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载连载《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之十三:赤子拳拳(2)(1894容闳66岁-1899容闳71岁),讲述甲午战争之后容闳满腔热血重返中国效力,71岁反遭清廷通缉的心酸历史。
年过花甲的容闳在哈特福德抚养着两个孩子,那栋凝聚着他心血的留美肄业局的大楼已经被卖掉了。容闳渐渐老去,“予之去中国,十三年于兹矣。当1883年赴美时,自分此生与中国政府,已永远脱离关系”(摘自《西学东渐记》)。
留美肄业局大楼1889年被出售,1969年被拆除。原址上修建了今天的圣方济各医院和医疗中心 王晓平 摄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容闳密切关注战局,“战事既开幕,予之爱国心油然而生”。他向主战的张之洞提出多条抗击日本策略,其中一条围魏救赵战略被张之洞接受,即向英国借钱购买战舰、雇佣外兵,从太平洋抄袭日本背部,使之首尾不能相顾,被迫分散兵力,“中国可趁此闲暇,急练新军,海陆并进,以敌日本”。容闳还受张之洞委托亲赴伦敦筹措借款。可惜在朝廷的两派斗争中,张之洞偃旗息鼓,容闳也只能离英返美。
容闳抵达上海后与留美幼童合影。(左起:吴起藻、扬昌龄、容闳、吴仰曾)
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或许可以说,这场战争的结局早在20年前双方开启留学事业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中日这两个东方国家开启国门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几乎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是在清朝保守派提前召回留美幼童的时候,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并开始在全国推行西式教育。昔日同窗变对手,所以有人又把甲午海战称为中日“海归”大决战,双方阵营中都有数十位曾留学英、美、德的指挥官。这些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军官,首次使用西方军事设备,西方军事战术、技术进行空前惨烈的海上决战。当时的北洋舰队除了有一批留学欧洲归来的军官,还有12名英勇奋战的留美幼童,其中陈金揆、沈寿昌、黄祖莲三名幼童战死殉国,有学者认为,甲午海战从大的层面来说,是中日两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从小来看,则是裹挟在时代当中,中日留学生之间一场个人无法选择的战争。
泱泱大国被“蕞尔小邦”日本击败,强烈地刺激了中国人的优越感,正如梁启超所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痛定思痛,从日本成功崛起的背后寻求救国良方,次年,唐宝锷等13名首批使馆留学生东渡,拉开了中国人正式留学日本的序幕,留日学生人数逐年暴增。中国留学文化研究领军学者周棉教授认为:“甲午战争后,朝野震惊,国人渐醒,莫不感到有亡国灭种之虞,留学成了救亡——革命的途径。清廷亦较前主动、开放,提倡、鼓励留学,拟定了一些留学方针、政策。于是大批志士仁人纷至海外,特别是到日本‘寻药求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规模空前的留学运动”。周棉教授把鸦片战争以后诞生的中国留学生群体称为“中国最早、最直接地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和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容闳开创的中国留学事业的传承者。
邀请容闳归国的晚清重臣张之洞
国难当头,张之洞急邀容闳归国。容闳把孩子托付给他的好友吐依曲尔牧师,1895初夏毅然买舟回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一年容闳67岁,他当然没有想到,5年之后张之洞一纸通缉让他不得不永远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容闳与终身挚友容闳与终身挚友吐依曲尔牧师在哈特福特合影
列强肆虐、山河破碎,容闳向张之洞提出了建立国家银行的策略,吸取甲午战败血的教训。那时候朝廷上下尚不清楚国家银行为何物。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骋骋认为,“晚清之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一个重要因素乃是现代金融制度的缺乏”。战争是要烧钱的,融资能力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有现代银行和金融机构1000多家,还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军事公债,为这场战争储备了丰厚的资金,而中国当时没有一家现代银行,融资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焉有不败之理。
容闳深知国家银行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早在1860年就向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建立国家银行制度,1886年又向出使美日秘三国钦差大臣张荫桓再次建言。这次向张之洞谏言容闳作足了准备。
