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载,江洋险,惊涛骇浪风云动;多少代,闯天下,赤子热血家国梦……”在由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丘树宏作词的深中通道形象歌曲《伶仃洋上唱大风》中,岭南气韵与香山文脉被淋漓表达。
丘树宏在中山、珠海工作生活多年,对香山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应用有着新颖而深刻的理解。他建议通过考古发掘、历史研究等多种方式,揭示香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地位,并将文化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让香山文化更好地服务现实、服务未来,特别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结合“中山烟火气,湾区新生活”的定位,香山文化将迎来更广泛的继承与发展。
谭桂华:在解析“岭南文化何以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这一重要问题时,您提到了岭南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六大贡献,请作简要介绍。
丘树宏:自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至今,岭南文化对中华文明有过六大贡献,包括:以赵佗文化为代表的海洋文化贡献;以六祖文化为代表的禅宗文化贡献;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华侨文化为代表的移民文化贡献;以孙中山文化为代表的近代文化贡献;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贡献;以改革开放文化为代表的当代文化贡献。
赵佗统一南越,不仅将北方传统中原文化传播到南越,还融合异域文化与海洋文化发展了岭南文明,使岭南文明成为中化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历史演变中,以广府、客家、潮汕为主体的三大族群,将中原汉文化完好保留在岭南。同时,依托海洋衍生出的华侨文化,又将中华文明传播至世界,把世界先进文明带回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咸淡水的碰撞交融,构成了近代文化的鲜明底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系列文化资源成为中国及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此后香山更是风云际会,积淀了大批红色历史资源,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当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谭桂华: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山文化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香山文化如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丘树宏:香山文化在地缘上是指包括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地域文化。它在本质上集中体现了岭南文化中广府文化的文化特征,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相互碰撞和不断融合的产物,是相对岭南文化而言的子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香山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遭遇过多次的人口迁徙和社会融合,形成了一个兼容并包、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体系。从文化形成的过程上看,香山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不断增量、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和行政区划的多次变更而分散离析,相反,它伴随着香山经济社会的进步而得以传承和发展。今天来看,香山文化中有几个角色要引起重视:以宝镜湾、十字门为代表的早期海洋文化角色,以郑观应、容闳为代表的后封建时代文化角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文化角色,以“红色四杰”为代表的中共红色文化角色和以珠海特区、“四小虎”为代表的改革开放角色。宝镜湾和十字门主要在珠海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早期海洋文明的重要遗产,中山与珠海不可割裂,应共同守护好这份宝贵的遗产。此外,香山县是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化的摇篮,近代以来最早提出与外资进行“商战”的郑观应、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等都诞生于这块宝地。纵览恢弘历史,从南宋建立香山县,到孕育出近代大批卓越爱国人士,到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岁月峥嵘,再到小平南巡掀起改革开放热潮,香山地区始终“先行一步”,担当着试验田和排头兵的角色。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宏图大展,深中通道跃然伶仃,新时代、新机遇不断激荡香山。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创新等特质的香山文化,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发挥更重要力量。
谭桂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您也一直建议通过考古发掘、历史研究等多种方式,揭示香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地位。具体来说,从哪些角度切入比较适宜?
丘树宏:我们要特别重视文化名人的影响,这对后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具有丰富的名人资源,是一座巨大的宝矿,但目前对于名人效应的孵化、挖掘还不够。我建议我们在创作有关作品时,千万不能就历史写历史,要让作品既为历史服务,更为现实服务、为未来服务。我曾经在文章中写道,从飞机上空俯瞰中山,俨然一幅五线谱。从地理外观上看,中山极富音乐禀赋,比如“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他是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小夜曲》,经典代表作《问》更是音乐学习者绕不开的重要资料。还有“广东音乐之父”吕文成,他把二胡的丝线外弦换为钢线,并采用了两腿相夹琴筒的演奏方法,成功制成了高胡。此外还有现代流行音乐家李海鹰,他的代表作品《弯弯的月亮》红遍全国。当然这片土地上还走出了更多领域的更多名人,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另外,香山文化因海而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海洋的存在,要时刻具备海洋意识。省委书记黄坤明提出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刚刚建成开通的深中通道,就是我们向海图强的生动实践。深圳和中山两座城市,会因此生成更多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往来。美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支持两地媒体联合制作“深中美食行”,一定会受到两地市民的欢迎。
谭桂华:您多次提到过中山人或者中山市的“三种味道”,也被称作“三味中山”,很好地概括了城市形象的主要特征,对接下来的优化提升也有启示意义。请您再作阐述?
丘树宏:“三味”中山是指最有人情味的中山、最有烟火味的中山、最有文化味的中山。“最有人情味”体现在中山是一座博爱、和善、公益的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自1988年延续至今的“慈善万人行”。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淀延伸,慈善万人行已经成为中山最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品牌和新民俗,也成为中山人民津津乐道的城市名片,更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红十字运动的一面旗帜。“最有烟火味”首数我们的美食。我常说,中山城市的味道就是“香”,不仅仅体现在香山文化中,还体现在城市的烟火气之中。一方面是中山人讲究做菜,中山是岭南新粤菜的鼻祖,闻名遐迩的菜肴如中山石崎乳鸽,从1914年中山华侨将美国良种鸽子带回来与当地鸽子杂交,培育出石崎乳鸽,到今天深中通道开通后“乳鸽告急”,都是中山人菜肴丰富、烟火十足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中山人讲究吃,中山是一座注重生活的城市,民以食为天,中山人不仅“会吃”也“爱吃”,家庭消费与市民消费是他们的刚需,他们注重美食,央视制作的《味道中山》就将这点体现得很生动充分。“最有文化味”亦是显而易见的,中山是咸淡水文化的中心,珠江八个出海口,有五个从香山地区流过与南海,与伶仃洋、太平洋交融碰撞,由此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咸淡水,也由此产生了咸淡水文化。中山人最早感受到海洋文化和蓝色文明,最早走出中国看世界、又最早从世界回望中国,因此这个地方才成为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化的摇篮。这块水土孕育了一代伟人孙中山,以孙中山、郑观应、容闳、杨殷、苏兆征等为代表的一支伟大的队伍和以“三民主义”、“敢为天下先”“盛世危言”为代表的伟大的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业、军事和体育等各个领域,中山都出现了为近代和当代中国做出开天辟地式贡献的重要人物,从而使这个地区形成了极富历史标志性意义的香山人文,且对今日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名家简介】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等11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旅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在2023首届丝绸之路全球诗歌春晚中重点推介,长篇电视诗《天地人和》在2022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和“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展示交流。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创建“香山香”沉香区域品牌,策划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级活动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中山、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走进中山、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香山建县860周年和870周年中珠澳系列活动等大型人文活动,影响广泛。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认为庆龄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伟大的爱国主义,伟大的正义品质,伟大的博爱襟怀,伟大的现代意识,伟大的政治信仰。此概念受到业界关注。
首倡“赵佗文化”概念,提出“赵佗: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海上丝路先驱、三大族群亲宗”历史定位,受到广泛认同;主创全国首部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河源、广州公演,并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发表《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家和学术机构及各媒体关注;力推赵佗文化在河北、广东两地的发掘研究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
【作者简介】
谭桂华,中山日报资深记者,拥有多年杂志制作和报纸采写经验,曾赴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十余个省(自治区)实地采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聚焦中山文化领域,挖掘香山文化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策划“中山守艺人”“始发·孙文西”等多个大型文化专题报道,力求探索多媒介融合传播新样式。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地市报奖、广东省“走转改”奖、广东省新闻奖、中山市新闻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