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玉石推崇——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32)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9-21 11:39

“有名的潘启官,老字号的行商之一,常惯戴一个最上等的纯玉手镯,大约有鹅毛管的两倍粗细。这两件东西都是澄澈的绿色,里边又含有一片深一些的绿色,像在里面流动似的。”

这是1829-1842年在广州美商旗昌洋行工作的美国人亨特,在其著作《旧中国杂记》中的一段记载,在他的笔下,清代时期的岭南,如行商潘启官这样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都喜欢佩带各种“玉器”,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味。

在亨特的笔下,潘启官佩带的应该是“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他听这位行商说,买这玉镯花了7000元。还有一枚玉“扳指”,花了2000元,就是做成像中国弓箭手用来戴在拇指上拉弓弦的那种骨质或象牙制的指环的款式。

根据《广东通史》记载,广东雕刻向负盛名,包括竹雕、角雕、贝雕、端砚雕、金木雕、玉雕、象牙雕名工巧匠辈出,其中,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玉雕业很是兴盛。

我们来看看清朝时期来过岭南的外国人,如何观察和记录中国人如何制作加工玉石,以及为何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玉石呢?

玉石制作

英国阿美士德访华使团医官阿裨尔的旅行纪实——《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中,详细记录了他所观察到制作玉石的场景:

曾在天津购买一个工艺精湛的玉瓶,感受到了中国人在切割高硬度玉石方面的技艺。而在广州,有机会看清了他们如何能以一种在欧洲工匠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方法将玉石挖空的。其中,用水晶和玛瑙制作的鼻烟壶是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我现在有一个鼻烟壶,穿过壶颈上直径还不到1/4英寸的开口,掏挖出了鼻烟壶完美的空心。

在这位英国人看来,当时广州人在玉器制造方面,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在他们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甚至可以将坚硬的玉石,通过小小的口进行挖空——这种技术在现代人看来,也是有难度的。阿裨尔还观察到,当时广州的玉石行业发达,在“中国人对切割石头具有独特的能力”下,城中的店铺里会看到大量如金刚石般坚硬的晶石和刚玉,这些玉石数量很大,价格也不贵,甚至一个西班牙元就可以任意挑选店铺里的玉器。

在这位英国人看来,广州销售的普通玉器价格也不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的广州,玉石制作产业发达,生产作坊或商铺众多,导致价格不高;另一方面,清代中期,岭南及全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铜钱为主要货币,人们的普遍购买力不高,从而让这位英国人感到各种玉石产品的价格不贵。

但是,对于一些精美的玉器,就另当别论了。比如,阿裨尔上文中提到的小玉瓶时,瓶的把手像一只蜥蜴,它的各种特征被细微地表现出来。同样的几只动物造型被以凸起的浮雕刻在瓶子的两侧,有的是在向上爬,有的正在看着瓶口。这件小瓶的价格是120西班牙元,这在当时的广州是十分昂贵的东西了。

阿裨尔在广州还观察到了用水晶石制作眼镜镜片的情景:制作时,使用金刚砂以及安有钢丝弓弦的弓,工匠将一块此前已经切割成圆柱状的水晶,牢牢地固定在他面前的小水槽的上方;然后,把金刚砂粉加水调成糊状后涂在水晶表面,用钢丝弓反复拉锯,将其锯成薄片状,在此期间,工匠要不断地添加金刚砂糊,并用水槽中的水时时濡湿水晶。这样制出的粗糙坯料,再通过打磨制成不同凸度的镜片,但制作过程没有一定的标准。

时至今日,如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广州的一些玉器生产工厂去看看,还有些工匠依然使用上述类似的方法,来切割、加工各种坚硬的玉石,如翡翠等。

这位英国人为什么对广州的玉石生产有如此细致地观察和记载呢?原来,他是英国的医生和博物家,是英国林奈学会会员和地质学会会员,他对科学的兴趣非常广泛,在来中国的旅行中,作者做了大量的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对制油、轧棉、榨糖、玉器制作、中医疗法、茶树种植、农肥施用等都有观察和记载。

阿裨尔甚至还考证了中国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加工使用玉石了,他还观察到,中国人喜欢的玉石有各种颜色,从白色又带有淡淡的绿色,直到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据中国人讲,还有纯蓝、天蓝、靛蓝、淡黄以及橘黄色。他还注意到,各种玉石分布在山谷底部、急流的河床、多山地区,在山脉本身也有大量发现。

对于清代广东发达的玉器制作行业,还有更多的外国人有记载。例如,日本旅行者冈千仞曾在中国多个城市旅行,在明治十九年,即1886年出版的《观光纪游 观光续纪 观光游草》中介绍“中国物产”时说:“广东制钮扣、玉器、椅桌、漆器、雨伞、象牙器玩。”可见,广东的玉器制作在当时的全国很有知名度。

对玉石的推崇

自古以来,我国对各种美玉十分推崇,那么,国人为什么喜欢和推崇玉器呢?我们来看看清朝时期来华的外国人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中国人至少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了玉,并且给以高度的评价。玉被认为有多种优良的品质,被看作所有美德的象征。来到广州的客人肯定会对纯净的玉值那么多钱而感到吃惊。一块不大不小的玉制饰物竟值数千元之巨。”这是美国人亨特在《旧中国杂记》中的记载,他甚至在书中还引用了《管子·水地篇》中称“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即玉有“九德”。

亨特认为,正是因为中国人认为“玉是集坚硬、润滑和明亮于一身,象征着义、仁和智的美德”,所以,特别喜欢玉器,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佩带各种玉器。比如,《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说,“有钱人常常佩戴一些奢侈品:比如玉石戒指、一条银链子....。

只是,对普通人来说,正如《旧中国杂记》中说“不那么有钱的人家或者穷人,就佩戴这些玉石的‘赝品’做成的头饰、耳环和戒指,烟袋、钱包、腰带等等所挂的坠子,以及其他各种日用的物品,用得非常普遍。”

对于玉石之珍稀程度,1865年来华并在广州长期居住的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在其著名的文言文作品《自西徂东》中也提到了:“于玉石更觉堪珍,夫昆山美玉,价重连城,固为宝贵,他如各等玉石,雕琢器皿,不拘大小,必待善价而沽。”

事实上,对于不同品质的玉器,价格相差巨大,如果我们现在去广州或其他地方的玉器城逛逛,就会发现价格几元到数十万价格的产品,都能在市场上见到。

长期在中国居住并研究中国文化的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在其著作《中国文明简史》中,也分析了中国人喜欢玉的原因:玉石在中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石器时代起,玉石就受到推崇,直到今天,玉仍然被认为是所有宝石中最珍贵的一种,即使是欧洲的鉴赏家也未必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玉石的热爱。

在这位德国人看来,“玉的用途主要局限于祭祀神明和祖先,以及制作供统治阶级使用的器皿,在后来的演变中,玉始终保持着作为一种珍贵而相对罕见的宝石的地位”。他甚至认为,玉器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玉器文化是贯穿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

时至今日,广东的玉器产业依旧发达,广州、揭阳、佛山、四会等均有规模较大的玉器城,虽然广东本地不不出产玉石原材料,但据说全国市场上流通的各种玉器,超过60%来自广东的加工厂,现在,广东生产的各种玉器、珠宝,不仅仅销售到全国各地,还通过跨境电商等,销售到世界上更多国家。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