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elebrity 岭南人物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十年“爱心餐” 多少情和意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高焓 发表时间:2023-08-19 09:46

送着送着,有些老人走了;送着送着,身边的伙伴多了……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焓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嘉鸿 实习生 唐巍

“敏姐,快指导一下菜怎么切?”“敏姐,今天的饭盒太小了。”……

这是八月里广州番禺一间厨房的普通早晨。这天是何敏的50岁生日,她从一早就没闲下来——又到了她给老人们派发100份爱心餐的日子。

36平方米的厨房里,何敏熟练地用锅铲翻炒着,10多位“帮厨”志愿者围着工作台洗菜、切菜,他们一早就从越秀、海珠、番禺赶来。

11时30分,何敏和志愿者们开车来到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桂村。有老人在村口看到穿着“广州志愿者”马甲的他们,就去把街坊找出来。大家接过饭菜,道一声“唔该”(谢谢)。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广州市手拉手志愿服务促进会秘书长何敏都会给老人们派发爱心餐。从几份到百份,从顺德到番禺,从开始的几名骨干到如今200多名志愿者,何敏的爱心餐志愿服务团队历经十年,熬过了低谷,曾质疑她作秀的人也加入进来。“我还想继续做下去。”何敏说。

契机:“老两口的营养怎么跟得上?”

2013年的一天,家住顺德的何敏和邻居探望80多岁的邱阿姨。邱阿姨的腰摔伤了,半年里大多数时候都瘫在床上,不会做饭的老伴只能买来简餐吃。“老两口的营养怎么跟得上?”何敏想。

邱阿姨夫妻从香港来顺德养老,子女不在身边,何敏便每天做饭、煲汤送给二老。当得知小区还有几户空巢老人后,何敏就开始为他们做爱心餐。同时,她还张罗起了小区第一支义工队,经常和邻居探访老人。

那段时间,何敏经历了婚姻变故,是这些“烟火气”托住了她的失落。有90多岁的奶奶手把手教她包粽子,也有酒店大厨带她做“佛跳墙”。何敏不光厨艺突飞猛进,也在和邻居的沟通中敞开心扉。“是邻居们把我拉出低谷,我想用爱心餐回馈这份帮助。”

2015年,何敏在小区的厨神大赛里夺冠。在邻居的“撺掇”下,2016年3月,她在小区开了第一家餐厅。邻居们不仅口口相传,还在用餐高峰时帮忙切菜、收台、上菜……1个月,饭店就回了本。

“赚了钱,不能全放到自己的口袋里。”2016年5月起,何敏会定期多做一些爱心餐,由熟悉老人情况的小区管家送到独居老人家中。“排骨、鸡肉、鹅轮着来,两荤一素,每次都能派送完。”何敏说。

尴尬:“老人的反诈意识都很强”

2016年9月,何敏在小区附近,即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开了第二家店,她和几位志愿者顺势将爱心餐派送到碧江市场。没想到,从上午11时到下午1时,120份饭菜只派出不到30份。剩下的爱心餐成了大家的员工餐,志愿者们还每人拎了几份回家。

“老人的反诈意识都很强。”何敏回忆,偶尔有阿姨凑上来问:“你哋做乜嘢?(你们在做什么?)”得知饭菜免费后,阿姨们大多推说家里煮了饭,还有小区业主认为何敏在欺骗老人。“这些误解,让大家真的很委屈。”如今,何敏已能够笑着回忆那时的委屈。

“吃力不讨好,还影响营业额,能不能不做了?”第一次送餐就遇到不顺,有员工提出了建议。何敏则坚持:“承诺了,就要做下去。”

第二次,何敏把爱心餐减为80份。店铺的房东是碧江村人,他和母亲向左邻右舍一一解释,小区的邻居也帮忙吆喝。不久,每次剩下的爱心餐越来越少,来领爱心餐的村民有时还要排队。

几个月后,几公里外的三桂村有志愿者加入,送爱心餐的范围“扩容”了。起初,在三桂村连10份都派不出去,但何敏和志愿者们并不气馁,两人一组抬着装有爱心餐的筐,沿街派发给卖菜的老人、环卫工人。“慢慢地,大家就接受了。”

2017年,为了方便老人们记时间,何敏把派餐日定在了农历初一和十五,不少老人想吃素食,爱心餐便改为素菜。

过了大半年,爱心餐逐渐不够分了,何敏就增加到100份左右,“每次都会多做些,尽量让来的老人都有份。”

2018年,何敏在番禺大夫山南边又开了一家店,这里也是她如今做爱心餐的地方。距离餐厅大约5公里的番禺区南双玉村,成了新增的爱心餐派送点。

虽然餐厅和爱心餐从顺德扩展到番禺,但何敏并没有走远。餐厅距离碧江市场大约10公里,南双玉村、三桂村恰好在路途中间。

陪伴:“送着送着,有的老人就走了”

时间久了,何敏和老人们的距离更近了。

一位阿婆长期独居,起初很抗拒志愿者入户。后来,何敏送餐给她,临到分别,阿婆就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你什么时候再来?”

