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十多年前,我在城市中的一条主干道旁边,偶遇了一座古朴的建筑。
初见时,以为就是某个村中的祠堂,这在岭南很常见。
来到建筑前,我仰头观赏,上悬“刘氏家庙”四个大字。
我信步入内,随喜参观,却由入庙时的玩笑轻松,到肃然起敬,再到敬仰有加,以至过后多年,都念念不忘,回味关注,并有意识了解其人其事。
这个名字很能迷惑人,听上去像是某个姓刘的大户修建,是为了方便家人烧香礼佛的地方,其实不然。
这是清末爱国将领刘永福(1837-1917)主持修建的,用于居住,同时供奉祖先及和他并肩做战的阵亡将士。
在我眼中,刘永福更像是一个天生的圣人,他忠勇好义,道德完美,自律自省,体恤底层,慷慨尚信。
他因为没有受过四书五经的熏染,他身上没有读书人的酸腐固执,更显圆润变通开明。
他整个人有着一种近乎澄明的通透。
在关键时刻,他总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是中国民间的大智慧。
他出生于鸦片战争前,去世时刚进入民国,离五四运动还要再过两年。
他的一生,都在乱世中度过。
幼时家境贫寒,他没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处在那样一个人命如芥子般渺小微淡的时代,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见过身边无数人活着活着便殁了的场景。
十七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也没什么好的道路可走,加上那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他便在当地加入了天地会起义军。
刘永福站在了朝庭的对立面。
在起义军中,刘永福除了初显领兵打仗天赋外,他还深谙民间智慧,知道如何凝聚底层百姓。他编织了一个白须老者托梦的故事,让大家相信他就是“黑虎将军”,成功地组建了黑旗军,军旗为三角形,上有北斗七星。
随着清政府加大了对农民起义的围剿,且刘永福始终得不到起义军头领的信任,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黑旗军向南,翻山越岭来到了越南,成了越南宣光团勇头目。
在越南期间,刘永福多次带领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者,巧施良计,百战百胜,不仅保护了越南国土,还实际帮助了中国,打退了法军借道越南侵略中国的计划。
在最著名的纸桥战役中,黑旗军以少胜多,击毙了法军司令李维业。刘永福将其首级悬杆示众,不仅鼓舞士气,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打了一针强心剂,破除了洋人船坚炮利无法战胜的神话。
一时间,刘永福成了全国闻名的红人。广州士绅们主动义捐筹款给黑旗军做军饷,并以宣传单、诗歌、绘画等形式,宣传黑旗军的战绩,连远在上海的《申报》都在显著位置报道刘永福抗法事迹。
刘永福也因纸桥大捷,收到了清政府递来的橄榄枝。
1883年10月,清政府下诏,要云贵总督岑毓英对黑旗军暗中资助,后广西布政使徐延旭接济刘永福洋枪500支,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拨付刘永福一万两军费,使黑旗军与清军联合抗法。
此后法军多次增派兵力,与黑旗军屡次交手,都失败了,以至于法军听闻黑旗军便会生出怯战心理。
我们学清末历史,尽皆是割地赔款,清军腐朽不堪一击,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读来压抑至极,却原来在南方边陲还有如此一段扬眉吐气的过往。
这也是我初次偶遇刘氏家庙后,至今念念不忘的原因。
法军在刘永福那里吃了大亏,势必要找补回来。1884年8月,法国舰队在福建马尾港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被击沉七艘舰船,随后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
两广总督张之洞依旨从粤海关税银中拨款给刘永福以充作军费,供其招兵买马,收复失地。如果说,之前清政府对刘永福尚存防备之心,这次,黑旗军正式与清军联合抗法。
刘永福表现英勇善战,在清朝大军未到之际,便孤军迎战,有胆识有谋略,取得左旭大捷,有力牵制了法军在东线的进攻,张之洞亲为其请赏,评价其为“朴质勇敢,长于驭兵”。
很快,慈禧与光绪赐刘永福勇士称号,并赏三代一品封典,从曾祖父一直追封了下来,真正是光宗耀祖了。
这也代表了刘永福正式被清政府接纳,成为国之栋梁。
随后,清廷任命刘永福为南澳镇总兵,接下来的二十年,他护卫边疆,整顿营伍,保卫地方,直到1907年,方才告老还乡。
其间,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然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但他仍毅然赴台,以“钦差帮办台湾防务刘”的名义,号召全台一致抗日,孤军抵抗日军半年之久;他还重组黑旗军,驻守广州,调停民间纷争,处理宗族械斗,保护一方平安。
1900年,他在沙河之南,就是现在的地址,修建了“刘氏家庙”。
最有意思的是,刘永福告老还乡后不久的1911年,他在钦州听到同盟会起义的消息,不顾74岁的高龄,来到香港,加入了同盟会。
当时广州城内大乱,他就职广东民团总长,整饬民军,维护地方治安,一旦功成便身退。
何为爱国?
