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大红灯笼——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情系列(29)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9-14 10:50

大红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寓意着喜庆祥和、幸福安康、事业兴旺。我国挂红灯笼的历史悠久,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的制作技术后来传入民间,民间制作了形式多样的红灯笼。

唐代以后的历朝历代,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盏盏争奇斗艳。而且,随着制作灯笼技术的提升,红灯笼不仅在节日悬挂,还在平时用于更多场合。

清朝时期,大量的外国使者、商人和传教士来到岭南,他们观察和记录到了节日及平时用的红灯笼,我们来看看外国人笔下,岭南的红灯笼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情呢?

节日的红灯笼

“新年是各行各业共同的假期。此外还有别的节日,譬如‘灯节’,夜间所有房屋、庙宇、公共建筑等等,屋顶上都挂着点燃的灯笼。像在广州这样一座大城市,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动人效果。”这是《旧中国杂记》一书中的一段记载。

该书的作者是美国人亨特,1829-1842年在广州美商旗昌洋行工作,他在书中对广州的观察细致入微。他还说,每到春节前,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市场上出售各种奇形怪状的灯笼:有些灯笼形状像金鱼,它从红眼睛里向外张望,有些像苗条少女,在摇曳灯光映衬下显得更加婀娜多姿。

尽管当时清朝限制外国人外出游玩,但这位美国人还是利用每月3天时间,在当时中国通事带领下,到广州游玩,领略节日中浓郁的岭南风情。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可看出,在清朝时期的岭南,各种红灯笼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市场上有各种的灯笼出售。

1696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近事报道》中也提到了中国节日灯笼,该书作者是法国耶稣会士李明,根据他在华期间的亲身经历写给国内要人的通信汇编而成,该书中说:

这一天称灯日或灯节,人们在家中和街道各处悬挂数不胜数的灯笼,简直是一种狂热,而不是简单的节日。这一天可能要点燃二百多盏灯笼。有某绅士全年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轻车简从,就为的是灯节能风光一番。

显然,这位传教士的笔下,有些夸大,当然的人们“节衣缩食”有可能,但不是为了过“灯节”。

应用广泛的红灯笼

“我们到南雄城时,太阳已经下山。这是一个相当大而有相当商业价值的地方。沿街的每一门口,在日落之后挂着一盏大灯笼,照明得甚为美观;灯上标明这主人的姓名、店号和所经营的行业。这些官员的官邸亦按照房屋的大小或主人职位的高低装饰着灯。”

这是《在大清帝国的航行》中的一段记载,该书的作者是马戛尔尼使团所乘“狮子”号轮船副船长爱尼斯·安德逊,他于1793年返回英国时,从北江顺流而下,路过广东南雄时看到的景象,在这位英国人的笔下,粤北的小城市的夜间,灯火通明,商铺及官员的房屋,都挂在各种红灯笼,而且商铺的红灯笼上还显示着主人的名号。

对于商铺前的红灯笼字符,《旧中国杂记》也说:在广州每座房屋的门前都悬挂着点燃的灯笼。灯笼上写着这家人家的姓氏。如果是在做生意的处所门口,还要加上行铺的名称。他还说,每条街道都被照得通明;同样,河面也被那些拥挤着的小艇和中国帆船上的灯笼照得一片通明。

美国人怀礼(I.W.Wiley)在《一和传教士眼中的晚清社会》中记载了广州珠江船上的灯笼,他在书中说:经过8个小时的愉快旅行,我们乘坐轮船从香港到了“中国的巴黎”——广州。我们是经虎门到珠江,再到这个大城市的。人们很快就能发现装饰得最花哨的船只,它们前面有雕刻,有艳丽的绘画,船顶挂着带有窥镜的丝质灯笼,图画及有关情爱的诗句写在彩纸上,悬挂在船的两侧,这些船被称为“花船”。

在这位美国人的笔下,广州供人游乐的“花船”上的红灯笼,还有诗句、绘画,可谓多姿多彩。挂在船上随风飘荡的红灯笼,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珠江画卷,时至今日,夜游珠江的船上依然有各种“灯笼”,只是变成了各种“点灯”,而非当时的传统蜡烛灯笼。

美国人亨特还在《广州番鬼录》中说,他参加过一次“令人赏心悦目”的行商宴请,主人热情好客,彬彬有礼,散宴时每次都送我们到大门外,然后吩咐脚夫打着写有他们姓氏的大灯笼,护送我们返回商馆。在当时走夜路的时候,也要打着这种红灯笼。

而对于红灯笼里面是什么呢?西班牙人阿德里亚诺·德拉斯·科尔特斯在《中国纪行》一书中说:中国人夜行时用内置蜡烛的灯笼,普通人则用一把破裂的植物茎秆将蜡烛点燃,而普遍在家里使用的光源则是用上面提到的那些油制作而成的蜡烛。

美国人亨特还观察到,在当时广州行商们夜间乘坐的一顶轿子,轿子上挂着一对大灯笼,上面写着主人的姓氏和官衔。可见在当时的中国,达官贵人或有钱有势的人,处处要彰显其身份和地位,无论是自己乘坐轿子,还是商铺、住宅前,都要挂在显示自己名号的红灯笼。

红灯笼的制作

对于岭南及国内广泛使用的工作红灯笼,都是什么样的工艺呢?1688年在巴黎出版的葡萄牙入华传教士安文思的《中国新史》中,详细记载了中国的红灯笼。

“灯笼同样令人赞赏不已。如我所说,任何家庭,不论贫富,都在大厅、庭院、窗前悬挂灯笼。灯笼的样式各异,各种形象都有”。该书中对中国的灯笼赞叹不已,他说挂在宫殿内的灯笼,令人非常难忘:

每个灯笼内有许多灯和烛,在笼内交错安排,非常巧妙得当,灯光的映衬给彩绘增添了美丽,烟雾使灯笼内的人物活灵活现,设计甚为巧妙,看来他们似乎在行走、转弯、上升和下降。在这位葡萄牙人的笔下,中国的灯笼可谓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与现代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灯光舞美相媲美。

法国人李明在《中国近事报道》中,也详细记录和介绍了中国的红灯笼,他说:至于大小,灯笼是极大的。我们见过直径25到30法尺的大灯笼。除了这些巨大无比的灯笼外,还有其他数不胜数的普通灯笼。

他还说自己亲眼目睹了一些相当不错、十分华美的灯笼。它们一般由六面或六块镶板组成,每侧形成一高4法尺,宽1.5法尺的框,涂有清漆并有金饰。框上绷一层透明细纱,纱上作画,画有花草、树木和山岩,有时也有人物形象。绘画精致美丽,色彩鲜艳漂亮,而当烛火点燃时,烛光散发的光芒使作品十分赏心悦目。

在这位法国人的笔下,当时传统的红灯笼,与传统的绘画进行了结合,做出了“华美”的红灯笼,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种美丽的红灯笼,依然可以吸引人来观赏。

对于清代及我国古代的各种红灯笼,当时的国人似乎是司空见惯了,因而国内史料、书籍对其记载,尤其是对细节的记载相对比较少,而这些外国人怀着对中国好奇的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