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六榕一条民国小街,有我琢磨不透的羊城烟火气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5-01-17 09:36

广州惠吉西路东路街区被称为“最小资的民国风情街”,拥有众多民国西式洋楼,为当年华侨聚居地。众多咖啡厅、古琴坊、文化空间,吸引年轻人与游客来此寻找羊城民国风。

我的印象有三:

广州1921年建市,南海番禺部分区域合并,民国老街风韵犹存,可以营造文旅经典场景;羊城晚报组织专家调研,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播岭南文化,功德无量。

小店风情万种,尤其是咖啡厅、古琴坊、旗袍店、小食铺,活化的岭南文化;保护就是传承,岭南风民国风交汇,形成独特羊城风。

什么是广州风情?可以学习上海的做法,去烘托去凸显去强化。文化需要描述与营造,社区正在探索;社区工作人员传承发扬,爱乌及屋家帚自珍,本土热爱构成精神动力,我尤其看重。

惠吉西路东路,两条民国街组成旧南海县社区,民国风韵犹存。

据介绍,统计入册历史风貌线索建筑95栋,百年以上的72栋;社区流动人口1425人,户籍人口3470人。

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建国前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旧址等;

还有著名作家欧阳山代表作《三家巷》的原型地,电影《三家巷》的外景拍摄地。

虽然作为“微型博物馆”,展品有限,但眼前景物与民国小街连接,瞬间唤醒许多关于广州城的美好记忆。

为了确认我的感动并非虚无缥缈,有意翌日独自一人访问邻近小街的六榕寺,试图找到一线精神脉络。

仿佛谜语,日日思索,挥之不去。

难道小街就是羊城烟火气之精神概括?是广州商旅文之羊城风情主调?

羊城于我就是一个大大的谜,我的谜底会揭开吗?

琢磨不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十多日后,跨年再访六榕路上民国小街,田野调查,期待找到谜底。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海中飘浮。

听一对夫妻诉说广州六榕一条街给予的家园感安全感幸福感,让我感动。

或许外乡人落户而成新广州人,他们的生命体验更有说服力。

夫为湘人,妻为川女,十多年租房做文化空间,教古琴、授书法。虽三易其居,却全在这条小街,已然家园。

我们话题聚焦“家园感”。

谢谢黄娘子夫妻的叙述:

——十多年前我从中山六路一路闲逛,偶尔走进小街,绿树成荫,掩映民国小楼,宁静悠然,瞬间抓住了我的心,仿佛飘泊心灵有了归宿。

——我的儿子从小就可以串门,在邻居家就餐是家常便饭。“串门”多么可贵,好似我幼年的乡下。

——老父亲突然跌倒,我们在外地无法赶回,邻居立刻送医院,令人感动。遇到邻居老人有事,我们也同样去做。

——我的邻居和学生,经常一块聚餐,一家一个菜,一起吃饭,亲如一家。我们太喜欢这种邻居温暖的大家庭。

他们真情流露,诚恳温馨。

认真对待生活的人,生活也一定不会亏待他们!还是女主人黄娘子说得好:

“无论贫富贵贱,广州都可以让你‘放松地活出自己’,他的包容度远在其他城市之上。”

再访六榕路上惠吉西惠吉东民国小街。听黄娘子说当年一眼看中此街,决定下半生于此安家。

心有灵犀,我第一次访问亦有心中一动之感。

自觉六榕氛围浓郁,千年气场磅礴,街坊人情冷暖——让我逐步抵近羊城烟火气,理解与生命连接的“家园感”。

恰如我的第一本岭南散文集的书名:《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

惊喜诧异中方知城市原点与六榕寺气场如此奇妙。虽有多次修缮,气场依旧,家园感牢牢驻扎。

六榕寺花塔护佑,任嚣筑城千年余声,民国华侨聚集建屋,令我浮想联翩……

到底什么是广州羊城典型的城市风情主调?六榕民国小街是答案吗?

还有行花街、饮早茶、粤菜、醒狮……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也难有可以计量的指标。

但,并非无法捉摸。

中国人的日常伦理驻留羊城小街。一切都弥漫在老城小街上的日常烟火气,丝丝缕缕,点点滴滴,需要用心感受。

或许一切又与黄娘子居家斜对面的“三家巷微型博物馆”有关——

广东作家欧阳山一部长篇小说《三家巷》中周炳区桃凄美的民国爱情故事就在此处发生,作家创作的背景与电影取景地就在这条小街。

周家何家陈家,三家人三个身份呈现民国时代的羊城肌理。

作品人物身影幢幢,亦幻亦真,灵魂碰撞如风,空气中弥漫,飘飘荡荡,人间传奇故事穿越羊城岁月,进入你我身体。

再次走进“三家巷”博物馆,生命连接,感动不已;细细品味,心心相印,名著场景就在眼前。

想起不远处的六榕寺,写下“六榕”二字的苏东坡先生的名句:

“吾心安处是吾家,只生欢喜不生愁”。

爱上广州这座城,爱上小街幸福的模样。我知道:自已正一步一步地接近幸福之源头。

衷心祝福羊城:

烟火可亲,生生不息;岁月无言,吾心永恒。

(本文部分照片由旧南海社区黄雪琪提供)

2025-1 广州

【名家简介】

江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出版有《岭南乡愁》《文化岭南》等十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