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到孙中山:穿越时空揭秘南海明珠横琴——横琴文史与名人故事(2)
作者:卢建 主持:丘树宏
在深入剖析中国悠久的历史脉络时,我们总能寻见某些地域的文化根脉,它们穿越时空,熠熠生辉。横琴,这一紧邻澳门的现代新区,其历史底蕴之深厚,尤为引人瞩目。回溯至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横琴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镌刻在中国的版图上,成为国家疆域中不可分割的瑰宝。
历经数千年的风霜洗礼与世事更迭,横琴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静观着朝代的兴衰更替。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到朱元璋的稳固统治,再到孙中山先生作为民主革命先驱的远见卓识,一代代杰出人物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共同编织了横琴绚烂多彩的历史画卷。
而今,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探秘之旅,深入挖掘横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感受其历史渊源中蕴含的魅力与力量。
一、秦始皇大一统时已把横琴纳入中国版图
南海郡这片广袤之地,自远古时代至秦王朝,都隶属于古老而神秘的百越族群分支——南越部落掌控的辽阔疆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一统华夏之伟业再添辉煌篇章,南越广袤疆域终归一统。在此历史洪流之中,横琴正式融入南海郡,犹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华夏辽阔版图的南端。
《资治通鉴·秦纪·秦纪二》载:
始皇帝下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二一四年)
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
二、朱元璋时代“横琴”作为地名首次出现在史册中
《明太祖实录》详细描绘了朱元璋与建文帝两朝皇帝的事迹。其中提及的洪武年间的广东地区,更是展现了独特的社会风貌。
《明太祖实录》载:
廿五年十二月甲子。广东都指挥使花茂奏:东莞、香山等县大溪山、横琴山逋遁疍户凡一千余户,附居海岛,不习耕稼,止以操舟为业,会官军则称捕鱼,遇番贼则同为寇盗,隔绝海洋,殊难管辖。其守御官军冒山岚海瘴,多疾疫而死,请徙其人为兵,殊革前患,从之。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时代,横琴这片土地被称为“横琴山”,标志着“横琴”这一地名首次镌刻于历史典籍中。
这些被收编的疍户,原本多是无籍的“逋遁”之人,他们游离于政府的户籍控制体系之外,因此被称为“殊难管辖”。然而,将他们编入军队后,这些原本在政府户籍控制体系外的人户,便被正式编入了政府的版籍之中。这不仅解决了他们难以管辖的问题,还为朝廷增添了一支熟悉水战的兵力。这一举措的实施,也表明当时横琴已被纳入明朝政府的实际管辖范围。
三、孙中山最早提出横琴开发方案
《建国方略》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三大著作之一,更是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文献。这部鸿篇巨著囊括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大核心部分,其中《实业计划》更是为中国的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展现了他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和远见卓识。他构想建设沿海商港和渔业港口,将中国的海洋资源转化为经济动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先生明确提出了在横琴建设港口的设想,将横琴岛与大陆紧密相连,打造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南部广东省及海南岛海岸,应建四渔业港如下:
(12)汕 尾 在广东之东海岸,香港、汕头之间。
(13)西江口 此港应建于横琴岛之北侧。西江口既经整治以后,横琴岛将借海堤以与本陆相连,而有一良好港面地区出现矣。
(14)海 安 此港位于雷州半岛之末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之海口相对。
(15)榆林港 海南岛南端之一良好天然港面也。
他还计划浚深西江河道,在横琴与三灶两岛筑堤,清除暗礁和沙洲:
吾人论广州河汊之改良,须从三观察点以立议:第一,防止水灾问题;第二,航行问题;第三,填筑新地问题。每一问题皆能加影响于他二者,故解决其一,即亦有裨于其他也。
第一 防止水灾问题 近年水灾频频发生,于广州附近人民实为巨害,其丧失生命以千计,财产以百万计。受害最甚者,为广州与声包间,其地恰在广州河汊之直北。吾以为此不幸之点,实因西南下游北江正流之淤塞而成。以此之故,北江须经由三水之短河道,以入西江,借为出路;同时又经由两小溪流,一自西南,一自芦包,以得出路。此二溪者,一向东南行,一向东北行,而再合流于官窑。自官窑起,复东北流,至于金利,又折而东南流,经过广州之西关。自北江在西南下游淤塞之后,其淤塞点之上游一段,亦逐年变浅;现在三水县城上游之处,亦仅深四五英尺。当北江水涨之时,常借冈根河(即思贤滘)以泄其水于西江。但若西江同时水涨,则北江之水无从得其出路,惟有停积,至高过芦包上下游之基围而后已。如是,自然基围有数处被水冲决,水即横流,而基围所护之地域全区均受水灾矣。欲治北江,须重开西南下面之北江正流,而将自清远至海一段,一律浚深。幸而吾人改良广州河汊之航行时,亦正有事于此项浚深,故一举而可两得也。
救治西江,须于其入海处横琴与三灶两岛之间两岸,各筑一堤,左长右短以范之。如是则将水流集中,以割此河床,使成深二十英尺以上之水道;如是则水深之齐一,可得而致。盖自磨刀门以上,通沿广州河汊之一段,西江平均有二十英尺至三十英尺之深也。如有全段一律之水深,以达于海,则下层水流将愈速,而洪水时泄去其水更速矣。除此浚深之工程以外,两岸务须改归齐整,令全河得一律之河阔;中流之暗礁及沙洲,均应除去。东江流域之受水灾,不如西、北二江之深重。则整治此河,以供航行,即可得其救治,留俟该项论之。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文献,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座灯塔。其中所涉及到的横琴内容,也成为了最早提出的横琴开发方案。
综上所述,横琴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自秦始皇时代起便成为中国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朱元璋时代,“横琴”之名正式载入史册,不仅丰富了其地理标识的文化内涵,也预示着这片土地将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横琴开发方案,更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随着时代的变迁,横琴的故事仍在继续,它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同书写属于横琴的新篇章。
【名家简介】
卢建,北京《中国乡村》杂志社诗词编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资深人文学者,珠海市香洲区社科联委员。擅长中英俄三种语言格律诗创作与翻译;文学类中译外和外译中作品均超过六种语言,包括汉语译为英语、俄语、保加利亚语、世界语、印尼语和白俄罗斯语等,英语、乌克兰语、德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瑞典语等译为汉语,已翻译图书逾20本;曾承担或参与保加利亚索菲亚地铁三号地铁线项目、罗马尼亚切尔纳沃德核电站项目、赤道几内亚共和国马拉博市总统办公楼项目、瑞典交通运输管理局林雪平区域东环线项目等五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外译中笔译工作;曾承担或参与涉及英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等的社科研究任务。
【名家简介】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等11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旅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在2023首届丝绸之路全球诗歌春晚中重点推介,长篇电视诗《天地人和》在2022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和“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展示交流。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创建“香山香”沉香区域品牌,策划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级活动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中山、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走进中山、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香山建县860周年和870周年中珠澳系列活动等大型人文活动,影响广泛。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认为庆龄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伟大的爱国主义,伟大的正义品质,伟大的博爱襟怀,伟大的现代意识,伟大的政治信仰。此概念受到业界关注。
首倡“赵佗文化”概念,提出“赵佗: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海上丝路先驱、三大族群亲宗”历史定位,受到广泛认同;主创全国首部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河源、广州公演,并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发表《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家和学术机构及各媒体关注;力推赵佗文化在河北、广东两地的发掘研究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