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虎门镇,因民族英雄林则徐销烟而闻名于世,如今,鸦片战争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炮台遗址等,成为虎门的重要旅游景点,引来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游赏。
在鸦片战争前,虎门就是珠江口的重要军事要塞,也是从珠江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因而明清时期到过广州或岭南的外国人,也关注了虎门要塞,并留下了记载,我们来看看,这些外国人是怎么记录虎门的。
名称由来
虎门镇位于珠江口东岸,因珠江 口有突起对列的大虎、小虎二山而得名。
1752年,瑞典人彼得·奥斯贝克到广州旅行后,在其著作《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中提到了“虎门”:Bacaa Tyger,中文叫作“虎口”,是老虎的嘴,这头老虎,在它张开的嘴后面就是一条狭窄的河流。虎门入海口是一条窄窄的河流,我们中午的时候停泊在这里,等待起风。
当时进入广州城的外国人相对较少,语言不通,在这位瑞典人得到的信息是:该入口叫“虎口”。从地理位置上看,从海上进入珠江口,经过虎门后,江口变窄,如果称之为“虎口”,也似乎也并无不妥。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年)》一书也提到了“虎门”。他说,1843年10月8日,英国的璞鼎查和清朝的耆英签订了《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由于签约地点在广州以南的河口,有时也称之为《虎门条约》或《虎门窄条约》。他也认为,“虎门窄”源自葡萄牙语更形象化的Boca Tigre 或 Bocca Tigris,意为“像老虎嘴一样窄”。
到了晚清时期,外国人的记录中,开始准确的地称之为“虎门”了。
例如,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报社指派,来到中国采访,写下了《1898年的夏日:一个德国记者的中国观察》一书,他对虎门的记载是:“珠江的河口被中国人称作虎门,意味着是老虎的口。”
虎门风情
“水面绵延四面八方,像海一样宽广,左边有隆起的丘陵与山脉,右边也有五六座山相连接,山与山之间只有短短的间隔,在这些山的后面则有更高的山,因为云雾阴霾的原因而模糊不清。河水到目前为止还都是亮绿色的,现在开始渐渐地变成褐色。我们航行在一条到广东之前都会变得越来越黄的河川里。这样的颜色也可能让人想到老虎。”
这是《1898年的夏日:一个德国记者的中国观察》的一段记载,描述了这位德国人看到的虎门的情形。他还在书中说,河流的宽度大概是莱茵河的两倍,河岸两边多是平坦的土地。在河流旁边是美丽、清新、明亮的绿色稻田,在一线白水之间田野中有狭窄的渠道,这些渠道、这些水面以及潮湿的绿意,不能不让人想起荷兰。
这些外国人看到的中国的情形,总是喜欢与欧洲的某个地方进行对比。这位德国人非常喜欢整个田野里高耸的芭蕉树,他甚至还观察到“宽大的叶子随着从河面而来的风摆动着”。
戈德曼除了观察到了虎门当地产的香蕉、山竹、荔枝和橘子外,还详细记录了“斗蟋蟀”生动、有趣的情景:
“在广东以及整个邻近地区,这可是个全民运动。蟋蟀被放在玻璃底下,观众们围绕着它,全神贯注地从头看到尾,据说赌注很大,每一方都以热烈的欢呼为自己的冠军呐喊。”
虎门要塞
在我国近代海防史上,虎门炮台是设施最完整、火力最强大、工事最坚固的要塞,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海防炮台中保存类型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古炮台。
到过虎门的多个外国人,也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地观察和详细的地记载。
1793年,英国派使团访问中国,使团所乘“狮子”号轮船副船长爱尼斯·安德逊曾写下日记,《在大清帝国的航行》中说,这是一个甚为美丽、人口众多的村庄,离广州约十八英里。离这地点不甚远,有一条沙堤或沙岸,或称堰沙地,除了河涨潮时,否则大船不能通行。从江的两岸引申出来的两道土堤,形成这条通道,名叫“虎门”。这里,两边都有坚固的炮垒,装炮驻兵。当“狮子”号经过时,每一边都发三响礼……
那么,对于虎门的炮台,最早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呢?国内史料记载和虎门炮台的资料,有如下介绍:
虎门炮台是清廷海洋政策的产物。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王朝担心海外贸易会招徕反清势力,遂颁布“禁止南洋贸易令”。清廷批准两广总督杨琳的计划,开始修建虎门炮台。位于上横档岛的横档炮台便是1717年最早兴建的炮台之一。
不过,《消失的铺路人-罗明坚与中西初识》中提到,“到东莞虎门时,右边可看到虎门炮台”,罗明坚作为意大利传教士,比利玛窦来到中国的时间更早,他是明朝晚期或最早在1581年进入广州的。
如果说上述书籍中的简单记载未必可信的话,曾长期在清朝海关工作的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在讲述“英国人首次到达中国”时,也详细提到“虎门炮台”:
英国人对中国直接贸易的第一次努力是在一六三七年。在英国威得尔海军领导下的一支五艘船的舰队于当年六月二十五日,到达澳门。随后,他就派遣小船探寻进入广州的路径,率船驶抵虎门。在虎门他接到通知说,必须请示广州当局,并且嘱咐他等待六日;其实他认为是“中国人是利用这个期间来修整炮台”。威得尔再没有得到官方答复的情况下,继续沿着珠江前进,当即遭到炮台的轰击。他发炮还击后,并压制了对方的炮火,他就直驶广州,售出了他的货物,并装载上糖和姜……
美国人马士对当时晚明时期虎门炮台的记录,可谓非常详细,有一定的可信性。那么,最早的虎门炮台是明朝时期就有修建吗?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