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一只喉管,透露广东音乐的个性与风采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5-04-08 14:41

在颂今老师的音乐会,我结识了广东音乐曲艺团喉管演奏家陈芳毅先生。他对我说,喉管在,广东音乐的韵味就在。

喉管,古名“筚篥”,源于古代波斯,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为广东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演奏家陈芳毅的喉管,给我很深的印象。其形制好似西方管乐,音色比唢呐低沉一些,音声奇异,有一种质朴感觉,但其间又有市井气息。

唢呐过于明亮高亢,一上来就压掉所有乐器,但喉管可以对话——娓娓道来。也许,从乐器小小切口是可以了解广东那些属于精神性的灵魂般的东西,可以一步步去接近它,这对于写作者与研究者的我来说,犹如天启。

我请教了演奏家,了解到喉管有一个通过丝绸之路从西方引进中原,再逐渐南下至岭南的历史过程:

——喉管和唢呐,据考究在明代己在粤地流传。至清代和民国,历代民间艺人传承有功。管子原是木制的吹管乐器,可能是取材方便之故,传到广东广西后,改为竹管。

——喉管是早期粤剧、粤曲乐队的主奏乐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四邑地区民间出现江湖式自制、自奏、自卖竹管乐器者,成为四邑一种特殊的江湖文化现象。

——大约上世纪二十年代,衍生出音色纯厚柔和的加长喉管,最初为小贩招揽生意或道教做法事时使用,之后用于粤剧、粤曲伴奏。

——为了便于区别,行内将原有的喉管称为“短筒”,加长喉管称为“长筒”,一直沿用至今,在广东音乐中作为独立的器乐演奏(合奏、领奏及独奏等)艺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粤乐名宿梁秋老师一曲喉管独奏《下渔舟》,使世人重新认识这一古老而又陌生的乐器。

作好第三代广东喉管传承人,陈芳毅十多岁便师承陈添寿老师,从艺三十多年,曾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演奏,获奖无数,亦是乐器专利及非遗项目传承人。

陈芳毅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历时十八载,研制出多种调式的改良喉管,其音域、音色、适应性、表现力均有显着改善和提升。

在向陈先生讨教过程中,我发现岭南文化的有趣之处——善于改造融合中原文化:

——音乐跟人的性格一样。广东人觉得北方管子音色偏于高亢激昂,于是加以改造。

——广东人将管子的木制转变为竹子,用了珠三角咸淡水地方生长的竹子,音色相对北方中原柔美很多。

陈先生又在音乐与岭南文化的关系上给予我诸多启示:

广东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西域、中原不同,尤其是珠三角。广东人性格稍微柔软,与水呼应,语言没有那么高昂。

丝竹本无情,心灵自有性。莫嫌空山寂,空谷有回声。

乐器如人,各有性情。比如,喉管一响就仿佛看到沙漠之舟骆驼,竹笛一吹瞬间回到江南,而低沉悠深的埙,则让人怀想宽广厚重的黄土地。

岭南在哪里,我的脚步就追到哪里。

一只喉管,透露广东音乐的个性与岭南文化的风采:

文化,还是文化,永远悄然而至,水滴石穿般影响我们的一切一切。

(本文图片由著名喉管演奏家陈芳毅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2025-4 广州

【名家简介】

江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出版有《岭南乡愁》《文化岭南》等十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