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明珠见证时代风云——横琴文史与名人故事(4)
作者:卢建 主持:丘树宏
横琴,这一璀璨明珠,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节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吴震方与屈大均等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不朽篇章中,纷纷描绘了横琴所在十字门海域的繁华盛景。沈上达更是在辉煌的朝贡贸易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丰硕的收获见证了横琴作为贸易节点的重要地位。
然而,荣耀与挑战往往并存。在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老航道上,横琴也不幸成为了不法之徒觊觎的目标。鸦片贩子们悄然潜伏于横琴周边,暗中进行着令人发指的非法鸦片交易,企图利用这里的便利条件,将罪恶的毒瘤播撒至更远的地方。然而,澳门同知印光任以其非凡的智慧与勇气,有效应对并解决了横琴附近发生的国际争端与不法行为,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秩序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与启航之地
回溯至明清时期,葡萄牙人为巩固其在澳门的贸易垄断地位,严格限定了非本国商船直接驶入澳门内港的权限。这一策略意外地成就了横琴的独特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隐形桥梁,因而横琴迅速崛起为各国商船竞相选择的停泊与补给之地。
小横琴岛上洋环村,静谧地依偎在十字门水道之畔,往昔亦享有“洋船环”或“洋船湾”之雅称。此名深蕴历史痕迹,即往昔此地乃外籍商船泊锚休憩、汲取清水之处。
康熙盛世之中叶,吴震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细腻的笔触,在其传世之作中描绘道:“离澳门十余里,名十字门,乃海中山也。形如攒指,中多支港,通洋往来之舟,皆聚于此,彼此交易,故有时不必由澳门也。”[1]作为两广总督吴兴祚之侄,吴震方的亲历亲述,为我们生动再现了横琴所处十字门区域那段辉煌灿烂的商贸历史。
而明末清初文坛巨匠屈大均,则以诗人的浪漫情怀,将十字门水道的繁荣景象凝练于字里行间:“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2]屈大均的诗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贸易画卷。
二、清初闽粤海域风云:沈上达及其他委托商的海上贸易
清朝初叶,为应对以郑成功为代表的顽强抗清势力,清朝政府毅然决然地实施了严格的“海禁”政策,旨在封锁海域,遏制海上反抗力量的活动。
在那段波澜壮阔、历史变迁剧烈的时代背景下,闽粤地域的显赫藩王大吏们——特指自1644年清朝初建至1683年间的广东与福建两省总督、巡抚及藩王,为了强化对浩瀚海域贸易的掌控与管理,匠心独运地推行了一项特殊的政策:指派委托商以垄断海上贸易。[3]
在这群委托商之中,沈上达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位。他凭借藩府坚实的后盾,成功地垄断了朝贡贸易与走私贸易,成就了自己作为时代贸易巨擘的辉煌。沈上达之名,在商界如雷贯耳,更被尊为平南王王府不可或缺的“商业总管”[4]。
据《广东社会科学》(1990)记载,沈上达引领的藩商势力,与远道而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商人,在澳门附近的大横琴岛处频繁进行盛大的朝贡贸易。其中,荷兰商人单次携货量之巨,竟达三千担胡椒之盛[5]。
三、燕子湾:英国鸦片走私新据点
在澳门的鸦片走私活动受到葡萄牙人的严格管控,英国鸦片贩子敏锐地寻觅着澳门之外的新兴鸦片贸易枢纽。早在1780年,精明的英国鸦片贩子便在大横琴岛西侧那片被称为“燕子湾”(Lark's Bay)的水域,悄然建立起了鸦片储运的中转站。[6]
“Lark's Bay”,这一西方命名,在中文中译作了百灵湾、白灵湾,亦或云雀湾、燕子湾[7],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坐落于大横琴岛的西南一隅,成为了鸦片走私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进一步加剧了鸦片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泛滥之势。
四、印光任智解海疆危机:平息吕宋复仇风波
公元1744年之春,四月芳菲之际,十字门海域外,赫然停泊着三艘来自西班牙殖民地吕宋的船只。此时,印光任正忙于选建官署之务,闻讯后迅速作出反应,深入探查得知,这三艘船只竟是去年他亲手从英国人之手解救的西班牙俘虏所乘。他们在此驻留,意在伺机复仇,企图对过往的英国船只实施劫掠与报复。
印光任心系大局,遂亲自出马,直抵十字门外的浩瀚海域。他以非凡的胆识与卓越的外交智慧,对吕宋首领西士古进行劝说与调停,严词劝阻其放弃复仇之念,以免再生事端。
西士古首领听后,深感钦佩,其复仇之心烟消云散。终于,在印光任的不懈努力之下,西士古于同年五月十八日,率领舰队,扬帆起航,踏上了归国的旅途,一场可能引发的海上风波得以平息。[8]
如今,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望,这些历史片段不仅是过往的印记,更是激励我们珍惜和平、促进合作、打击犯罪、共同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新辉煌的宝贵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横琴再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引领着和平与繁荣的航向,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珠海简史》,黄晓东,2011年,第77页
[2]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文化研究》,杨宏烈,陈伟昌 ,2017年,第35页
[3] 《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31页
[4]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1992年,第54页
[5] 《清史论集》,第2卷,2006年,第671页
[6]《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澳门与海上丝绸之路》,2002年,第92页
[7] 《珠海简史》,黄晓东,2011年,第121页
[8]汤开建:《印光任、张汝霖与澳门》,载《明清士大夫与澳门》,第222页;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卷上《官守篇》
【名家简介】
卢建,北京《中国乡村》杂志社诗词编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资深人文学者,珠海市香洲区社科联委员。擅长中英俄三种语言格律诗创作与翻译;文学类中译外和外译中作品均超过六种语言,包括汉语译为英语、俄语、保加利亚语、世界语、印尼语和白俄罗斯语等,英语、乌克兰语、德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瑞典语等译为汉语,已翻译图书逾20本;曾承担或参与保加利亚索菲亚地铁三号地铁线项目、罗马尼亚切尔纳沃德核电站项目、赤道几内亚共和国马拉博市总统办公楼项目、瑞典交通运输管理局林雪平区域东环线项目等五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外译中笔译工作;曾承担或参与涉及英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等的社科研究任务。
【名家简介】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等11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旅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在2023首届丝绸之路全球诗歌春晚中重点推介,长篇电视诗《天地人和》在2022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和“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展示交流。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创建“香山香”沉香区域品牌,策划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级活动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中山、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走进中山、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香山建县860周年和870周年中珠澳系列活动等大型人文活动,影响广泛。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认为庆龄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伟大的爱国主义,伟大的正义品质,伟大的博爱襟怀,伟大的现代意识,伟大的政治信仰。此概念受到业界关注。
首倡“赵佗文化”概念,提出“赵佗: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海上丝路先驱、三大族群亲宗”历史定位,受到广泛认同;主创全国首部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河源、广州公演,并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发表《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家和学术机构及各媒体关注;力推赵佗文化在河北、广东两地的发掘研究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