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岭南牌坊——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31)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9-20 11:23

牌坊是我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又名牌楼,是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

对岭南而言,自古以来在城乡建立了众多具有自身特色的牌坊。比如,在广州每年的迎春花市,都浓缩着最具广州特色的新年氛围,而花市牌楼更是彰显岭南本土文化底蕴。

明清时代,广州及更多岭南的城市,建立了各种的牌坊,而到访或旅居到岭南到访或旅居的使者、传教士或商人,仔细的地观察和记录了这种岭南特色的建筑。我们来看看,这些外国人的笔下,又是如何记载和描述它们的呢?

广州的牌楼

最早观察和记录广州牌楼的外国人,应该是葡萄牙人加斯帕·达·克路士,这本他在1569年出版的介绍中国的书中,详细介绍了明代广州城的印象,克路士的《中国志》收录在这是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的《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

“大城的街道中,宽阔或主要的大街上都有若干华丽的牌楼,广州大街的这些牌楼,除美观、漂亮,构制精良,牌楼都建筑在八根柱上,大而宽。牌楼有三座门横过街道,中门比两边的大,八根柱子配成双。上头是漂亮和奇妙的木结构。顶铺悦目的瓷瓦,给它大增光彩颜色。”

这是克路士的《中国志》中的一段记载,描述了他对广州牌楼的印象,他还说,这些牌楼都造得那样非常宽,很多人可以站在下面避雨和遮荫,因此牌楼下还摆摊出售水果、玩具及各类货物。有的地方这些牌楼可能用木料建筑,但在大多地方仍用石头,制作精美。这些牌楼使城市显得富丽堂皇和华贵。

在克路士的笔下,明代广州的牌楼,已经建造得筑的比较气派了,这些牌楼不仅漂亮,还有遮风挡雨的实用功能。根据史料记载,到明时岭南多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嘉靖时建多柱多门长牌坊。可见,克路士观察到的广州的“八根柱”的牌楼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那么,当时的广州,在重大节日的时候,对于这些“公共建筑”——牌楼,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克路士在书中也有介绍:

“当新官上任或中国人庆祝他们的盛大节日时,这些牌楼就披挂绸缎,而在过大节的当晚还给它们挂上许多灯火,更显美观和雄伟。绸缎五彩缤纷,在灯光下十分夺目。所以这些牌楼因灯火和绸饰而变得美丽迷人。”克路士还观察到,当时的广州街道都铺得很好,靠近房屋的路面要高些,路中间要低些,便于排水。大街上有横过路面的牌楼,高大又建筑精美,街道因此显得美观。通过克路士的记载,我们看出明代广州城的设计合理,充分考虑了当时广州雨水多,需要排水的实际情况。

实际上,自古以来,每到重大节日的时候,人们就将牌楼进行装扮的得更加漂亮。对此,西班牙人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也有记载,在他1585年编辑出版了的《中华大帝国史》中说:新年的第一天庆祝更为隆重,中国各地都摆放着国家在那个时节盛产的玫瑰和其他鲜花;大门口两边高大的树上挂满彩灯;大街上有很多牌楼,这时牌楼上都绕上枝条,枝条上挂满彩灯,下面有用锦缎和其他丝织品制作的华盖。

在明代,记录广州牌楼的外国人还有西班牙教士艾斯加兰蒂,他根据克路士的《中国志》等书和访问中国的葡萄牙人传回的消息,于1579年编撰并出版了《中华帝国概述》,该书中详细记录了广州的“牌坊”:街道宽阔,筑有极其漂亮美观的牌坊,给城市作装饰,所说的牌坊,有的建在横木上,有的立在砂石上。正因街道宽阔,他们的牌坊开三道门,中间的门比两旁的门要大。

时至今日,我们在岭南各城市看到的牌坊,也常常见到“三道门”的设计,中间门比较大,这些都说明当时的这些外国人观察和记录的非常详细。

潮州的牌楼

在明清时代,岭南各地均有各种的牌坊,至今,在潮州市区仍保留着古代的一些牌坊,对此,到过潮州的外国人也留下了记录。

曾在潮汕地区被广东官府关押和旅行的西班牙人阿德里亚诺·德拉斯·科尔特斯,在1625年出版的《中国纪行》一书中,详细记录了潮州的牌坊:

“更加美丽、为整座城市锦上添花的,要数那二十六座牌坊。它们占满整条街道的宽度,没有留下灯火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这是极好的,因为夜晚时分这些地方可能会比较危险。这样的设计应该引入西印度和西班牙。牌坊上十分漂亮的大石头和大柱子都被加工得特别精致,其结构和外观都精美绝伦。”

在科尔特斯的记录中,当时的潮州城里有26座牌坊,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呢?根据广东史料介绍,潮州在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达官明吏多集于此。明清二代,潮州的牌坊众多,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因此潮州被人们喻为“牌坊城”。对于这位西班牙人看到的26座,应该是当时潮州城内里某个区域内设立的牌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科尔特斯还在书中说,这些牌坊的建筑之美妙,甚至连欧洲的街道也没有见过,他还参照西班牙的建设成本,估算了这些牌坊的建设成本,他认为花销应该很大。如此大的花销,由谁来承担呢?怀着好奇的心,这位西班牙人询问了当地居民:

“我向别人询问这些建筑是属于皇帝的还是属于平民的。一些人告诉我,它们属于一些特殊的富人,这些富人在学术领域拥有学位,被晋升为官员,为了给这座城市带来荣耀,并且让后人铭记这些人,当地人建造了这些建筑,而且在主要的地方和石头上用大字铭刻下他们的名字。”

应该说,他的记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所谓“在学术领域拥有学位”,实际上是指的明朝的时候,一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官员,这些官员安排人建设了牌坊,并在牌坊上刻录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在科尔特斯的眼里,这些人利用政府的“公共收入”,为自己立碑,他们无法理解这种行为,但在当时的岭南或中国,确是普遍的行为,否则,对于这些官员,怎么可能拿出自己的俸禄来建设这些牌坊呢?

到访过岭南的外国人,除了记录广州和潮州的牌坊外,还记录了清朝时期清远县城的牌坊。例如,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所乘“狮子”号轮船副船长爱尼斯·安德逊,在其出版的《在大清帝国的航行》中说:我们经过的清远县城——一个极为广大的商业繁盛的地方。它四周有城墙。筑起的牌楼与曾经屡次三番遇到过的同一类型的欢迎建筑物一样,装饰得美丽可观。

在这位英国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一些像罗马广场等公众集会的场所,反而是各个城市的“牌楼、门道甚多,可以称为公众建筑物”。可见,依据外国人的这些观点来看,这些牌坊应该是我国古代的“公众”建筑,服务大众的。

可以说,牌坊是许多古城的独特景观,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而岭南的牌坊更是具有自身特色,时至今日,广州、佛山、潮州等地,依然可以看到古代的一些牌坊,如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本文后,可以实地去看看这些牌坊,查找外国人记录中点点滴滴的历史遗迹。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