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Literary Theory 名家文论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文论•林伦伦】“一带一路”的潮州人④槟榔屿潮人:“韩江”就是我故乡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林伦伦 发表时间:2024-07-25 23:29

2011年9月,第九届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北部的港口城市槟榔屿隆重举行。韩山师范学院是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我得在会议上做一个学术总结。于是,带着那本16开本近600页的厚厚的会议论文集,我从广州直飞槟榔屿。

我来槟榔屿,已经是“前度林郎今又来”了。

槟榔屿是大马北部的华人聚居区,也是潮州人聚居的城市。自1786年槟榔屿开埠之后,潮人就陆续来到这里。峇都交湾是潮人最早聚居的地方,有文献记载,19世纪潮人就在这里有比较大型的活动了。开始是大家一起捐钱兴建共同的神庙“万世安庙”,后来又买地建立用于墓葬的“义山”。1855年,有6位前辈以“潮州公司”名义置业于社尾街381号,这就是“潮州会馆”社团组织的前身。1864年,许栳合、王武昌、洪声桂、黄遇冬、陈亚苞与李永隆倡议建设“韩江家庙”。三年后即购地于吉宁街现址,开建家庙,并于1870年完成,这是与马六甲潮州会馆齐名的马来西亚最古老而大型的潮州社团组织。1933年末,韩江家庙正名为槟榔屿潮州会馆。(参阅陈剑虹《槟榔屿潮州会馆史略》)

bd7298d13e4583c01216941b2955554.jpg

前一次来,我就是慕名专程来拜访这里的潮州会馆,并考察这里的潮州人聚居区域的历史与现状,还有潮州话在这里的生存状况。潮州会馆的领导们亲切、热情地招待了我,北马潮人研究专家陈剑虹先生为我详细地介绍了潮州人在槟榔屿的历史与现状。考察着曾经发达的带有潮人印记的的历史遗迹,听着陈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解,对槟榔屿潮人的开拓精神和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精神,真是佩服不已。

78807efba18704f8f482606dd352728.jpg

这次来,再次深深地感受到,这里就是潮州人的家园。槟榔屿潮州会馆积极地承办了这次潮学研讨会。潮州会馆所属的一座三进式“韩江家庙”,经过修旧如旧的精心修葺,再装上现代化的灯光效果。那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那两扇沉甸甸的实木山门上的秦叔宝、尉迟恭武将门神,那厚重敦实的“九邑流芳”、“九美齐荣”牌匾(所谓“九邑”、“九美”,都指的是清朝潮州府管辖的九个县),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潮人在槟榔屿昔日的辉煌和现在重振雄风的决心。在大厅左侧的墙面上,我们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这座很有潮州民间建筑特色的古色古香的家庙“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证书碑刻,它也是马来西亚乔治州的一级保护文物。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潮州祠堂,而是属于槟榔屿潮人,也属于世界的珍贵文物;它,已经不是一座仅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建筑物,而是槟榔屿潮人聚集交流和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在韩江家庙里,乡亲们点起香烛,默默缅怀祖先的创业功绩,慎终追远、感恩前辈为他们在北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异国他乡为后代打造了一片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

b5bcac2e7fafc172ece8a831c78588e.jpg

在韩江家庙里,乡亲们举办潮州会馆会长、董事们的各种会议,决定每年潮人的活动事宜;在韩江家庙里,乡亲们举办潮人迎春联欢会等四期八节的活动,大家食桌叙旧,促膝谈心;在韩江家庙里,乡亲们打起锣鼓演楚潮剧,演奏起潮州音乐。乡亲们随着乡音乐曲的旋律击节哼唱,如痴如醉;在韩江家庙里,他们办起儿女的新婚宴席,唱起马来风格的潮语卡拉OK,其乐融融;在韩江家庙里,他们摆起八仙桌,泡起工夫茶,迎来四方客。我们这次来开会的嘉宾们初到槟榔屿的第一天晚上,潮州会馆就在韩江家庙的天井里摆起了欢迎晚宴,我们一边欣赏着马来西亚的潮语歌曲,一边品赏着带有马来风韵的潮州菜。那情景,就像过去“唐山”老家的哪个乡里“闹热”,我们去走亲戚吃“祠堂桌”、看潮剧凑热闹,毫无“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3618a6d1a2fd17e5ccf5625035ba2b6.jpg

