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一小时,应邀赴东莞玉兰大剧院观看国乐实验剧《可园可源》,深受感染。东莞可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可源》用可园的“园”,起源的“源”——表达可园与广州十香园之间的历史缘分。
艺术构思富有创意:既合乎历史事实,又呈现艺术形成路径。值得一赞。
国乐试验剧场,调动了音乐剧的艺术手段,又有所突破创新。此为二赞。
大部分创作人员由东莞业余舞台表演者组成。构成三赞。
所有一切,又都与东莞这座具有先锋气质的城市相合。当为大赞。
当我看到《可园可源》一剧正式演出小视频预告时,即刻感受到东莞正借可园讲述一个岭南故事。
东莞可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而岭南画派属于岭南艺术三大瑰宝之一,与粤剧、广东音乐并肩。
让我们回到可园的历史现场:
——可园主人张敬修邀二居在可园居住十年,共同演绎了一场水墨春秋。
——二居在此发明了“撞水撞粉”之写生技法,为岭南画派“折衷中西”之启蒙。
——张敬修去世后,二居回到广州十香园继续创作并招收学生。
于是,十香园人才辈出成为岭南画派的摇篮。于是,可园成为岭南画派的策源地。
美术史界已然确认,但东莞文艺界,尤其是东莞市文化馆全力彰显这一历史事实,功绩不小。
再让我们回到东莞玉兰大剧院舞台现场:
——开幕时拨动人心弦的音乐,广东乐味十足,加之眼花缭乱舞美效果,表演者在竭尽全力做两件事:展开剧情;把观众拉进时代氛围。
——园主人与二居出现,三人舞淋漓酣畅地表达共同沉浸在笔墨构成的世界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撞水撞粉悄然而至。
——众花仙翩跹起舞,十香园风光一点一点渗透笔墨,艺术氛围浓郁,育人环境形成。
——我尤其看重剧中第六篇“满园桃李”,岭南画派重要人物: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扬善深、何香凝等悉数登场。
此刻,群星璀璨,岭南辉煌。
广东音乐高亢明亮,岭南气派高光呈现,群星舞蹈青春飞扬,令人振奋!
舞台气势磅礴,一股力量从历史深处汹涌澎湃而出。
舞台光影成像,一幅幅岭南画卷渐次呈现,蔚为壮观,令我激动不已。
静下心来,我联想到一部澳大利亚拍摄的纪录片《高山》:
呈现高山极限运动与群山峻岭的互动:走在生死边缘,与危险共舞是千万年沉默无言的大山。
但最让我惊讶的是:全程佐配一部动人心弦的交响乐,音乐与画面与人物有着极其密切关系:
时而或激烈或舒缓,时而或壮美或沉寂,乃至空镜头,音乐停顿、无声。
彼此构成张力,屡屡震撼心灵。
由此想到《可园可源》音乐与舞美、舞蹈的关系,谁是中心?谁是引领?
如果以音乐为纲,那么舞美是否太满,可否有一些留白与停顿?舞蹈与音乐的节奏可否更加合拍,产生更为强烈的效果?
就是音乐本身也应不时选择静默,与孤独起舞产生共鸣,以求得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果。
回头再看音乐剧的四大元素:
音乐为灵魂,辅之以戏剧、舞蹈、舞美,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用音乐引导戏剧情节发展,用舞蹈刻画人物,用舞美烘托氛围感。
这些元素在《可园可源》剧中,都有呈现并有创新与突破。
总体印象中,戏剧冲突是淡化的,主要依赖舞蹈刻划人物,但给我冲击处在于舞美效果强烈,非常突出,时有喧宾夺主之势。
平心而论,这部剧创作具有三个难度:
第一,如何以国乐为灵魂,以广东音乐来引领全剧。
第二,淡化戏剧人物冲突。既不可做成舞剧,但又要交代此剧主题情节,当人物舞蹈抓住视线时,如何保证音乐的地位。
第三,舞美衬托的分寸感。制造了幻境,烘托了氛围,让人眼花缭乱,沉浸其中。它与国乐和舞蹈之间如何达到完美结合?
让我欣慰处在于:
主创巧妙地将此剧命名为“国乐实验剧场”,与我认知的音乐剧又有所不同,拓展并突破了我的艺术概念。
东莞是一座具有先锋气质的城市。《可园可源》出现在东莞,合乎这座城市的风范。
据说这部剧的大多数人员都是工作在各种岗位上的业余舞台表演者。但他们的表演、他们的投入,却让我看到一种专业的水准。
东莞力量,一向令我钦佩。
相信此剧的实验意愿与东莞先锋气质相通,在多种艺术手段跨界完美融合,以及让观众了解创作素材背景并迅速产生共情两个方面,会有更多探求与更佳艺术效果。
比如,是否可以考虑不仅在舞台上打出字幕,舞台两侧传统幻灯的解说词仍可应用,目标就是让观者即刻明确并进入“共情”。
艺术探索永无止境,我们一直在路上。
风来过,花知道。岭南在哪里,我的脚步就追到哪里……
致敬东莞《可园可源》团队。当我们目送先人远去的身影,享受历代先贤努力而留下的精神财富,怎能不向历史致敬!
世界上有许多事许多人,在时间流逝中被淡忘以至消失殆尽;
但总有后来知音者,轻轻抹去尘埃,让黄金般时光重现当下,熠熠生辉,照耀你我。
时光流过你我的身体,你我因此而不同,生命得以丰沛且无比广阔。
致敬可园,致敬十香园。
2025-1 广州
(照片由东莞市文化馆提供)
【名家简介】
江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出版有《岭南乡愁》《文化岭南》等十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