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韶州印象——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47)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11-18 17:43

广东北部的韶关,古称“韶州”,地处五岭山脉南麓,是我国南方的交通要冲,素有广东的北大门之称。明清之际,朝廷在韶州先后设立水陆三个税关收税,世称“韶关”。

韶州的位置重要,不仅是水陆交通要道上的繁华古城,还设有“税关”。在明清时期到过该地的外国人,对其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

三江交汇处

“两条河在韶州府汇合成一条,还叫北江。东边的那条,虽然水量比西边的少,但是保留了北江的名号,而西边这条被叫作武水。东边北江经南雄州到大梅岭;西边武水经乐昌和宜章到小梅关。”

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在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这是《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对韶关河流的一段记载。他还在书中说,在汉口和上海开放之后,尤其是长江上的汽船开始运营,韶州府仍然停靠着数量众多的船舶,说明这条道路依然重要。

对于这位德国地质地理学家笔下记载的流经韶州的“三条江”,实际都属于北江水系。从广州出发,沿着北江逆流而上,到达韶关市后,又分成两个支流,流向西侧的是“武江”,也叫“武水”;流向东侧,的支流,现在叫“浈江”这两条支流都是北江的支流,韶州就在这三条江的交汇处。

比德国人李希霍芬更早观察和记载韶州水域的外国人则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在《利玛窦中国礼记》一书中说:

韶州城坐落在两条通航的河流之间,两河即在此处汇合。一条流经南雄城的东面,另一条来自湖广省,从它西面流过。

此处“两河”指的是“武江”和“浈江”。在明朝时期,利玛窦从肇庆来到了韶州,认真观察了韶州的水流情况,并做了记载,符合实际情况。

《利玛窦中国礼记》中还说,韶州是筑有围墙的城镇,连同它的许多屋舍,建立在两河中间的平原上。西岸人口更稠密,有舟桥把它和岛镇连接起来。镇上大约有五千户人家。它那肥沃的土地盛产稻米和果树,肉、鱼,新鲜蔬菜也很充足,但气候不良,天气总是很坏。

利玛窦在韶州居住过一段时间,在他的笔下,当时的韶州,已经是繁华的城镇了,而且物产十分丰富,这也得益于当时韶州的水路发达,是内陆进入岭南的门户,成就了这里的繁华。

南华古寺胜景

“这里原来是广东省第二重要的城市,驻有好几座衙门。南华古寺内有座令人惊叹的佛像,据说是真人坐化而成的。”

美国医生、传教士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于1854年至广州行医,编撰了《清代广州旅本》,该书记录了晚清中国相当丰富的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风貌,这是该书中提到关于韶州的一段记载。

据史料记载,对于广东韶关市的南华古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是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有“岭南第一禅寺”之称。美国人上述记载中的“真人坐化而成”,则是指六祖慧能的真身依然存放在南华寺。

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寺庙,自然也引起了更多到过韶州的外国人的关注,比如,《利玛窦中国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寺院本身气象雄伟,建筑在群山的最美丽之处,一条大溪把充足的清水供给它;寺院设计美观,构造别致。在高原上,寺院和屋舍与馆宅相接,据他们说有一千名和尚。

在利玛窦的笔下,明朝末期的南华寺,香火旺盛,而且周边景色十分美丽。利玛窦在其记载中说,这座寺院青山四面环绕,山上除天然美景,还有人工安排的果园,景色极其迷人。

利玛窦还说,由于气候温和,寒暖适度,当地从来感觉不到冬季的严寒,山峦从不脱掉绿装。当时,时至今日,南华寺依然是广东粤北的旅游景点,引来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当然,除了外部的美丽景色,对于寺庙内的情景,利玛窦也做了详细的记载:

这座整个建筑物中实际上都摆满了偶像,用铜和其他金属或用木制成,涂以金饰。仅仅一个殿内便有五百多个这类偶像。寺院有许多装有铜铃的塔,其中一座铸造得非常别致。

利玛窦在其记载中说,他和他的同伴在欧洲从未曾见过任何类似的东西,当时的僧人还将六祖的真身给利玛窦察看,对利玛窦来说,从未见过如此规模宏大的寺庙,无论是寺庙内的布局,还是六祖的真身,都被深深震撼了,从而留下了更多细致记载,详细讲述了六祖真身由来的故事、当地人的看法等。

韶州见闻

详细观察和记录韶州的外国人,还有美国工程师柏生士,他于1898年至1899年间,带领团队,勘探粤汉铁路线,留下了《一位美国工程师的中国行纪》一书,该书中说:

我们离开乐昌后行40英里,抵达韶州。这是一座城墙环绕的古城,人口有7000-8000人。城里有道台、府尹(知府)和知县的官邸。韶州是广东省北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

美国人柏生士说的城里有道台等官邸,与利玛窦所说的“驻有好几座衙门”的说法相呼应,体现了当时韶州古城的地位。自明清以来,无论从湖南还是江西进入广东,都要翻越梅岭,到达韶关,然后沿着北江顺流而下到广州,足以看出古韶州的重要性。

柏生士还在书中介绍了在韶州附近的北江航行情况,有一次,他在我国传统节日里到达了韶州,记载了如下情景:

我们是在除夕那天到达的。由于外国人光临过此地——一些外国传教士实际上就居住在这里,因此我们可以不带卫兵上岸走动。这是我们离开汉口以后久违的奢侈的享受。街上随处可见大量应时的装饰品。商店里摆满了鞭炮、玩具、家用装饰品(通常为红纸制品)和适合送礼的物品,因为在这个重大节日中,朋友之间都要互赠礼品。

我们从这位美国人的介绍可以看出,当时的韶州,已经有外国人居住,并且当地人可以与外国人友好相处,在他的笔下,韶州也是非常繁华,商店里摆满了各种商品。

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美国人还记载了当地的传统民俗:另一次,我遇到一位商人正在匆匆赶路,显得心事重重,肯定是筹款还债受挫,因为根据中国的法律,他必须在天黑以前偿清债务。

在我国古代,对于各种借债,必须在“年关”前归还,这是自古以来就有 “过年不欠债,欠债不过年” 的说法。

当然,由于是除夕晚上到达韶州,这位美国人还观察并记录了当时过年的情景:

除夕的夜晚很宁静,但到了半夜,从每条帆船和每栋房子里骤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与巨大的锣鼓声、钟声和人们的欢呼声汇成一片。中国人就这样在一派喜庆的气氛中迎来了新年。中国百姓虽不甚富裕,但还买得起鞭炮来庆祝节日。

在到访过韶州的外国人中,除了记录这些风土人情外,英国阿美士德访华使团医官阿裨尔的旅行纪实——《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中,记载了韶州府地区制造硫酸亚铁的情况,而且强调是使团的几名随员在不同场合亲眼目睹的:

将一定量的肝黄铁矿石,碾成非常小的碎块,与大约同量、同样碎的煤混合在一起,堆成一堆,外表抹上一层石膏。很快,这一堆物料中就发生了强烈的反应,同时散发出大量的热和烟,直到反应自动停止了才可以继续下一步。这时,物料堆被打碎并放到水中,然后便开始沸腾,直至物料的数量大为减少,再放到浅的容器中晾干。这一过程结束,就可以得到非常纯的硫酸亚铁结晶体。

对于上述提炼硫酸亚铁的方法,是否真实可靠呢?我国汉代就有冶炼硫酸亚铁的记载,不过当时为了冶炼铜,硫酸亚铁是副产品。我国硫酸亚铁的工业起步还是在19世纪70年代。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