有一首马潮歌曲,很有意思,我特地把听得懂的一段记录了下来:


阿公阿嫲唐山来,

有路无厝,有厝无门牌,

直直行入mata厝(警察局),

唔知mata在呾乜个。

三年刻苦日夜做,

Hari hari定定学;

入乡随俗理应该。

面皮厚厚来呾恁知。

……


翻译过来就是:


爷爷奶奶中国来,

有路没房子,

有了房子没门牌。

一直走进去警察署,

却不懂得警察在讲个啥。

三年来刻苦劳作,

每天坚持学(马来语),

入乡随俗理应该。

厚着脸皮说给你知道。

……


第九届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潮人自己兴办的大学、并且以潮人的母亲河命名的韩江学院的大礼堂——林连登堂隆重开幕。

大礼堂以“林连登”命名,林连登何许人也?

在槟榔屿,甚至整个马来西亚,几乎是无人不识君。他曾任马来西亚槟城潮州馆主席、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主席。1895年,林连登来到马来西亚谋生。起初期替富商赶牛车,人称“牛车登”。他历尽艰辛,积资开垦荒地,种植木薯和橡胶。经多年苦心经营,建立了泰城、泰益、茶园和泰丰等4个园区,面积3000多亩,工人近3000人。还开办顺泰和连德两个碾米厂,并在槟城开设连兴和酒厂。1950年林连登先生捐钱献地,创办韩江中学,并亲自主持奠基仪式。1999年,在韩江中学 1978年就开设的新闻班的基础上创办了韩江学院。2014年,马来西亚教育部经过评估,以其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质量优秀的传媒专业为主打学科,升格其为韩江传媒大学学院。

57a3a7c06d59ba393b6e08ae9ea5cff.jpg

8ab211a7a3283839617cf6fa773dad5.jpg

从韩江家庙,到韩江小学、韩江中学、韩江大学学院,这响当当的“韩江”大名,浸透了槟榔屿乡亲对故乡母亲河的思念和乡愁,也寄托了他们在槟榔屿重建家乡的愿望和信心。日久他乡即故乡,槟榔屿就是潮籍乡亲在马来西亚北部开辟、建设的一个新的家园。

林连登堂的开幕式上,马来西亚潮人闻名遐迩的“二十四节令鼓”的节奏铿锵有力,声震屋宇。“二十四节令鼓”节令鼓是马来西亚的文化人陈再藩先生等创造出来的,它的主要文化元素是中国的二十四节令、乐器是中国的大锣鼓,是中华传统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创新发展。而且,已经回流到中国的许多城市和大学、中学去了,如广东省的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福建省的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等等。据陈再藩先生介绍,在全世界已经有了100多支二十四节令鼓队伍了。在二十四节令鼓咚咚锵锵的鼓声里,潮人文化、中华文化在北马继续顽强地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在这咚咚的鼓声里,北马的潮人将策马扬鞭,为槟榔屿与潮汕,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文化、经济交流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0d0da88595f0d7ed5f0fa1f34ecd5bb.jpg

参考文献:

1、 陈剑虹《槟榔屿潮州人史纲》,槟榔屿潮州会馆,2011;

2、 陈剑虹《槟榔屿华人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八桂侨刊》2013年第1期P.35-39;

3、 谢诗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奇葩——以槟榔屿的历史和韩江学院升格大学学院为实例》,《21世纪东方文化论坛暨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 433-451,2015;

4、陈景熙《故土与他乡:槟城潮人社会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