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百年侧记
黄埔军校,战功赫赫;黄埔军校,大名鼎鼎——于是,秋阳杲杲,恺风习习,吾乃携妻女专程驱车拜谒黄埔军校旧址。沿着长洲岛军校路,一直走到珠江边,便可见黄埔军校旧址大门,门额上挂“陆军军官学校”横匾。军校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如今店铺林立,烟火炽热。停车场离旧址尚有一段距离,烈日炎炎,吾等步行,热汗淋漓,途中,乃购一杯冰冻姜汁撞奶解渴。恰逢暑假,父母携带孩子前来参观络绎不绝,个个满脸通红。或许,昔日军校学生于烈日与暴雨下磨练,从而锻成钢铁之师,碾碎军阀,驱逐日寇,盖有因矣!
长洲岛位于广州东缘,乃黄埔地区珠江上一个江心岛也,管辖总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5平方公里。因形状狭长,故名长洲岛;又因地处黄埔(传统英文名称:Whampoa),又称黄埔岛。原是珠江口内岛屿,再由珠江泥沙冲积而成,其主峰大石岗为花岗岩之山岗,海拔89.4米。东、南、西部地势较低,已开垦为农地,而北部山岗较多,为工业和居民区。长洲岛西面与广州大学城仅一桥之隔。
岛内文物古迹遍地,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现代革命和军事史迹有黄埔军校旧址、东征阵亡烈士墓、孙总理纪念碑、孙中山纪念馆、北伐纪念碑、教思亭、黄埔公园旧址、白鹤岗炮台等,另有中山公园、圣堂山公园、环岛长堤、钓鱼台度假村等休闲场所,还有柯拜船坞遗址、巴斯楼、曾氏大宗祠等历史遗迹。岛上风光旖旎,特产众多,有深井霸王花、长洲粉葛、长洲香蕉、长洲大果杨桃、黄埔蛋、长洲年糕以及长洲田蚊鱼等。附近另有娥媚沙、洪圣沙、白兔沙及大吉沙等自然沙洲。果然风水宝地也!
鸦片战争初期,英国人最先强迫清政府割让者乃广州长洲岛也!但遭当时番禺十三乡人民强烈抗议而未得逞,继而强迫割让香港。由于长洲、深井一带水深、港阔、浪急,曾为中国对外贸易重要海港,清朝粤海关黄埔分关设于此处。昔时,商贾云集,盛极一时。岛上柯拜船坞为中国最早外商投资企业,亦为中国早期产业工人发源地之一。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办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典礼上发表讲话:“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地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1984年,在邓小平亲切关怀下,徐向前、聂荣臻等革命先辈筹建了黄埔军校同学会。之后多年,海内外黄埔同学会在加强两岸沟通交流、加深两岸民众感情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怀着崇敬心情,吾亦小心翼翼观察所行之处,一草一木,一室一檐,仿佛眼前又见当年热血沸腾,耳边隐约响起峥嵘岁月之嘹亮战歌——
《陆军军官学校歌》(1924年版本):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该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自古中国真正爱国主义者皆有一副硬骨头,而非奴颜婢膝,崇洋媚外,那些汉奸文人、汉奸军人至多为假文人、假军人,若本事够大,其危害社会程度更大,历史早已把他们钉于耻辱柱上。中国真正先驱先烈,其骨头烧成灰仍为中国人也,故其使命乃为国家发展贡献思想乃至身体,启蒙大众,推动进步。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于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先生,适时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之建议,孙中山先生从善如流,雷厉风行筹办,其宗旨乃致力培养中国真正爱国先锋也。
昔时之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黄埔军校相比,黯然失色。毕竟,国共两大阵营皆有黄埔师生身影。在民族危亡关键时刻,黄埔军校师生一致对外、浴血奋战,率领各自部队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但之后之内战,两党将领再次兵戎相见,令人扼腕!中国国民党方面,少将军官以上黄埔师生有250余人,这些人构成了特殊的“黄埔系”;中共方面,20世纪80年代,经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有16人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工作。——当前,如何答好“黄埔之谜”,需持续思考。
天高云淡,吾缓缓而行。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陆军军官学校”横匾,乃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笔。门前有两哨岗,后面两间房子属卫兵室。黄埔军校建立伊始,门口一副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当年,青年徐向前在入读黄埔军校一期时,曾认真填写《陆军军官学校详细调查表》。在“何以要入本校”那项,时年24岁的他毅然写下了“为求军事知识,作将来为本党工作,改进国家之准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二期显示,黄埔军校广州校本部时期,第一至第五期学生毕业人数合计为7399人;此外,1926年10月黄埔军校还招收了第六期入伍生4400余人。
是日,游客如云,气氛肃穆。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乃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南北走向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于1938年,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与今时金碧辉煌之土豪、总裁办公室比,史上名声如雷贯耳之总理室、校长室显得逼仄寒酸,一张简陋办公桌、一张朴实茶桌、一条布沙发,仅此而已!据悉,军校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军校大门彩楼两旁,乃总理遗嘱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此话针对古人,亦针对今人。当官办事,自然要站好立场,此立场即历史立场,寸阴尺璧,人情恟恟,你为谁而说话,为谁干活,须经得住历史大浪淘沙;为文为武,都要说真话,路见不平一声吼,不当裸袖揎拳、虐戕下民之徒。所幸者,当初军校参照苏联红军经验,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制度。
《汉书·王莽传上》:“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黄埔英才辈出,当如班固所言盛况也!其中,军校《学生公约》令人动容: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具备领导管理、解决问题、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我是最好的”认知;贯彻尊师重道、存诚务实的要求。——呜呼!知行合一,何其难也!今朝“内卷”,又有几人以国为重?!
