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连载《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之十:留美幼童(1)(1870容闳42岁-1874容闳46岁),讲述容闳留美幼童计划终于九转功成。
归国10余年,容闳一直像一个踽踽独行的负重者,而由此开始的十年则是容闳人生中最惬意的美好时光。
排队行走在街道上的留美幼童
1870年天津教案,列强陈兵海上的事实再次强烈刺激了清政府以及洋务官员,亲自处理这场涉外纠纷的清廷大臣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感受更深,而担任翻译的容闳借机再次提出留学计划,特殊情形之下,这一次几位大臣一致同意,由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星夜飞递入京。那一夜的容闳欣喜若狂,整个晚上喜而不寐,仿佛在云中漫步,梦想成真的瞬间美得让人不敢相信。
留美幼童地区分布图,每一个方块代表一名留美幼童。出自美国路康乐著作《走向世界》。中文为笔者标注
直到这一年的冬天,同治皇帝批准奏折,曾国藩邀请容闳到南京商量具体实施细则,容闳的心里这才仿佛巨石落地。“至此余之教育计划,方成为却有失事实,于中国2000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矣” (摘自《西学东渐记》)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这个时候的容闳已经归国十六年,他仿佛终于走出了一个黑暗的时间隧道,苦苦追逐的目标一下子浮现眼前。据《中国留学通史·晚清卷》记载:“留学筹备工作进展得异常迅速,从呈请到批准不过数月,再从筹备到首批出洋也不过一年多,其行动之快在因循守旧的晚清以及官场,可称得上奇迹”。
出版于1925年的中国第一部留学研究专著《近代中国留学史》写道:“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以此为始,而政府之所以有此举则完全于容闳一人之力,故近代中国留学实以容为创始人。”这本书的作者舒新城认为:“无容闳,虽不能一定说中国无留学生,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而且派遣的方式也许是另一个样子。”
初到美国的留美幼童:(从左至右)钟文耀、梁敦彦、黄仲良、史锦镛、蔡绍基、牛尚周。
初到美国的留美幼童钟文耀(左)和牛尚周
当然,从容闳角度看来,在以天朝自居、华尊夷卑的价值观念下,能够突破“华夷之辨”的民族心理防堤,向“夷狄”国家派出留学生,做一件“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洋务官员功不可没,所以后来容闳在美国兴建留学事务所,把这三人的照片挂在墙上,并教育学童们奉为恩师。曾国藩还没有等到首批幼童出行就去世了,倘若他的去世提前半年,容闳的留学计划又会遥遥无期。容闳晚年回忆这段往事,盛赞曾国藩“中国教育之前途,实已永远蒙其嘉惠。今日中华学者,很受文明教育,当知是文正之遗泽,勿忘所自来矣。”
留美幼童寄宿家庭的美国家长
招生过程中一件戏剧性的事情是容闳始料未及的,那就是报名的人寥寥无几。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奇生这样分析:“这次虽然是政府官派,但当时的国人风气未开,上层富家子弟仍然沉溺于考科举、入仕途,对负笈海外深怀不屑和畏惧,清政府要求这些出洋幼童的父母签字画押,同意其子弟在国外‘疾病生死、各安天命’。试想当时大户人家谁肯将自己的子弟送上这样一条生死难料的出国之旅。由此也可见当时中国朝野视出国留学为畏途的情形。”第1批30名学生甚至招不满,无奈之下容闳返回得风气之先的家乡珠海及香港的西式学堂招生。
首批留美幼童乘坐的美国邮轮“大共和号”,建于1866年。
120名留美幼童中,广东籍幼童84名,香山籍幼童39名,其中珠海籍幼童24名。简简单单的数字后面,其实蕴藏深意。
广东籍幼童居然在总数中占70%,这样的超常比例不管从什么层面说起,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课题,几乎每一本留学文化方面的著作都会谈到这个现象,不过挺遗憾到现在还没有一本有关广东籍留美幼童专著。
其中,面积不到3000平方公里的小小香山,幼童比例占到了1/3,完美诠释了孙中山文化首倡者丘树宏先生的感叹:“香山,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高山。”
留美幼童谭耀勋(左立者)、张祥和(右立者)、邝景扬(中坐者)在哈特福德合影
容闳之乡珠海幼童比例之高居然占到1/5,鲜为人知的是,官派之外的十名自费学生中珠海六人。珠海南屏村,一个普通村民的故事折射出这片土地上民众意识的先知先觉。