1875年颁发的英文本《美国订正之银行法律》是当时最新的银行法律文本,在留美幼童黄开甲的助力下,容闳将其翻译成中文。同时制定了一个建立国家银行的详细方案,包括大小条陈46条,从设立国家银行的指导原则、总体设想和分层推进办法,到银行的资金来源、权责、国家资本与商股关系、钞币发行控制、财务清算、总行与分行关系、印发券票等等,甚至连债券、银票的样式都附有草图和详细说明,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西方银行法和相关条规为蓝本的完备、系统的兴办银行方案。
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
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专门召见了容闳,并在日记中写道:“江苏候补道容闳纯甫,久住美国,居然洋人矣,然谈银行颇得要”。翁同龢及时任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极力支持容闳的国家银行计划,方案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户部开始着手银行选址,准备委派容闳赴美与美国财政部洽谈相关事宜,可惜还没等容闳动身,计划就因为盛宣怀的介入被叫停了。1897年5月,盛宣怀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上海通商银行挂牌开张。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汉才评价容闳的国家银行计划具有“首创性和民族性”。认为在容闳之前虽然有人提出过建立国家银行,但只是一个概念,而容闳的方案详细而完整,具有明显的开创性和可操作性,这是首创之举。陈汉才还认为容闳的这个计划把近代中国建立国家银行的理想朝着民族化、现实化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在中国开启现代化的路程上,容闳在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称容闳为“时代曙光的先行者”,并为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国无有容闳,何时看世界。
银行计划受挫之后,容闳又向清廷献策修建铁路计划。一番折腾之后又是功败垂成。容闳对腐败透顶的清政府失望至极,而维新派梁启超对容闳的银行和铁路两大计划都特别青睐,先后在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时务报》中刊登了《容观察闳铁路条陈》《容观察闳拟银行条陈》,并在《实学报》等其他维新刊物上刊登他翻译的相关条例。
1897年,维新派刊物《实学报》连载的容闳翻译的《美国开设国家银行条例》
容闳早就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制度问题,只是没有一个政治力量可以依靠,现在一股要求制度变革的政治力量突然崛起,并对容闳表示支持声援,容闳自然与之一拍即合,七旬的老人毫不犹豫投身到维新运动中,成为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
容闳几乎参与了康梁维新派所有重大活动的策划,他的远见卓识深深地影响了维新运动的方向。他在北京夫子庙的寓所成为维新派领袖谈论变法大计的会议场。然而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容闳不得不出逃北京,在上海租界避难。
先行者总是孤独的,67岁抛家归国报效的容闳,就这样在71岁成为朝廷的通缉犯。这是容闳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雷颐说:“像容闳这种理性、温和者最终也一步步走向革命的过程,是清王朝拒不主动变革甚至镇压体制内改革者,因此把许多原体制内的改革者推到体制外,一步步自取灭亡的过程。”
创立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留美幼童曹嘉祥,被撤回归国的时候,他把心爱的猎枪送给了美国寄居家庭房东的儿子菲尔普斯
创办上海首个内地自来水公司的留美幼童唐荣俊
可以告慰容闳的是,归来的留美幼童从困境中渐渐崛起,幼童中第一个走上政坛的唐绍仪成为天津海关道,蔡绍基参与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梁诚、刘玉麟成为清廷新一代外交官,黄开甲成为张之洞的幕僚,唐荣俊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华人自来水厂,邝荣光绘制了中国第1幅地质图。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留美幼童们,和容闳一样逐渐成长为时代的佼佼者。
链接>>
【名家简介】
徐惠萍,容闳研究学者,珠海留学文化馆荣誉馆长。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曾任新华社记者。1995年从新华社调入容闳家乡珠海,先后担任珠海市委新闻秘书、珠江晚报总编辑、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珠海市妇联主席等。长期致力于对容闳和香山文化的研究,撰稿并策划纪录片《容闳》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获中国影视大奖提名奖、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著有书籍《跨越——珠海新闻舆论监督聚焦》《先行者容闳》《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本书被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