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月圆中秋时,愿你与美食撞个满怀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4-09-18 11:33

5dd1cf931f569abc26372961bffa7ec5_.jpg

珠江边,食海鲜,中秋月圆人团圆。一盅松茸汤开场,清澈明朗又味道丰富;无鸡不成宴,鸡亦是变着花样出品,此款焦脆鸡皮与滑嫩鸡肉相得益彰,鸡味正,好嘢。

25d82c12e19dd7bb5375169bc955e103_.jpg

38386c5709612472b76575ff181a5221_.jpg

小龙虾巧妙运用川菜做法,点上藤椒却不麻辣,热油轻轻一过,别有风味;粉丝带子,佐料中微调,万宗不离一个“鲜”。

d820aa13e2c1ab2494d87e6c9d7cb4aa_.jpg

广式萝卜酥,己至极品,遇酥则脆,入口则化,与杨枝甘露佐配,好似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美哒哒的中秋景。

今年中秋,除了广州容月月饼依然优质外,广式潮式苏式月饼百花争艳。

e24b2f2a7203c861d32688ad27e56621_.jpg

瞧瞧名字就如彩蝶纷飞:

斑斓桃花酥、老香橼、红枣雏菊酥、绿豆柚子、香菇梅菜、单枞桃花酥、黄皮酥、陈皮茉莉酥、小龙虾月饼、鲜肉月饼等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月饼如何在仪式功能之外,更可口更健康?甜咸皆宜,水果鲜肉,青春元素,多元一体。行业一直在探索。

广式月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由广州城西的一家糕酥馆首创,最初以莲子熬成的莲蓉为馅料。

光绪年间,糕酥馆改名为“莲香楼”,莲蓉馅的饼点已定型为现时月饼。

在我看来,广式月饼自然没有当年唐玄宗御旨将西域“胡饼”改称月饼时代久远,但与广东近代崛起时间节点吻合。

6d7e760982f11a3e6963d1ce949b8906_.jpg

其功绩有二:

一是以广式加盟中华月饼,精致苏式月饼之外,广式多彩进入构成羽翼,增色江南岭南,提升中华月饼总体水准;

二是广东人大批移民海外,各地华侨将广式月饼传向世界,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中秋美食。

专攻幼儿教育的林老师对我说:

——手中月饼与天上月亮呼应,再讲一个嫦娥奔月故事,天上地下人间相连,食月饼,穿汉服,进入赏月拜月场景,是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假如家里赏月时摆个祭台,再加上潮汕“南金”等物,“拜月娘”演示的意义就更大了,包括拜拜孩子的学习本子,祈愿孩子勤读好学。

d6288574fc2dc7a4c142f03b7130ed4e_.jpg

进入广州的各地名菜,恰到好处地融入本地,也是广州餐饮界的中秋风景。

比如,川菜遇到粤菜,两者擦出火花——

你瞧,“阿强家川菜”的酸菜鱼,连锁经营,全面登陆羊城:“三大招牌,十大必点”。

活鱼熬汤,汤鲜鱼更香;酸菜鲩鱼酸菜鲈鱼、香辣美蛙;

其中,广东菜也入餐牌:

口水湛江鸡、沙姜湛江鸡。樟茶鸭正宗川菜,还有一品毛血旺,红糖水晶冰粉、夫妻肺片等,或粤菜旗帜,或还原川味。

至于杨枝甘露冰粉则是经典港式甜点,在此佐配川菜,堪称川粤携手入乡随俗。

“食在广州”名扬天下,兼容并蓄,融汇天下美味乃羊城美食核心价值观。

正所谓:广州川菜离不开粤菜的陪伴。

在我看来,“食在广州”始终强调美食与这座城的连接何其重要:

不但构成了我们遍地烟火气的生活,还同时构成了我们的趣味、理想、审美、天然、本真以及人生哲学。

当所有的美食在我们的面前以反复拼贴般的形式出现时,实际上呈现了世界的另一番图景:

温润、甜蜜、舒坦、明朗,从而排斥了冷酷、冷漠、残忍,以及让我们感到惊慌失措的元素。

当写作者感到灵感枯竭时,写食物吧;无论你事业成功意气风发,抑或逆境低谷稍感沮丧时,去痛快地享用美食吧——

她平凡而温馨的光芒,会让你解脱烦恼,会让你重建信心。

我体会食物之美还有一个奥秘:

共享食物一旦亲情友情注入,快乐于是成倍叠加:1+1=3,放大效应即刻显现。

dffc430d06f7c27cb1a30ae99cb24ded_.jpg

美食熠熠生辉,焕发出生理与心理、审美与情感的多重效应。

总之,美食会让你由衷地道出一句话:嗨,这世界值得走一遭。

月圆中秋时,愿你与美食撞个满怀。

只要你心态平和,诚恳地亲近美食,你一定会在光芒乍现的刹那间:

温暖而幸福。

岭南在哪里,我的脚步就追到哪里。

这平实而烟火气的温暖幸福,或许就是我爱上广州这座城的缘由之一。

2024-9 广州中秋节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