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书院文化——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56)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5-01-13 23:4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提起我国古代的书院文化,人们自然会想起明末顾宪成题于无锡东林书院的这幅对联。

一般认为,我国的书院起源于唐末至五代期间。清朝时期,随着来华人士的增多,他们也观察和记录了中国的书院文化。

学海堂书院

“18世纪的繁荣给开办书院以新的动力,书院数量大增。虽然就总体而言在18世纪岭南出的进士并不多,但广州的两个郊县番禺和南海在清代是书院办得不错的地方。”两位美国女学者韩书瑞(SusanNaquin)和罗友枝(Evelyn Rawski)在合著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中,这样描述清朝广州。书中还说,在岭南所有的道路都通往广州,这是该地区最大的城市、市场和文化中心。

书中特别提到,1820年阮元在广州创办了学海堂书院,倡导19世纪初流行的经世致用之学。

美国人罗威廉编著的《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中说,两广总督阮元(1764—1849)于广州建立的“学海堂书院”,经费由该地繁盛的海上贸易取得的收入而支撑。

书中还介绍了该书院创立的背景:在当时的岭南,新一波书院开始建立或重建,并转向更为自主、具地方性的方向。阮元作为有经验的省级官员和优秀的经学家,他把家乡扬州以及长江下游地区流行的考据学研究,引进到岭南地区。

虽然阮元有官方身份,但学海堂书院并不参与政治,而是颂扬广东地方历史学,或传播传统儒家文化,是学院的重点工作。

对于学院的定位问题,美国历史学家、国际汉学泰斗费正清编撰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中也有记载:

阮元在广州创立的学海堂,是这时期另一重要的地方学术中心。他是清朝嘉庆皇帝新政中的一名省级新官员。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学者和文学倡导人。而且阮元也是一位精明的行政官员,求才若渴。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当时该书院有“八位主讲”,而且八个人中只有两人是进士出身,七人是广州本地人。只有一个人曾任过高于地方教育职位的官职,可见该书院“师资”力量的强大。

万木草堂

“万木草堂一反旧式书院的传统,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有重大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他既讲孔学、理学、史学,又讲西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学以致用。”

这是1877年-1907年曾在清朝中国海关工作的美国人马仕士所著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的一段记载。该书介绍,作为书院,在这里学习的学生,除了读中国古书外,还要读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如江南制造局关于声、光、化、电等科学的译著百数十种及严复和外国传教士的译本。

根据国内史料记载,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先生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租借邱氏书室创办的讲学书院,后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对此,《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1891年以后,康有为在广州创设‘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研究维新变法理论。”

书院除了康有为自己亲自讲课外,还有弟子梁启超、徐勤、王镜如等人代为主持教学,培育了大批思想相对解放的人士。

根据美国人马士的记载,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康有为每论一事,必引证上下古今中外以比较。学生除了听老师讲课外,主要靠自己读书和写读书笔记。每个学生都发有一本“功课簿”。读书疑问和心得皆写在“功课簿”上,每半月缴给老师批答一次。

当然,“万木草堂”除了讲学或授课、教育学生外,康有为还挑选学习造诣较深的弟子协助他编书,如《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长兴学记》《春秋董氏学》及《南海唐先生口说》等著述,都是在陈千秋、梁启超等协助下完成的。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在当时影响很大,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书院的地位

“中国与美国并不遥远,特别是中国使团最近的访问,已唤起了国人对这个帝国的新兴趣。昔日我们两国完全隔膜,现在突然有了密切交往,这种情况甚为少见。在中国时,一些饱学之士曾经问我:贵国是否也有书院?”

这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思《中国和中国人》中的一段记载。不过,令人想不到的是,做为“文化阵地”的学院,还是清朝一些重要官员到广州“出差”借住的居所。

比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辞别京师经过60天快马加鞭的行程驻节到越华书院。美国人马仕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也说,1839年3月3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住在一个书院里(即越华书院)。

当时的越华书院是清代广州的一所著名书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由盐运司范时纪及商人为培育寄籍广东之商人子弟,集资购布政司后街一所旧宅创建。该书院环境幽雅,规模较大,院舍有四进,前座为大门;二座为大堂;三座为讲堂;后座为书楼及先贤祠。

在当时的岭南地区,创办书院者有不少是当地的“社会名流”。美国人富马利于1884年-1917年,在中国主要从事了行医、翻译外国医学著作等工作,美国人露西·皮博迪整理出版的《富马利中国见闻录》中提到了一些“名流绅士”:

妇孺医院开始为病人提供服务,在这一刻到来之前,很多中国的男士和女士齐聚哥利舒教堂,除了美国领事默维德外,还有广州将军、广东按察使、南海知县、番禺知县、督粮道、都统、广雅书院山长,以及中外其他名流绅士。

该段记录中的广雅书院在1888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新式学堂,为今日广雅中学的前身,该“广雅书院山长”与“广州将军”等,都是社会名流。

《富马利中国见闻录》中提到的“山长”为什么职务呢?担任这个职务的都是清代书院的核心人物,他们在书院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类似现代学校的“校长”和“教务长”等职务,需要有学问和社会地位的人担任。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