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锦强
图/受访者供
如今的惠州罗浮山,重峦叠嶂,泉水潺潺,草木葱茏,满眼皆绿,森林覆盖率超97%,成了“物种基因宝库”。鲜为人知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罗浮山,曾一度沦为荒山秃岭,森林覆盖率低至20%。
罗浮山能实现从荒山秃岭到苍莽林海的“蝶变”,得益于一代代护林人接续奋斗,从曾经的采种育苗、植树造林到如今的管护,他们见证了罗浮山生态发展,也在惠州大地上续写着“塞罕坝精神”。惠州守林人徐益成一家是罗浮山70多年生态环境变化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四代同林”成了一段动人的佳话。
植树造林巡山防伐修复生态
1953年,广东省农林厅创办广州龙眼洞、增城大埔、东莞樟木头、博罗罗浮山四个造林站。1954年,博罗罗浮山造林站开始运作。1958年,徐益成的爷爷徐如托从梅州五华来到罗浮山,成为了罗浮山的第一代护林员,肩负起植树造林、修复罗浮山生态的重任。
“我爷爷刚来时,罗浮山还是光秃秃的,每天早出晚归,一天的工作就是带上饭、拿起锄头上山种树。”徐益成说,当时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出行不便利,加上山路陡峭,树苗又基本靠人工扛上山,那一代护林员的工作又危险又辛苦。
在“林一代”的努力下,纤细的树苗慢慢长大成林,罗浮山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绿起来”。当时周围村民经常到林区割草、砍伐生松枝,盗伐林木事件时有发生。林场只能不断充实工区队伍,加强巡山护林。
1978年,徐益成的父亲徐寻芳退伍成为了一名巡山护林人员。“为了防止偷伐,每天与四五个同事组成小队上山巡查。”徐寻芳回忆,由于伐木者常在夜间行动,护林员就直接住在山上,守在下山必经之路,有时候几周都不下山。
从1978年到2013年,徐寻芳一直在一线当护林员,巡山、护林、防火……风雨兼程二十七载护林守绿,当真是“绿了青山白了头发”。
“逐绿”家风一脉相承
徐益成从小就在林场生活,早已习惯与林业打交道,高考后不假思索便选择了广东省林业学校,毕业后进入罗浮山林场工作。在林场工作近30年的徐益成,如今已成为专业的林业工程师,跑遍了罗浮山的所有角落。现在除了在办公室整理林业材料外,他还要做好有害生物防治、防火林带建设、动植物调查工作。每次进山管护,他总是冲在前面。“相比在办公室,更希望上山巡查,现在一天不上山全身都不自在。”徐益成笑着说。
同样,徐益成的孩子徐文祥在祖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毫不犹豫报考了惠州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今年已毕业正准备考研,心仪的学校是华南农业大学。他希望以后利用所学知识,让林业资源成为风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虽然我们这一行很辛苦,但看到儿子的林业志向,我们选择全力支持他。”徐益成说道。徐家四代扎根林业,“逐绿”家风一脉相承。日前,广东省妇联揭晓2023年广东“最美家庭”名单,徐益成家庭获评2023年广东十大“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