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醉岭南》小视频,番禺八旬谋叔言及广式早茶“四大天王”,一时感慨万千,联想无数地方文化标志的早餐:
北京豆汁儿,武汉热干面豆皮,郑州胡拉汤,南昌炒粉肉饼汤;对应的还有“上海早餐四大天王”:豆浆油条大饼粢饭团。
福州童年的锅边糊,年代久远,印象已经模糊,但广州一碗濑粉瞬间勾起温暖记忆。
如今广州新城区已难见海鲜濑粉,西关有,城太大,隔着天河越秀,有点远。好似前年去上海,专程寻找粢饭团。
寻常早点却成地方小吃标志矣。
各地早点,哪有什么王者?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就是最好的味道。
广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麦、蛋挞、叉烧包。
羊城特色十足的四品早茶点心,蕴藏着无数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在广州——这座“古今同在、中西交融”的移民城市与海港城市。
美誉的“四大天王”,个个都是卓越不凡的王者,携带着各自殊异的文化身份,值得一说。
先说虾饺。
其灵魂为鲜虾,内含一个两个三个剥了皮的鲜虾,据说西关最大的虾饺有8到9只之多。
饺子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食物之一,源起东汉神医张仲景,由药物转化为食物——成为中国人最具有乡情乡愁的标志食物。
广东离中原很远,离大海很近。
新鲜海虾与饺子的结合,就是海洋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的携手合作。
再说干蒸烧卖。
与传统烧麦大同小异,但就妙在这个“异”字。其为广式改造,内涵增加,烹饪法调整;名字也稍加变换,烧麦改为烧卖,颇具粤语之妙趣,既传承又不失个性。
又说蛋挞。
我到广州第一眼认定属于西式点心,资料上一看,果然背景复杂,有一个曲折的食文化传播路径。
早先属于葡萄牙点心,后被英国人接受。英国人加以改造,再传到广州。而广式师傅又加以岭南化改造。
所以,有葡式、英式、广式蛋挞,各具特色。
最后说叉烧包。
在谋叔眼中,此包可以体现广州茶楼的水准。饺子包子都属于中原的文化,但广式叉烧包不但在馅料上有所变化,而且有一个“开口笑”的喜庆造型。
从潮汕移居广州多年的林老师不无感慨地说:
——我感觉广州早茶优秀地方是早已不是早餐那么简单;因为其点心的精致、量小、多样而可以三餐存在。
——我们很多人在粤菜馆的午餐、下午茶,都希望遇见茶点,来广旅游的人也都喜欢广州的茶点。其中叉烧包、虾饺几乎是大家必点的点心。
——广府的叉烧包与众不同,必须够大、馅足,最重要是“发”,开心到“裂开嘴”,突然耳边似乎传来“麦兜”唱的:大包整多两笼……
由此可见,“食在广州”内涵丰富,而且与广东近代崛起文化地位提高、十三行时代、鸦片战争、中西交融等等历史文化背景,均有密切关系。
1843年上海开埠,几十万广东人转战上海,带去粤菜,名声大噪,以至于上海酒店招厨师必请“凤城大厨”,凤城就是广东顺德。
外国人喜食粤菜,直呼“国菜”,一时风靡大江南北。
粤地食物在时空流转中不断丰富发展。
最后,“食在广州”在上海滩叫响,令人瞩目。可谓江南反哺羊城,让食物愈加完美,名扬天下。
因此,我特别希望在广州广东岭南为题材的大众传播中——比如影视剧——大力宣扬反复表达粤菜粤食,打好“食在广州”这手牌。
因为,食物就是最醒目的本土文化标志。
这一点广州要向上海学习。
上海对本土文化的表达不仅不遗余力,而且有效到位。
比如,电视剧《繁花》中粢饭团被表达成无以伦比的“神仙味道”。它不仅是汪小姐的最爱,更承载人上海人亲切日常的情感。
媒体甚至评价《繁花》的饮食——“藏着被遗忘的上海味道”。
再如,电视剧《黑夜与黎明》中,将“上海早餐四大天王”屡屡提及——当作林少白与巍子两个难兄难弟情感维系的投射物,相当形象生动,妙用食物细节。
与社会言,发展是硬道理;与家常言,吃是硬道理。珠江边,小餐厅,大景色,广府早茶上佳出品,满满一桌,衬托“四大天王”。
国庆又上广州茶楼饮早茶,重温广式早茶的“四大天王”,光顾粤地“美食之都”的顺德菜潮州菜。
联想广东各地各有标志性的早点美食,可谓各有千秋,美美与共。
每一样都有我行走广东的温暖记忆,充分呈现了岭南美食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中秋月色连接国庆阳光,中国双喜,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尤其庆幸自己落户广州,大有吃福:
中西美食聚汇一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一杯酒举起,人生此刻国庆节:
秋风吹不尽,总是岭南情。祈和平永驻,愿祖国昌盛。
2024-10 广州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