南屏村也是容闳的出生地,有一个叫谭伯邨的村民,两子两女。听到留美幼童招考的信息,他先给大儿子谭耀勋报名,并到广州劝说一起做生意的老朋友詹兴洪也为其子报名,并承诺会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这个小男孩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詹天佑。谭耀勋和詹天佑一起成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小儿子谭耀芳成为第4批留美幼童。成年之后詹天佑与谭菊珍这对娃娃亲喜结连理,夫妻恩爱。在那个达官贵人时兴三妻四妾的年代,声名显赫的詹天佑却一直没有纳妾,因为妻子的名字中带一个菊字,詹天佑便把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菊花。后来,谭菊珍的姐姐谭肇雲嫁给了第一批留美幼童钟文耀。很可惜谭家这两兄弟都是英年早逝,谭耀勋在被从美国遣送回国时抗旨不归偷跑掉的,继续留在美国完成他的学业,不幸的是耶鲁大学刚一毕业便病逝,被安葬在美国寄居家庭卡特琳夫人家族墓地。弟弟谭耀芳被遣送回来之后也过早去世。这个一门四幼童的谭家随着两个儿子的英年早逝,慢慢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现在南屏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这个名字。钱钢和胡劲草在美国拍摄第一批留美幼童的纪录片《幼童》时,曾经找到了谭耀勋寄宿的美国家庭,在那个小镇上,谭耀勋的笔迹,日记等都有保留。
留美幼童谭耀勋墓地.位于康州科尔布鲁克小镇,美国寄宿家庭凯林顿夫人家族墓地。墓碑前的橘子是谭耀勋高中同学、留美幼童方伯梁孙女方辉夫妇供奉 王晓平摄
中央电视台《幼童》拍摄团队在哈特福德谭耀勋墓前拍摄
容闳嫡孙容永成有一张美国马萨诸塞州文件的照片。2000年容永成到访美国的时候,时任州长给了他这份文件。文件上说,马萨诸塞州已经把留美幼童抵达的9月21日定为“容闳和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这是容闳和留美幼童在国外的第1个纪念日。容闳及留美幼童们与马萨诸塞的这份深厚情谊,可以说是中美文化友好交往的开端。而这份深厚友谊来自于容闳的一个决策。
如何让一切群十二三岁的小孩在异国他乡能够迅速成长,容闳专门请教了他的母校耶鲁大学校长波特,他和康州教育官员最后决定把幼童们分散到美国人家中。当地的居民也对这件事情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要求接纳的家庭远远大过需要。最后,120名幼童分散到康涅狄格州和马萨诸萨州的54个家庭,情感上也成为这些家庭中的一员,很多人多年以后还一直保持通信。留美幼童李恩富把寄居家庭的威尔太太当作自己的母亲,他的子女的英文名字中间名都是“威尔”。散落在各个家庭的的幼童们就像一个个中国使者,让这个地区的人,对遥远的中国有一份亲切感。容永成每次讲话几乎都会提到一件事情,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签署的时候,幼童们居住过的马萨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投下了反对票。
马萨诸塞州关于把9月22日确定为“容闳与留美幼童纪念日”的文件
1872年8月11日,上海吴淞口,首批30名幼童扬帆启程,以后连续三年派遣共计120名幼童。这种旷古未有的举措,拉开了中国近代官派留学的序幕,随着留学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对近代中国乃至今天的影响越来越多地被发掘出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中国现代化之路最早的火种。
链接:
【名家简介】
徐惠萍,容闳研究学者,珠海留学文化馆荣誉馆长。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曾任新华社记者。1995年从新华社调入容闳家乡珠海,先后担任珠海市委新闻秘书、珠江晚报总编辑、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珠海市妇联主席等。长期致力于对容闳和香山文化的研究,撰稿并策划纪录片《容闳》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获中国影视大奖提名奖、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著有书籍《跨越——珠海新闻舆论监督聚焦》《先行者容闳》《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本书被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