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广东葡语—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系列(28)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9-10 16:12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澳门为基地,大力发展东西方海洋贸易,中葡间经常性的语言交流随之展开,华夷混杂的澳门口岸出现了广东方言与葡语的广泛交流,产生历史语言学家称为‘广东葡语’的商业用语。”

这是《广东通史》中的一段记载。那么,上述“广东葡语”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又是怎么产生和消失的呢?我们今天通过明清时代到过岭南的一些外国人的记录,来回答这些问题,看看他们怎么记录当时的“广东葡语”。

何为“广东葡语”?

如果定义和阐述什么是“广东葡语”的话,1829-1842年曾在广州美商旗昌洋行工作的美国亨特,对其进行了精确地阐述。他在《广州“番鬼”录》中这样说:

“伶俐的中国人,都巧妙地运用听惯的外国音调,成功地理解他自己语言的不足,并依照他自己的单音节的表达方式,同时使用最简单的中国话来表达他的意思,他们就这样创造出一种语言,可以说是没有句法,也没有逻辑联系的语言,只将其化为最简单的成分。但它却很牢固地扎下了根,成了许多数额巨大的生意或极为重要的事情的便利的交际媒介,以其活力和奇特性一直流行到今天。”他说的“今天”不是指现在,而是指当时亨特在广州生活的清代时期。

亨特讲的这种“没有句法,也没有逻辑联系的语言”,包括了将广东本地话与葡萄牙语的结合,产生的一种奇特的语言。正如《广东通史》中说的:广东葡语产生于广州、澳门社会涉外商务和劳务的下层,以方便实用,明瞭简单为特色,谈不上典雅完美,其语词结构多来源于葡语,兼及广州方言及其他广东方言,文法则以汉语为主,尽量简化。

说白了,所谓的“广东葡语”就是用汉语——广东话的语法和逻辑,堆砌起葡萄牙语的单词,从而形成一种十分独特的语言。显然,这种语言无法拿到台面上作正式语言——既不是纯正的葡萄牙语,也不是纯正的汉语。

这种语言,在现代人看来是不伦不类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清时代的朝廷规定中国人不允私自接触外国人、也不允许中国人教外国人汉语,这种情况下,“广东葡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作用。

中葡接触及贸易开展

那么,对于历史上的“广东葡语”是怎么产生的呢?显然,首先是因为葡萄牙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尝试着与明朝进行接触,进而在后来中国和葡萄牙的贸易中产生了这种语言。我们来简要回顾下中国和葡萄牙的首次接触及贸易开展的过程。

“1517年,葡萄牙大船长费尔隆·伯列士·安德拉吉,率一支舰队,护送葡使多默·皮列士,从马六甲抵达广州。”这是葡萄牙巴洛斯和西班牙艾斯加兰蒂在其著作《十六世纪葡萄牙文学中的中国》的记载,当时,皮列士及其使团成员在广州等待三年后,方得到明廷的许可赴京。

这位葡萄牙人皮列士,根据他接触来往的中国商人的信息,在来华之前于1512—1515年在马六甲撰写有《东方志》一书。这是最早记述东方诸国的珍贵地理文献,书中记载了中国大量的风土人情。在其完成该书后的2年,到达了广州。

皮列士抵达北京后,因当时的明朝正德皇帝去世、朝廷大臣指控葡人占领明朝藩国马六甲等,使团又被遣返广州,并被投入监狱,使团中一些人死去,包括皮列氏本人。

但其中一名叫做克利斯多弗·维埃拉的人,设法从监狱中送出一封信,记述葡人在狱中的遭遇,同时谈到使团在华的活动,大明帝国的概况,这就是著名的“葡囚书简”。葡萄牙人通过《东方志》、“葡囚书简”等这些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富饶的大明王朝,并想方设法通过武力、行贿等手段达到了目的。

根据美国人埃米莉·埃里克松在《垄断与自由贸易之间-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1757》一书中说:1557年,葡萄牙人贿赂了一名中国港口的官员,在澳门获得居住权,葡萄牙人在岛上建造了防御工事,开展了繁忙的贸易。

根据《广东通史》记载,1572年,明朝政府正式开放葡萄牙人进入广州的贸易通道。从1578年开始,葡萄牙人的商船获准参加每年在广州举办的交易会,会期延续两三个月,有时达四个月。1580年以后,根据两次不同的季风,交易会每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在1月,另一次是在6月末。葡萄牙人虽然住在澳门,但贸易的供求市场都在广州,葡商运往广州的商品,主要有胡椒、苏木、白银、棉花、象牙、檀香;收购的货物以丝绸、茶叶、麝香为大宗。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牙人与广东人进行了大量的接触,在接触过程中,这奇特的语言——广东葡语就产生了。

应用与消失

在16-17世纪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中,“广东葡语”是中西贸易交流的重要语言,在这一点上,《广东通史》也强调:在18世纪以前,葡萄牙语是亚洲许多港口贸易的通用语言,即使是紧跟而来的英国人和荷兰人,也必须通过这种语言,与亚洲各国做生意;在相当长时间里,广东葡语借助葡语的语言优势,占据中外贸易“通用语言”的地位。

对于兴盛一时的“广东葡语”是怎么渐渐败落和消失的呢?具体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熟悉正宗的葡萄牙语的中国人多了起来。比如,西班牙人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他1585年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中说,在广东遇到了一位“能讲地道葡萄牙语的人”,后来才知道,此人生活在澳门,与那里的葡萄牙人一起生活过3年。

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澳门,随着中国人与葡萄牙人的接触日渐增多,在澳门学习葡萄牙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澳门人或受聘于外国公司,或受聘于广州的贸易公司,他们把正宗的葡萄牙语教给更多中国人。

另一方面,随着葡萄牙的衰落和英帝国的兴起,英语作为强势语言进入广州口岸,并取代了葡语在中西贸易中通用商业语言的地位。在广州的贸易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员之中,逐渐形成一种中英混合的商业专用语言——“广东英语”,以后逐步变成了广州对外贸易的通用语言。

对于“广东葡语”向“广东英语”转变的过程中,美国人亨特有详细的描述,他说:“广东葡语”是中国人的一种发明,在英国人出现在广州很久之前已有它的根源。英国人在葡萄牙人一百多年以后才来到广州,葡萄牙败落后,葡语便只限于他们的殖民地澳门使用。后来英国最终成了最主要的贸易者,这种掺杂了汉语、英语等多种语言的特殊语言,便成了著名的“广东英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东葡语”是“广东英语”的前身,两者可谓“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用广州方言拼注的“广东葡语”,虽然在中国人看来简单实用,但毕竟十分原始,既不准确也不科学。正如美国人亨特说:“当一个中国人用自认为很好的英语对一个外国人说话时,外国人可能一个字也听不懂;同样,外国人讲话时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听得懂。”

对现代人来说,这种广州方言与外国语结合的语言,是不是特别古怪呢?但事实上,这种语言不只在当时的中西文化、商贸交流中发挥了作用,当时创造的一些词语现如今一直还在使用。

比如,葡萄牙人加斯帕·达·克路士的《中国志》中说“他们是平易、谦恭和厚道的民族,只有曼达林(mandarin)才自认是神”在这本1569年出版、专门介绍中国书籍中的“曼达林”指的“官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认为,他最早是葡人用来称中国的官员,一直通行到今天,英语词典还收录这个词,解释为“官吏”。

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当年葡萄牙语、英语的语言音译而来的汉语词语,至今仍在使用。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