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来说,除农历新年,冬至可说是最受注重的传统节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是四时八节之一,又名冬节、至节、长日或长至节、亚岁等,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订出的,早在春秋时代,先祖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
冬至这天,斗指子,地球位于太阳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所以当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意指最冷的冬天行将到来。过了这天,太阳直照点由南回归线渐向北回归线转移,令北半球的昼夜,开始由日短夜长,慢慢回复至日长夜短。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太寒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故有民谚曰:“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就是夏有三伏,冬有三九的意思。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一候时阴气仍然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属于鹿科,但为阴性,二候时糜会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时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古人认为日属阳而夜为阴,冬至时“阴”为最盛之刻,与此同时,过了冬至,阴气开始下藏,“阳”的光明与温暖将逐渐取缔“阴”的极寒本性,大地万物还阳,回复生机。故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指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阳气亦随之萌生,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是万象更新的吉祥日子。
冬至期间,内地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了严寒冬季。大抵上,农民会于粮仓内准备充足的粮食,以保证能够饱暖度过寒冷的冬天,并且过个好年,而此时亦正是农人们休养生息的时节,等到来春再开始为新来的一年做准备。
冬至吃水饺,吃麻糍、汤圆。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据说这种习俗是纪念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隆冬时节,张仲景从长沙辞官回南阳老乡,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广济众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之刻,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所以冬至在各朝代均很受重视,不单官家要举行迎冬祭天典礼,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习俗,正所谓“冬至大过年。”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称为“拜冬”,拜冬的时候,不论男女,皆会穿上新衣互相揖拜。
中华传统是冬天年末之际,一家人于冬至团年,远方的游子开始踏上回家的路,赶在春节前返家与亲人互诉一年来的思念,安慰老人家的牵挂!
从卦气来看,“复卦”为十一月冬至之卦。阳气在十月坤卦(六爻皆阴纯阴之卦)被剥除到尽,冬至十一月时阴气达到顶点,冬至之后也是白天开始渐渐变长。阳气归来,正是复卦的卦义之所在。此时也开始进入另一回合阴阳消长的循环。而冬至时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一片死寂,但却是暗藏无限生机。“一元复始”,“冬至一阳生”的吉祥语就是源自于此,意指最下方一个干元归来:“复卦”上五爻皆阴,最下方的一爻为阳。复原意是归来、回来,回家,阳爻、阳气的归来。阳,代表善、代表大、君子,善、正义、生机,因此复卦又有改过迁善的意思,代表人的善心归来,萌动于初,改过迁善,君子的归来。卦气上,阳气的归来代表另一个消长循环重新开始,因此“复”引申又可做为事情又开始一波新的循环。
易曰:“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还没有走远,尚能折返,不用后悔,大吉。《象》曰:“不远之复,以脩身也”。 初九为动之初,此比喻人过失还不会太严重,由于能知所反省改过迁善,所以不会一直错下去,故不至于后悔。
冬至复卦,是复兴归来之卦,是重拾初心的开始,是与家人抱围取暖的期盼,是回到大我母体的吶喊,是初衷之兆,是希望之象!
【名家简介】
何志平,著名社会活动家,香港资深时评人,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议员、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前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