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徐惠萍】1847,近代中国留学开启之年——留学文化之《容闳图传》解读(六)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徐惠萍 发表时间:2024-10-09 17:01

羊城晚报连载《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之六:负笈重洋①(1847容闳19岁-1849容闳21岁)连载进入容闳赴美求学孟松学校部分。

1847年的纽约港发生两件和中国有关的事,一件是中国制造的木帆船“耆英号”经过3万多公里的航行抵达纽约港,盛况空前,每天参观的人七八千。这本书上还特别选择了一张当时的油画。另一件是三名中国少年在这里登上美国大陆,这件事在当时悄无声息,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厚重一笔。

这三名来自香山(今珠海)的贫寒子弟,他们无论如何想不到这次远游不仅成为自己人生的重要转折,更深远的意义写进了历史。

由南开大学教授李喜所主编的《中国留学通史》晚清卷45页如是记载:“1847年1月4日,容闳、黄宽、黄胜跟随着布朗牧师,乘坐美国阿利芬特兄弟公司的‘女猎人’(Huntress)号运茶帆船出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留学教育就这样略显偶然地悄悄展开”,“他们因对西学的共同追求而联类携行,心同此理地的识断不仅使他们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开创了历史,并且在留学归来后以现代的价值观、文化观安身立命,立言立功,成为西学东渐的开新人物,程度不同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影响近代中国至深的百年留学大幕就这样伴随着容闳、黄宽、黄胜的赴美启程拉开了,这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一大步,更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第一步。

在《中国留学通史》中,还特别强调了从容闳开始的晚清中国近代意义留学,“即系统在国外学习现代西方文化知识的过程”,这句话其实有特定的意义。

在容闳出国之前,已经有百余名中国宗教留学生跟随传教士赴欧学习,其中同为香山地区的郑玛诺1635年到罗马,是有史可查的第1人。这些学生基本上集中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中国书院”,这是西方专门培养东方传教士的最早的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子侠认为:“容闳一行出国留学,其行动起始与既往基督教徒赴西方求学并无多大的差异,但进入美国学校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后来的留学成效,则使他们的留学之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质变,无论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性质都实现了‘转型’,完成了今日人们常言的‘留学’教育的学习任务和教育目的,于是完整意义上的出国留学教育,在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和发展起来。”

章开沅教授和余子侠教授主编的《中国人留学史》以一个非常诗意的语言写下了这段历史:“近代中国人出国留学,是在一个特别的地域、由一个特别的人物、开始于一个特别的时间”。

三个“特别”,其实是中国留学文化之缘起的密码。

“特别的地域”——包含今天澳门、珠海、中山大部分地区在内的香山古县。作为华夏第一条东西方经济贸易通道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最早的桥头堡,这里最先具备了中国人留学现象形成发展的首要也是必须的条件,可以称之为留学文化产生的摇篮

“特别的人物”——香山县普通农家子弟容闳。香山人是近代中国最早大面积全方位感受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人群,比国人提前近300年欧风美雨的浸润,更加激发出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在潜意识层面奠定了香山人留学海外的思想基础,容闳应运而生。

“特别的时间”——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1847年。朝廷的岁月静好被列强的枪炮声打碎,古老的帝国于风雨飘摇之中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此时此刻的走出国门,从异质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动力源,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走出了一条最见成效也最有影响力的道路。从某种角度上讲,近代中华的复兴,因留学而起步,因留学而发展。   

1847年,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间节点。三位香山少年的壮举为“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晚清社会增添一抹亮色。

这一年的容闳何等的踌躇满志,对文明和知识的渴望让他无所畏惧:“扁舟颠簸于周边惊涛骇浪之中,不特无恐怖之念,且转以为乐;竟若此波涛汹涌,入予目中,皆成为不世之奇观者”(《西学东渐记》)98天的航行路途漫漫,当容闳在茫茫黑夜中仰望星空,后来帮助他成就梦想的晚清重臣李鸿章也在这一年考中进士,成为翰林学士,与他一起的同科进士还有耳熟能详的郭嵩涛、沈葆桢等, 历史让他们在不同的纬度间行驶,却在若干年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相遇,一段影响这个国家运行轨道的崭新历史就在文明与愚昧、开放与保守的角力中艰难开启。

容闳所在的马萨诸塞州位于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欧洲的清教徒在这里创立了最早的城镇和社区,他们的道德和精神理念深深影响了这个地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尤其是他们自由开放的思想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深深的影响了容闳。当时美国还没有高等中学仅有预备学校,容闳就读的孟松学校就是当时美国预备学习当中最有名的。作为最早进入这里的中国学生,容闳他们受到了校长海门的特别关照,容闳明白这里面蕴藏的苦心就是希望这些学生们将来回到中国有所贡献。在这里容闳第一次清晰的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他立下了第一个目标,考入布朗和海门校长的母校耶鲁大学。

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障碍是高昂的学费,容闳在解决学费的过程中舍易求难,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对祖国的赤子情怀令人敬重和感动。

按照出国前的约定,他们的留学资助只有两年。而孟松学校的学习更激起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香港的苏格兰商人提出如果转往他的母校爱丁堡大学学医可以继续资助,同行的黄宽接受了这个条件,顺利前往欧洲深造,成为第一个获得欧洲医学博士的中国人。容闳婉拒了;有教会提出资助学费毕业后献身传教事业,容闳婉拒了。这时候的容闳内心已经以身许国,他又是个非常讲诚信的人,一诺千金,所以不敢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轻易许诺。。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特别大量引用了容闳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原文,让读者更能够感受到容闳的精神境界,容闳在回忆这个时候的纠结时写下了这样的话:“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竞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若陷于一业,则范围甚狭,有用之身,必致无用,且传道固佳,未必即为造福中国独一无二之事业”。

罗曼罗兰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容闳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始终如一的高尚品德、自律精神和宏大格局是他得以成就事业的道德基石。

链接:

【珠海文脉·索我理想之中华】负笈重洋①

【名家简介】

徐惠萍,容闳研究学者,珠海留学文化馆荣誉馆长。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曾任新华社记者。1995年从新华社调入容闳家乡珠海,先后担任珠海市委新闻秘书、珠江晚报总编辑、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珠海市妇联主席等。长期致力于对容闳和香山文化的研究,撰稿并策划纪录片《容闳》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获中国影视大奖提名奖、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著有书籍《跨越——珠海新闻舆论监督聚焦》《先行者容闳》《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本书被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