刘永福的一生,用戎马倥偬来形容,最为恰当,他让我看到了,在一个时代注定要走向消亡时,一个普通人是如何竭尽所能,用最恰当的方式去爱这个国家的。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他两次背叛清政府——一次是年轻时入了起义军,一次是以耄耋之躯加入同盟会——而且,他先是被越南政府封官晋爵,再次才做了清朝的官,他算不上忠臣;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一直忠于这个国家,无论是否得到当权者的信任,他面对外侮,从不含糊。
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他不虚伪不道学,颇有现代意识,一生只娶一妻,从未纳妾;他知感恩,护弱者,曾养有一狗,救过他的命,他从此立下规矩,刘家人不吃狗肉;他不迂腐颟顸,因为生于战乱之中,所以规定刘家女孩都不可以穿耳洞和裹小脚,只是为了方便女扮男装以逃生。
如此一位传奇人物、民族英雄,却湮没于历史长卷中,尤其是在他颇有政绩的广州,也罕为人知,实在不应该。
可能因为他是一介武夫,才名声不彰,可见文人还是掌握着话语权的。
旧地重游
当年匆匆一逛,令我怀念,终于,近日得偿夙愿,再次去了刘氏家庙。
仍旧是闹中取静的一方小天地,在院墙外便看见檐头彩色的灰塑,待我走进院子,迎面是一个刘永福的黑色大理石雕像,他左手握着单筒望远镜,右手按在刀上,似乎随时抽刀迎战。
从正门进来,中间是个庭院,过去是后堂,庭院两侧是廊庑,四个角上有四间厢房,格局很简单,没有曲折幽廊的设计,符合一介武夫直来直去的性格。
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去,想拾回曾经参观时的那份景仰之心,却不料,走遍前庭后院,寻不到曾经令我感慨万千的刘永福生平事迹介绍与图片,代之以对于家庙建筑、形制、雕塑等的介绍。
这些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感兴趣的人很友好,里面的介绍详尽清楚,比如鹰可以指代“英雄”,那幅图则喻义“杏林春燕”;宝瓶和蝙蝠在一起就是“平安多福”,而猫与蝶戏则意指“耄耋”;以及灰塑是怎么做的,什么又叫做博古脊。
这样一路细细参观下来,虽颇有趣味,但终不能弥补未能再读英雄生平的遗憾,实在令我难掩失望。
假如上次来,就是这些内容,我想,我可能看过也就忘了。所以,再高明的建筑讲解,也不如房屋主人的辉煌人生有震撼力。
我们的民族总是避讳记住孱弱憋屈的过往,晚清又是一个整体上腐朽衰败走向溃烂灭亡的时代,但再黯淡的年代也会有熠熠生辉的星辰;而每一颗闪亮的星,在暗夜中都弥足珍贵,其光芒可以照亮得失,照见未来。
刘永福便是岭南那颗闪亮的星。
作者:王璐,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转业到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散见于《中国国家地理》《今古传奇》《广州文艺》《羊城晚报》等报纸期刊。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