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卢建 丘树宏】从采石业到李锦裳的蚝油传奇——横琴与历史文化名人(7)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卢建 丘树宏 发表时间:2024-10-10 17:11

从采石业到李锦裳的蚝油传奇——横琴与历史文化名人(7)

作者:卢建 主持:丘树宏

澳门,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城市,其发展历程如同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从明朝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初来乍到,到乾隆年间外国商人云集,再到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填海造地的壮举。在这一系列的历史变迁中,横琴在澳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文将从澳门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轨迹、横琴采石业的贡献、横琴蚝的独特魅力,以及李锦裳蚝油产业的崛起等方面,探索历史上横琴与澳门之间的产业合作历史。

一、澳门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轨迹

自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起,葡萄牙人先是通过贿赂明朝地方政府官员,随后采取每年缴纳地租的方式,成功地在澳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居留权。[1]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乾隆年间,澳门已逐渐从葡萄牙人专据的居留地转变为众多外国商人及其眷属汇聚之地,这一转变极大地加速了澳门的城市建设进程。

道光末年,澳葡总督采取强硬措施,将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管理权限单方面扩展至关闸以南、澳门界墙以北的广阔区域。[2]至此,澳葡当局全面掌控了整个澳门半岛,这一举措进一步加速了澳门的城市化进程与建设热潮。

进入19世纪后半叶,随着澳门半岛及两个离岛填海造地工程的启动,澳门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填海造地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的空间,还使得采石业成为支撑这一浩大工程的关键产业之一。

二、横琴采石业:澳门城市建设的幕后功臣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毗邻的横琴等地采石行业蓬勃发展,为澳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据《新修香山县志》记载,横琴所在的十字门区域采石始于乾隆五十四、五十五年(1789、1790)间,至道光时,已屯集千人。[3]据道光年间《香山县下恭常都十三乡采访册》记载,大横琴山为旧凿石处,过路环为奸徒凿石处,鲫鱼湾为奸徒凿石处,九澳为旧凿石处,蒲湾为现凿石处,潭仔山为新凿石处,竹湾为新凿石处,南门头为新凿石处,榕树环为旧凿石处。[4] 由此可见,乾隆至道光年间,十字门海域周边的横琴、路环、氹仔等地,采石业极为繁荣兴旺。

三、横琴蚝:源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匠心培育

随着澳门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另一种独特的产业也在横琴悄然兴起,那就是横琴蚝的养殖与加工。横琴蚝被誉为“蚝门”中的贵族,这一称号实至名归。横琴湾,这块自然的瑰宝,其海水咸淡交汇,温度适中,水体中富含的微生物为蚝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蚝,这种海洋中的精灵,常附生于礁石之上,随着潮水的涨落,蚝壳一开一合,仿佛在与大海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吸入海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以滋养自身。蚝民们深谙其生长之道,他们在海中巧妙地插上竹竿,作为蚝的生长标志,再投放石头、瓦片等物,以模拟蚝的自然生长环境,耐心等待其茁壮成长,最终采撷上岸。

横琴蚝的珍贵,不仅源自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更离不开蚝民们的精心培育与呵护。采回的蚝会经过严格的多级净化处理,以确保其纯净无污染。因此,横琴蚝荣获全国贝类产品A级绿色食品的认可。

四、李锦记:蚝油产业崛起的传奇

李锦记,作为享誉海内外的酱料巨头,其畅销产品多达60余种,分销网络更是遍布全球五大洲,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

在澳门商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李锦记”这一传奇品牌的奠基人,李锦裳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独具慧眼地选用了横琴蚝作为其核心产品耗油的原料。[5]横琴蚝以身体肥硕,鲜嫩质美,清甜味香著称,更以“一大、二肥、三白、四嫩、五脆”这五大独特品质闻名遐迩,为“李锦记”蚝油赋予了非凡的灵魂与魅力。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品质,“李锦记”蚝油在澳门市场迅速崭露头角,并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与信赖。

澳门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是一段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历程。从横琴采石业对澳门城市建设的默默贡献,到横琴蚝铸就的“李锦记”蚝油产业传奇,无不彰显着琴澳合作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历史渊源。展望未来,横琴和澳门将继续以独特的历史文化、繁荣的经济景象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化合作,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书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通鉴:鸦片战争》,1997年,第33页

[2]《澳门问题始末》,方言,1997年,第59页

[3]《新修香山县志》,祝淮,卷2《舆地》上《山川》。

[4]《香山县下恭常都十三乡采访册》,王廷钤等纂辑,第4—5页。

[5]《珠海人物传》,第2卷,1992年,第62页

【名家简介】

卢建,北京《中国乡村》杂志社诗词编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资深人文学者,珠海市香洲区社科联委员。擅长中英俄三种语言格律诗创作与翻译;文学类中译外和外译中作品均超过六种语言,包括汉语译为英语、俄语、保加利亚语、世界语、印尼语和白俄罗斯语等,英语、乌克兰语、德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瑞典语等译为汉语,已翻译图书逾20本;曾承担或参与保加利亚索菲亚地铁三号地铁线项目、罗马尼亚切尔纳沃德核电站项目、赤道几内亚共和国马拉博市总统办公楼项目、瑞典交通运输管理局林雪平区域东环线项目等五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外译中笔译工作;曾承担或参与涉及英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等的社科研究任务。

【名家简介】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等11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旅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在2023首届丝绸之路全球诗歌春晚中重点推介,长篇电视诗《天地人和》在2022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和“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展示交流。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创建“香山香”沉香区域品牌,策划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级活动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中山、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走进中山、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香山建县860周年和870周年中珠澳系列活动等大型人文活动,影响广泛。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认为庆龄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伟大的爱国主义,伟大的正义品质,伟大的博爱襟怀,伟大的现代意识,伟大的政治信仰。此概念受到业界关注。

首倡“赵佗文化”概念,提出“赵佗: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海上丝路先驱、三大族群亲宗”历史定位,受到广泛认同;主创全国首部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河源、广州公演,并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发表《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家和学术机构及各媒体关注;力推赵佗文化在河北、广东两地的发掘研究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