“送着送着,有的老人就走了。”何敏记得,去年,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抱怨平底锅在电磁炉上容易粘锅,就准备送一口新锅给他。还没来得及送去,何敏就收到村主任的信息:“阿叔走了,谢谢你多年来的帮助。”“那一刻,我真的忍不住了。”回想起收到信息的时刻,何敏有些恍惚。

除了老人,爱心餐还派送给了6位“心青年”。

何敏的小区里住着6位心智障碍者,年纪大的已有四五十岁。他们的生活起居难以自理,需要工作人员照料。

“敏姐,你的狗呢?”中午12时许,一见到何敏,阿华(化名)就扑向敏姐,不愿松手。“她还记得我之前带来的狗。”何敏说。

晏美华来自广州慧灵学校,是照顾这些“心青年”的工作人员之一。与何敏相识近10年,她记得何敏曾为他们找工作,派爱心餐顿顿不落,还为他们过生日。“敏姐是个很有爱的人。”

撑住:“我怎么能停得下来呢?”

最高峰时,何敏开了5家店,“虽然微赚,但心有些累了。”2019年底,何敏解散了大夫山店的厨师团队,想休息一段时间。

没有了专职厨师,何敏就得自己做爱心餐。大锅太重,百人份的菜太多,每次炒完菜,她的手臂都累得动不了,“要贴膏药缓解。”

“南瓜容易粘锅,铲得不快就会糊锅。”何敏的家公曾开过餐厅,就教她怎么“对付”大锅。隔三差五,她就约朋友一起吃饭,一做就是八九道菜,“说是聚餐,其实是为了练手。”

因为疫情,何敏的餐厅停业后一直没有复工。但为了坚持做爱心餐,她没有退租。

餐厅每个月9000多元的房租,再加上爱心餐的蔬菜、粮油、燃气、水电,一个月没有进账,反倒要开支10000多元。何敏身边也有人劝她,不如借机停下来。

“每到平时的派餐时间,就有老人打电话问‘有冇饭’(有没有饭),我怎么能停得下来呢?”何敏说。

陪何敏撑过这段日子的,是她的志愿者朋友们。“这三年来,是‘汤哥’带大家一起干,他的功劳最大。”何敏说。

多年前,汤海元和何敏在讨论装修的业主群里认识,原本想着有空就参与一下爱心餐的公益活动,一转眼就“有空”了7年。

当派餐日遇上工作日,难以招募到其他志愿者,“就是几个骨干死顶。”汤海元说,在安排工作时,他都会把派餐的时间空出来。“做得久了,就想再多做一点。”

家人的陪伴与理解也不可或缺。

何敏的丈夫关俊鼎是一名警察,两人因公益活动而相知、相爱。这天中午,关俊鼎值完夜班,还没休息,就从荔湾赶来三桂村一起派餐。

村里巷道交错,何敏有时会迷路。或许是出于警察对于认路的职业敏感,每到此时,关俊鼎就会到前边带路:“走这个方向准没错。”

2022年下半年,关俊鼎还帮她交了餐厅的房租,“无论我做什么,他都支持我。”何敏说。

如今,爱心餐志愿者的微信群里已有两百多人,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有时报名甚至要拼手速。

去年,有志愿者得知何敏一直自掏腰包维持爱心餐的运作,就一百元、两百元地捐款资助。还有一位阿婆在领过餐后,给何敏塞了一百元,“知道你们很艰难,我也表一下我的心意。”如今想起阿婆的话,何敏仍然很感动。

心愿:让爱心餐“更多、更好、更规范”

今年,何敏没有再续租餐厅,只保留了厨房用来做爱心餐,每月的房租减为几百元。

“或许,未来能培养一位‘接班人’,在关键时刻能顶替我和‘汤哥’。”何敏设想,如果有更多资金支持,或许有人能专职做爱心餐,让爱心餐更规范。

此外,广州市手拉手志愿服务促进会还联合广州市志愿者协会从爱心企业处订餐,派发给白云区钟落潭镇的老人,已派送3000多人次。“如果钟落潭有场地,我也可以来做饭、派餐。”

何敏也期待,有更多孩子加入,把敬老、爱老的精神传承下去。这一心愿,她正在实现。

初中生谭林琳的姨妈黄清兰是何敏厨房的常客,但她是“新人”。在最近的一次帮厨时,看到沙葛没削皮,她便先和其他志愿者学怎么用刮皮刀。忙活了一上午,出了不少汗。谭林琳说:“这里很有趣,只要有时间,我还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