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卢建 丘树宏】横琴山与澳门在古地图上的首次呈现——横琴文史与名人故事(10)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卢建 丘树宏 发表时间:2024-11-16 11:30

横琴山与澳门在古地图上的首次呈现——横琴文史与名人故事(10)

作者:卢建 主持:丘树宏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信息的记录与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从古老的壁画、石刻,到后来的书籍、文献,每一种载体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记忆与智慧。在这众多的记录方式中,地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可多得的历史信息。

在古代,地图不仅是军事指挥、商贸往来的重要工具,更是统治者权力与领土完整性的象征。例如,中国的《香山县图》、《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广海图》(局部)等,不仅描绘了当时的香山县疆域范围,还反映了当时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特色,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香山县图》:横琴山首次在地图上呈现

在这张地图上,标注了一系列军政管理机构名称,诸如“千户所”与“府馆”,这些机构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存在与布局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架构与军事防御体系。

在地图的下部,两座山脉——“大横琴山”与“小横琴山”,被精心勾勒并标注出来。在现存文献资料中,这是首次有地图将“大横琴山”与“小横琴山”的具体位置与名称清晰标识。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正值大明王朝的中期,社会相对稳定。这一年,香山知县邓迁秉持着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之心,主持修撰了《香山县志》。这部志书,在黄佐等一众学者的精心编纂下,不仅汇聚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详实的记载,成为了现今我们能够窥探明代香山地区社会风貌的珍贵窗口。其中记载:

九星洲山,九峰分峙,多石岩、石屋、灵草,石上溜水甘美,为番舶往来所汲,曰天塘水。

金星山,二峰相峙,趋向如龙,中有小屿如珠。

小横琴山,下有双女坑。旧志:樵夫见二女溪上,就视之,化双鲤。

大横琴山,幽峻,为寇所伏。元末海寇王一据之。洪武二十八年寇平,诏虚其地。

这里明确说明了至少在嘉靖年间,外国商船已经开始频繁地造访并停泊于距离横琴岛不远处,风景秀丽、水域宽阔的九洲岛(九星洲山)一带。这些商船在九洲岛处汲取淡水,补给物资,甚至进行贸易交流,无疑为当时的香山地区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

二、《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广海图》:首次在地图上明确呈现澳门及横琴地区

此图绘有澳门半岛,并将其命名为“香山澳”。在“香山澳”与“横琴山”之间,名为“十字门澳”的壮阔水域跃然纸上,图中特别标注道:“夷船泊此澳内”。此外,图上还附有文字说明:“此澳大,可泊东北风,至老万山三潮水,至鸡公头一潮水。”

在“三灶”、“横琴山”与“香山澳”的环抱之中,还巧妙地标注了一片名为“西草湾”的海域。在西草湾之北有文字说明:“大小钓可泊飓风,濠镜澳有夷船。”

在众多的葡文文献中,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被记载为葡萄牙人正式定居澳门的标志性年份。这一历史性的变迁,在由应槚、凌云翼、刘尧诲共同编纂的《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五《全广海图》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与记录。《苍梧总督军门志》历经三次编纂,其编纂历程颇具传奇色彩:最初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由应槚率先发起并初步辑录;随后,在万历初年,凌云翼承前启后,继续此书的编纂工作;直至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刘尧诲再次对全书进行了修订与增补。

本书是我国流传至今、较早的军事志书。鉴于两广地区素有“苍梧”之美誉,加之应槚、凌云翼、刘尧诲均曾担任过两广总督且在任内编写本书,因此,这部志书被命名为《苍梧总督军门志》。

在这部志书中,《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广海图》无疑是一个亮点。它首次将横琴与澳门(香山澳)这两片土地,以及它们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战略形势,以地图的形式明确展现在世人面前。

【名家简介】

卢建,北京《中国乡村》杂志社诗词编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资深人文学者,珠海市香洲区社科联委员。擅长中英俄三种语言格律诗创作与翻译;文学类中译外和外译中作品均超过六种语言,包括汉语译为英语、俄语、保加利亚语、世界语、印尼语和白俄罗斯语等,英语、乌克兰语、德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瑞典语等译为汉语,已翻译图书逾20本;曾承担或参与保加利亚索菲亚地铁三号地铁线项目、罗马尼亚切尔纳沃德核电站项目、赤道几内亚共和国马拉博市总统办公楼项目、瑞典交通运输管理局林雪平区域东环线项目等五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外译中笔译工作;曾承担或参与涉及英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等的社科研究任务。

【名家简介】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等11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旅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在2023首届丝绸之路全球诗歌春晚中重点推介,长篇电视诗《天地人和》在2022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和“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展示交流。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创建“香山香”沉香区域品牌,策划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级活动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中山、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走进中山、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香山建县860周年和870周年中珠澳系列活动等大型人文活动,影响广泛。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认为庆龄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伟大的爱国主义,伟大的正义品质,伟大的博爱襟怀,伟大的现代意识,伟大的政治信仰。此概念受到业界关注。

首倡“赵佗文化”概念,提出“赵佗: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海上丝路先驱、三大族群亲宗”历史定位,受到广泛认同;主创全国首部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河源、广州公演,并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发表《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家和学术机构及各媒体关注;力推赵佗文化在河北、广东两地的发掘研究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