出水面。洪水把他的遗体冲到岸上,人们为他塑了一尊比真人还大的雕像,与神灵一同供奉。自从那时起,这位来自荷兰的勇敢的扬便矗立在中国的寺庙之中。

根据这两位外国人的记载,当时可能有位外国人在广州救助过当地人,知恩图报的中国人为了纪念他,给他立了雕塑。只是,当时的南海神庙里,究竟是供奉着“马可.波罗”的雕像,还是荷兰水手的雕像,还是同时供奉着这二位的雕像呢?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期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在《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一书中,他讲述了自己乘船从北江逆流而上,到达粤北英德附近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欧洲人形象的雕像:

我遇到了一件好玩儿又奇特的事情。在路上我看到了一个高1.5英尺的神像,面前摆着一个小香炉,看来香火还很旺盛。几只野狗在附近,我一靠近它们便狂吠起来。奇怪的是这位神像看起来像个欧洲人,确切地说是个英国高级海军将领,戴着一顶黑色的水手帽,穿着一件红色的装饰着很多零碎儿的制服上衣,裤子看起来是条纹的。这个神像是用木头雕刻成的,做工还不错,只是现在很破旧了。

虽然目前尚未找到国内史料的佐证,但上述若干外国人都提到了岭南地区供奉外国人雕像的记载,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