据悉,黄埔军校创立后,曾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正式建立之分校,应从民国14年3月(1925)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截止民国24年4月(1935)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抗战前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历史任务一旦结束,则予以停办。
青少年时,吾崇仰军人,高考前夕,一度计划报考军校,其中无限向往“国防大学”,后被告知报之无资格也——呵呵,少年冒昧而无知也。徜徉军校旧址,无数豪杰灿若群星。其中,中共党员方面——
周恩来:曾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
张申府:曾任政治部副主任
周佛海:曾任政治部主任
包惠僧:曾任政治部主任
聂荣臻:曾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恽代英:曾任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项英: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阳翰笙:曾任政治部秘书,中共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总支书记
陈毅:曾任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共武汉分校校党委书记
董必武: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陈潭秋: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李达: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
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
毛泽覃:曾任政治部科员
瞿秋白:曾任政治教官
萧楚女:曾任政治教官
张国焘: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
而于国民党员方面——蒋介石:首任校长;廖仲恺:曾任国民党代表;李宗仁:曾任校务委员,南宁分校总负责人;陈诚:曾任军校军事教官、校长办公厅特别官佐;李济深:曾任教练部主任;邓演达:曾任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武汉分校代校长;汪精卫:曾任国民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顾祝同:曾任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何应钦:曾任战术总教官、教育长、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保家卫国,褒善惩恶,应是军人坚守之理。至于上了战场,英勇杀敌,质朴无华,有真情便是好汉子。至于后来,大浪淘沙,有人沆瀣一气,有人认贼作父,有人狗苟蝇营,有人为虎作伥……终铸一生耻辱。回眸往事,无限唏嘘!诚然,广大黄埔师生于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之独立斗争中立下了彪炳战功。黄埔军校乃第一次国共合作之产物,系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学校。一批批革命军人于兹成长,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英勇奋战。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黄埔军校:“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彳亍军校旧址,恍若隔日而已。位于孙中山故居西之学生俱乐部乃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和林则徐焚烧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其中,党代表廖仲恺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据闻,在192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一次会议上,汪精卫给廖仲恺写了一张条子,告之有人将对他不利,他当即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8月19日,又有人以确切消息报告他,廖仲恺慨然道:“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同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不想竟于戒备森严之国民党中央党部(惠州会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立有纪念碑)门前惨遭杀害。经查明,暗杀乃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集团所为。主要成员便是邹鲁、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许崇智等人。廖仲恺去世之后,周恩来亲自撰写《勿忘党仇》、《沙基惨案与党代表之死》等悼文;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
毋庸置疑,黄埔学生以战场为课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纵横驰骋于东征、北伐战场,为国民革命立下不朽功勋。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黄埔师生又挺身而出,英勇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为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由此可见,中国“精忠报国”之传统传承于今并未断绝,当今爱国者使命亦未改变。君不见,东征烈士墓园坐落于军校西南平冈,乃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乃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琉璃瓦。
黄埔军校后山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1928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乃先生当年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之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阶梯所在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而于孙总理故居,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意气风发。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之孙中山铜像一致。在中国,一般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中山先生北定中原、统一中国之遗愿。——曩时,中山先生虽遇千山万水,却从未自废道义,失范失德,一直干大事而不惜身——反观那些历史过客,见小利而忘命,弃良心于不顾,随意瞎写乱说,指鹿为马,历史一定记住独夫所留之荒谬与遗祸。
夕阳西下,吾亦恋恋不舍告别军校旧址。当年,用革命思想和先进军事科学武装之黄埔军校师生,一俟登上历史舞台,摧坚折锐,所向披靡。固然,理想执着与黯淡现实之间往往矛盾重重。如何面对人生与社会矛盾,爱国者最大之痛莫过于空有满腔抱负,却报国无门。文人如孟浩然、杜甫和陆游,是极想进入仕途又偏偏进不去;或是像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进去了又被黜贬,终生不得其志。至于军人同窗,一旦同室操戈,则为历史之大悲剧也。
悠悠百年,珠水滔滔。20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迎来建校100周年。17日,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溯源时光之河,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有诸多贡献,特别在人才投入方面,当时不足6万人之中共,前后有1000多人加入黄埔军校,为该校注入新质,济济多士,乃成大业。近年,黄埔军校旧址每年参观人数都超过200万人次,乃广东省参观人数最多、受关注度最高之文博场馆之一。
就其荦荦大端,黄埔军校不仅体现出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象征——国共合作、勠力同心、所向无敌、振兴中华。实现国家统一,乃黄埔军校之建校初衷;在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更是“黄埔人”义不容辞之责任。始终,“黄埔军校”乃金字招牌也,承载两岸同胞共同之历史记忆,传承中华文化绵延之血脉基因。孙中山先生曾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同胞切记!国人切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海峡两岸一家亲,天下黄埔一家人”!
公元2024年9月12日 吴再撰于大湾区三让诗舍 摄影/吴再
【名家简介】
吴再,作家、诗人、传媒人。全国鲁藜诗歌奖得主,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历任《足球》报主编、星岛日报海外版执行总编辑、星岛环球网行政总裁兼总编辑。主要代表作《词谏》《智慧如诗》《向中国共产党学习》(红色智慧四部曲)《鸟托邦》《沼泽地里散落的花瓣》《影》《盛世箴言》《脱掉时间的囚衣》《送您一座诗歌岛》《一个人的诗经》《一个人的诗国》等。作品被《读者》、《杂文选刊》等杂志多次转载,并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最佳杂文等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