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滕王阁、炒米粉、海昏侯、八大山人,构成我心目中的南昌形象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4-11-10 18:37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过:南昌不是一个太好玩的地方,幸好青云谱有个八大山人纪念馆。此言近于武断,南昌人多有异议。

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门面一方洁白大平面,造型简洁又古朴,还有几分跨越时空的现代,颇具八大画风气质。

难得有“真画馆”,全部展品凸显八大山人孤独殊异的精神标志:

中国美术史上地位独特,宗师级人物。

他的白眼、鹰、鹿、山、石、树、鱼,各个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标志。

而这一切又与他特殊皇室身份,以及参悟佛家曹洞宗教义经历有关。

让我惊讶处在于即使历经人生巨痛,八大山人依然活到八十多岁。

晚年他创作了一批大幅字画,据说与当时豪门巨宅定制有关。

卖画补贴生活。金主有豪宅,所以需要大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年南昌经济繁盛。

老年的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也从年轻时犀利逐渐变为平和。清朝统治巩固,复明希望渺茫,天大怒火也在时间中冷却。

结论有二:

——书画对八大山人有极强的治愈力;

——精神性作品创作均和天时地利人和大势有关。

八大山人书画,以极简笔划水墨色彩表达丰富精神,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让人感动,让人惊叹。

与我同行的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浔军先生轻轻道:

“只有仰望,只有仰望。”

人生如梦,转眼百年。我喜爱的苏东坡对人生看法深刻,他把人生看成是一段旅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八大山人纪念馆,恰好是可以生出无限人生感慨的地方。

走进院落,温文尔雅的讲解员告知:眼前这一棵500年古树,是纪念馆唯一见过八大山人的历史见证。

就在今日,我在馆里见到了30多年未见的少年伙伴——吴炼先生,他与我表弟傅依傅波一边讲着南昌话一起玩耍的情景,刹那间浮现……

家国情怀,人生感慨,此刻分外浓郁。

或许,在八大山人深邃孤独感与哲学智慧面前,我的感慨无足轻重。但,人类正是因为有此天下同一的感受之心,才能够形成环环相扣的文化记忆链条。

风来过,花知道。雁飞过,几声鸣。

文学艺术伟大之处,就在于将人类在历史长河某一个瞬间感受记录下来,点点滴滴,汇流成河,传之后世。

江西是米粉大省,而各地市米粉都有自己的最爱。民间俚语诙谐言及赣菜特色:严重好色。盐重偏咸,好以酱油提鲜增色。

这在南昌人炒粉拌粉上精彩体现。

访滕王阁,不忘路边非遗小店打卡——南昌头牌小吃。炒粉最受欢迎,兼有拌粉汤粉,还有瓦罐汤。

匆匆路过南昌,无暇顾及访友。但一盘米粉下肚,心里踏实,算是又回了一趟南昌。

比起南昌郊区青云谱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峙立赣江边的滕王阁,已然是南昌城最闪亮名片。

如果说,八大山人居所是野山中的茅屋,虽有文人青睐,毕竟是少数人的最爱;那么,滕王阁尤其是王勃《滕王阁序》则是名楼名文相得益彰,成就高尚的文化历史地位。

有人甚至说,王勃年轻时一气呵成《滕王阁序》,耗尽了他一生才气,以至天才早亡。

这一篇千古长序,不但成为当代大中小学教材经典,而且稍有文学阅读经验的人无不诵读赞美折服:

文采之美,韵律之美,令人惊叹!不仅创造了几十个成语,至今生命长青,而且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闪光片断:

文采斐然,蕴涵深长。

去过滕王阁,但夜色中滕王阁,却是首次光临。

夜幕赣江为巨大背景,无数灯光烘托如梦如幻光彩照人滕王阁。

我与陕西人广东人湖北人同行,四人登临名楼。电梯未开,绕梯步行;按指引分别在三楼、五楼、六楼停留。不同楼层有不同内景,印象深刻景象几处:

——王勃出席文人雅集吟诵《滕王阁序》的蜡像场景。

——清朝皇帝亲笔题字的“天下第一寿”。玻璃框有满满包浆的木制屏凤,大大“寿”字夺目抢眼。

——六楼顶层的“九重天”。仰望阁顶天花板,恍惚间腾云驾雾飞升天空。

——顶层阁内栏杆挂满无数红色祈福牌牌。沉沉叠叠,繁花似锦,中国人祈福心理在此得到了极大满足。

景色最美还是外景:

俯瞰赣江,远处大桥通体红光,已然一座“红桥”,红光闪烁,波光粼粼,染红一片江水。

可惜有两座大厦灯光屏幕,不停刷亮“南昌欢迎你”,让怀古幽思荡然无存。

还是同行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莫肇生先生说得贴近:

远离喧哗游人,走远一点,从江边遥望楼阁,更能找到属于滕王阁的气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无与伦比之美,无数次瑰丽想象,画面已然经典,千古传颂。如今,既使再多数倍璨灿灯光,亦无法再现当年诗意。

自然而然,妙手天成,最佳。

滕王阁、炒米粉、八大山人纪念馆,加上前几年去过的海昏侯博物馆,“苦旅”先生“南昌不好玩”之论——可以休矣。

2024-11南昌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