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产油量也很大,一种是桐油,一种是当地人所说的茶油,因为这种树无论从花、果实还是叶子都和茶树很相似......”
这是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广东、湖南、江西交接处的等地考察时,通过他的观察后做的一段记载,这些记载都收集在《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他在1868-1872年期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包括对广东的考察。
李希霍芬笔下的茶油,产自一种叫“油茶树”的植物种子。根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这是一种灌木或中乔木,从长江流域到华南各地广泛栽培,是主要木本油料作物,产自广东、广西、湖南及江西等。
李希霍芬在晚清时期,看到的油茶,就是产自广东粤北山区,即广东与湖南、江西交界的山区。我们来看看外国人的笔下,如何记载油茶树及古法榨油的呢?
对油茶树的观察
李希霍芬在他的旅行日记中说:茶油,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油,他自己也不很清楚,在韶州的时候,它曾在山上这种树木,从湖南郴州开始到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树木多和茶树种在一起。看来这种树格外喜欢在红色的沙质和泥质的土地上生长。
从李希霍芬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粤北山区的韶州,以及广东与湖南交接的郴州一带,“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油茶树。他的记载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呢?
我们翻阅《广东通史》后发现,在明代中后期,广东农业商品生产逐渐形成了大小不等的专业区域,包括:“韶、连、始兴之间,多茶子树,以茶子为油.....”
上述“韶、连、始兴”,则是指当时的韶州(现在的韶关)、连州(现在连州市)及始兴(现在的韶关市始兴县),说明这一带广泛种植“茶子树”,即油茶树,用油茶树的果实榨油。
对于记载粤北或北江流域油茶的外国人,还有英国阿美士德访华使团医官阿裨尔,他在《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也有对油茶树的记载。
他说,使团于1816年1月27日离开南昌后,继续南下,在江西与广东交界处,“来到了到处装点着一片片实用又美丽的植物地区”。查询阅《中国植物志》得知,油茶树开花的花期为“冬春”时节,花瓣白色。这时候,正值油茶树开着洁白的花朵。因此,阿裨尔认为这是一个片“美丽的植物地区”,试想,山间满树的绿叶与洁白的花朵,是不是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呢?
阿裨尔还说,“这些茶类植物,能提取大量的油,供中国人使用,是最值得关注的”。他还说,对这种美丽的灌木(实际为灌木或乔木),中国人称它油茶,可以翻译为“含油的茶树”,一个非常富于表现力的名字,因为这种一般外观与茶树非常相像的植物能出产油。有人认为这是茶梅,但事实上两者之间是截然不同的。
事实上,茶油、茶梅和普通的茶树,都是不同的植物,但他们都是常绿植物,而且名字中都带有“茶”字,因此,在当时的外国人眼里容易混淆。但英国人阿裨尔到访中国的时候,特别注意收集中国的植物标本,因而认真、细致的地观察了油茶树,将其与茶梅、茶树进行区别。
古法榨油的记载
“中国人大量种植油茶树,并通过非常简便的方法从油茶的种子中获取纯净的食用油。”阿裨尔在《中国旅行记》中详细观察和记载了清代中国用油茶种子榨油的情景。
他在书中说:中国人在榨油前,首先采用将油茶籽碾成粗粉状。具体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油茶籽放到一个大石白中,用悬在杠杆一端的重物将其捣碎,杠杆则由水轮上的嵌齿驱动。第二种方法是,用横滚的轮子将它们碾碎,由几个垂直的小轮子,套上铁箍,固定在圆周上,沿着铁质的凹槽滚动以驱动大轮子。在充分碾碎之后,再将油茶籽装到袋子里,放到有少量水的一个容器中,经过短时间的煮沸或者更确切说是焖上一会儿,然后送入榨油机榨油。
对于阿裨尔观察到的榨油机是什么样的呢?他认为“榨油机的结构非常简陋”:是由一头开口的一段中空树干构成,树干的两侧各有一个彼此相对的方形榫眼。树干被垫起使开口的一头高于另一头。当要榨油时,将一口袋油茶籽放进树干的空洞内,并推到较低的一端。然后,将两块半圆形的木板从彼此相对的榫眼插入、交合,形成与空洞的圆周相等的圆状。
在做好这些基础工作后,真正的榨油就开始了:“接着,将长方木和木楔子用类似破墙槌式的大锤猛力楔入,大力挤压油茶籽,茶油便从树干低端下面的一个小孔里流了出来。”
实际上,阿裨尔观察和记录的榨油,就是我国的“古法榨油”,或许榨油的植物种子或果实不同,包括油茶果、花生、菜籽等,但榨油的方法基本相同。
央视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2》中讲述的古法榨油,详细记叙了用油菜籽榨油的情形:“铆足劲儿撞击木质榨油机,一颗油菜籽开始了它的奇妙旅程。脱粒、去壳、磨碾、蒸坯、包饼、上榨,伴随着响亮的撞击声,滴滴菜籽油诞生了”。
当然,对我国的古法榨油,明代的《天工开物》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前受蒸。蒸气腾足取出,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
我们将央视和《天工开物》介绍的古法榨油,与英国人阿裨尔记载的榨油方法对比,发现这位西方人的记载更为细致,都体现了古代榨油的方法。时至今日,在国内南方的一些旅游景区或偏远的山区,我们依然可以见到“古法榨油”的场景。
实际上,中国人食用植物油的历史非常悠久。美国行政法专家、1913年曾担任北洋政府宪法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在其著作《解析中国》中说:中国人长期耕种土地的经验使他们知道许多欧洲人所不知道的可供食用的植物。中国人还发现,即使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的人类所必需的营养成分都可以从植物身上获得......,与欧洲人普遍使用黄油和其他动物油脂不同,中国人多用植物油。
只是,我们食用的多数植物油,如花生、大豆、菜籽油等,都是田间的草本植物,而茶油则是来自山林中高大的树木,因而引起了外国人好奇的和关注。
对于广东种植油茶树、食用茶油的历史,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根据资料介绍,民间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有确切文字记载的还是在明代,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中,对油茶的选种、种子贮藏、育苗、整地和造林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但更多资料认为“油茶作为油料作物栽培则始于明代后期,发展于清代 中后期。”这一点上,从德国人李希霍芬和英国人阿裨尔的记载,也可以提供佐证,而我们翻阅明代或清代初期到过广东,或从广东去汉口及北方的外国人的游记、书籍,例如《利玛窦中国礼记》、《大中国志》、《中华大帝国史》,这些书籍大量记载广东的风土人情,但并未发现有油茶的相关记载。
时至今日,粤北山区仍然有大量的油茶树种植,例如,清远市连南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如果你对外国人笔下的油茶树及“茶油”有兴趣,可以实地到粤北山区考察,欣赏美丽的油茶花,体验芳香茶油制作的各种美食。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