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老广“一盅两件”的前世今生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4-10-25 10:45

饮茶与早茶,广州人的一个标签。广州人喜欢饮茶,爱说饮茶。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清楚注明:

“饮茶”为方言,是“粤港一带流行的生活方式”。饮茶——粤语俗称“一盅两件”,也可视作饮茶代名词,属于广州人或者广府民系生活习俗的标记。

广府,指广东地区珠三角一带的人。

他们早上见面会说的第一句问候语,不是早上好,而是“饮咗茶未?”

——意思是喝了茶吗?彼此间相约说个事、约个会,爱说的也是“得闲饮茶”。

用广州作家黄爱东西的话说:

你是否属于粤地土著或者已经被同化成土著,就看你会不会说“饮咗茶未”这句话。

这个细节真是标准粤式,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呵!

所谓“一盅两件”,也指广府人饮早茶时一个人的份量:一壶茶两碟点心,后来成为饮茶的代名词。

依据史料记载,广州人饮茶的历史起码亦有几百年,茶仙陆羽著作就有谈及。

以茶楼为标志考证,广州茶楼前身是“二厘馆”。在清代的咸丰、同治年间,这种“二厘馆”在广州城乡已普遍存在。

“二厘馆”多在街边巷口开档,上用树皮做顶,中用竹木搭建,下摆几张木台木凳,旁边生个炉子,炉上放一煲白粥、一锅油。

老板兼伙计就站着搓捏面粉,或将面切成面条,下到油锅做成“油炸鬼”(油条)。

同时,还卖些芋头糕、松糕、钵仔糕之类。茶价二厘(当时1毫钱等72厘)。

当年民谣唱道:

“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不花假。”

后来出现茶居,茶居自然比二厘馆高级些,饮茶也讲究起来,当时只有“一盅”,还没“两件”。

“一盅”就是指用石湾粗制的绿釉壶泡茶,每人一盅茶。

茶客多是做“三行”(建筑工人的通称)和做苦力的劳苦大众,工友聚会,交流市道行情。

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茶居一开,蜂拥而入,生意红火。不少茶友雷打不动,座位固定,天天见面。

到了晚清民初,茶楼在广州兴起。

清朝光绪年间,当时商业中心十三行,办起了广州第一间像样的茶楼“三元楼”。楼高四层,时称 “高楼”,装饰得金碧辉煌,高雅名贵。

此后,人们才把饮茶的地方叫“茶楼”,把品茗称之为“上茶楼”。

同时,一些茶居扩大经营,发展成茶楼,但名字仍带“居”,如陶陶居、陆羽居、怡香居等。

变化在于装修上了一个档次,门面富丽堂皇,经营推陈出新。

当时,广州人饮茶多是“一盅两件”。

所谓 “一盅”,就是一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些粗枝大叶的茶,茶叶苦涩而没有香气,但可提神和冲洗肠胃。

茶客中流行“清早一杯茶,不用请医家,也能通坑渠”。也就是所谓可以清肠胃,可以保健养生。

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么香口,但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劳动人民颇觉实惠。

后来,茶楼为了迎合达官贵人的要求,开始选用靓茶,并用山泉水泡茶;

“两件”的质量也精细起来,或马蹄糕或干蒸烧卖,或糯米鸡或蛋挞或叉烧包,等等。

喜欢粤剧、天天上茶楼的80岁邻居冯婆婆对我说:

——从前茶楼简单。小时候随父亲去过,一人一个大叉烧包堵住口,坐着吃,大人去说话,没有那么多点心。

——自己长大了,女孩子也不敢去茶楼。因为茶楼坐的都是爷们男人,是男人的世界。真正女人可以自由去,就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

我问:是妇女解放吗?婆婆反问:你说呢?

西关老城长大的60多岁阿明告知:

——年轻时生活好转,茶楼饮茶通常是一盅(壶)茶,茶叶大多是普洱铁观音,也有红茶、秀眉、菊花、金骏眉等,有些人自带喝惯爱喝的茶。喝茶不止一盅,喝完加开水续茶。

——点心都是地道广府食品:糕类有萝卜糕马蹄糕伦教糕黄金糕;粉面类有猪肠粉猪肉或牛肉拉肠牛腩或云吞汤粉面以及各种炒面炒粉。

——蒸笼类的有虾饺粉果干蒸排骨凤爪糯米鸡叉烧包奶黄包;生滚粥类的有猪杂粥牛肉粥艇仔粥鱼片粥皮蛋瘦肉粥。

——所谓两件其实也可以不止两件,随意爱吃什么吃什么,爱吃多少吃多少。当然上年纪的老人,一般两个品种够饱了。朋友聚会,适当多几个,也是丰俭由人。

广州老城长大的70后Anni告诉我:

——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饮早茶的,小时候周末家庭日都是一家人去喝早茶。可能年轻人没那么早起,一般就老人家先到,年轻人九点多到,然后待到11点,连中午饭一起解决。

——我觉得是一种生活方式吧!茶楼也是交际场所,有时相约谈事情,也会选择去饮茶,不一定是早茶,也有午茶和夜茶,是比较轻松的交流方式。

——我小时候很多茶楼有夜茶市的,可能是上世纪90年代娱乐选择不多,夜茶很普遍,后来ktv 酒吧等娱乐场所多起来了,慢慢酒楼就不开夜茶了。

广州长大的60后陈先生认为:

——“一盅两件”是以前老广州人慢生活节奏吃早餐、饮早茶的一种习惯,是指那些有时间天天去茶楼吃早餐,经济上也不是十分好的人常吃的东西。

——所以“一盅两件”只是描写过去一些老广一种生活方式的一个代名词。

——现时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吃早餐比较随便,一碟肠粉一碗粥足矣。但双休日与朋友们一起饮早茶,点食品也琳琅满目。

——我个人虽然土生土长广州人,却从没有“一盅两件”的意识。

由此可见,饮茶在广州原为平民化饮食行为,属于底层人民大排档——而“大排档”一词是香港的叫法,

从前,早茶形式简单,多是男客,一盅靓茶,两碟点心,一张报纸,慢慢享用。故有“一盅两件”之称。

真正的变化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一盅两件”被大大突破,发展成十几件几十件上百件精美点心,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茶楼不但大受欢迎,生意兴,成为“文化北上”的一种生活方式,目前已铺向全国各地,形成一种广字号的饮食方式。

据说,如今广式早茶名店“点都德”开到上海重庆,门庭若市,日日爆满。

我的上海朋友说,光看看上百件点心都大饱眼福了,何况,还有大饱口福。

回望岁月,“一盅两件”也经历了由简而繁的过程,这里固然有生活越来越好的因素,也有近年生活奢华排场之风影响。

广东人一向讲求“低调、务实”,我以为“一盅两件”就是一个良好的文化传统——而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

在政府号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当下,如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一盅两件”无疑是一个可以效法的方式与观念。

何况,从养生讲,茶可饮而食则节制为好。

(本文部分照片由著名摄影家叶健强提供,特此致谢。)

2024-10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