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州荔湾区的沙面,人们的印象就是这里古树众多,可谓广州城中的“世外桃源”,中外人士都喜欢在这优雅的环境里休闲散步,欣赏这里19世纪末期的建筑。
沙面,实际上是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它在历史上曾是英、法两国的租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选中了珠江中的小沙洲作为租界地址,填筑成岛,并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签订租约。
那么,当时的外国人,是如何在这里居住和生活呢?到访过广州的外国人,用细致的观察和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晚清沙面啥样?
“珠江上有一座小岛名曰‘沙面岛’,一条狭窄的运河将其与广州城相隔,运河上仅有两座桥梁相连。在这块绿洲上居住着欧洲人,其中约五分之四的面积为英人所有,五分之一的面积为法人所据。中国人只被准许临时在岛上停留,在其必经之路,即运河上的两座桥梁,由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把守,但武器颇为原始,概为长矛和长戟。”
这是《1897:德国东亚考察报告》书中的一段记载,该书的作者是德国著名建筑师乔治·弗朗鸠斯,他在清朝末期,考察了中国大半个沿海地区后完成了该书。
这位德国人考察了沙面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岛上紧邻宽阔的街道和广场散落着格调雅致、宽敞明亮的住宅和鲜花怒放的花园,园里的参天大树投下了令人渴求的树荫。但当时的广州城内却“满是令人无法承受的嘈杂和更为难以忍受的臭味”,但到了沙面岛上,仿佛置身于“阿米达的魔幻花园”。
时隔一年后,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保罗·戈德曼,也曾到过沙面考察,他在《1898年的夏日:一个德国记者的中国观察》一书中这样说:
在桥的另一端就是沙面了,是广州的欧洲租界,这里是另外一个世界。街道两边都是很宽的绿色草坪,大道旁边有树。高大的政府大楼坐落在另一侧,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公鸡在绿地上加添了田园情怀,树木之间栖息着鸟类,一个打开窗户的房屋中传来了钢琴的声音。
同样是德国人,在戈德曼的笔下,这里是广州的“另一个世界”,草坪、绿树、鸟鸣,还有钢琴声,构成了一幅19世纪末期的绝美图画。由此,这位德国人发出感叹:
“你身处在平安与宁静之中,让人恍惚的是:旁边就是中国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和这里的距离只有一条河道宽。”
美国人传教士怀礼曾在19世纪70年代游览过沙面,他在《一和传教士眼中的晚清社会》中说:外国居民都住在一个岛屿上,在城墙外的居民中间,一条环绕在这个岛的运河将他们和当地人分开。这个岛叫做沙面岛,非常漂亮,有精美的居民住宅和官方建筑。在这位美国人的笔下,沙面“就像一个在未开化沙漠中的文明绿洲”。
另外一位在中国从事行医、传教、翻译外国医学著作的美国人富马利女士,在19世纪80年代,也曾来到过沙面。美国人露西·皮博迪整理出版的《富马利中国见闻录》中说“英国人和法国人居住在一个叫做沙面的小岛上。由于住所周边被植物环绕,小岛显得清新、宁静。”
沙面的管理与生活
晚清时期,沙面作为英国和法国的“租界”,当时对这片区域是如何管理的呢?
首先,沙面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英国和法国的租界呢?
《1898年的夏日:一个德国记者的中国观察》中说“桥梁所穿过的河道是在一八五九年远征时,英法政府共同出资建造的,用以配合建造人工岛——沙面。”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的《广东印记(第二册)》中记载,1859年,英法联军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租借沙面,雇工修筑河堤,填土筑基,历经三年建成沙面岛。
对于沙面这个区域,具体是如何管理的呢?
《1898年的夏日:一个德国记者的中国观察》中说,当时的沙面岛大约有四百多个外国商人住在这里,沙面还有自己的“议会”和自己的警察。除非证明自己有事情要办,不然,没有中国人可以进到沙面来,中国人也不准移居到欧洲人的居住区。
这位德国人很羡慕这里的管理秩序:“在这儿我可以让所有的衣柜以及橱柜开着。”一个沙面岛上的居民如此对他说,他认为当时“在很多德国城市都做不到这样。”
晚清时期的沙面,的确是限制中国人进入的,《富马利中国见闻录》中说:
沙面是外国租界区,也是欧洲人和美国人聚居的地方,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也住在这里。沙面的医生想从香港调派英国护士前来,却困难重重。
后来,富马利女士帮助这些外国人,成功地培养了专业的中国护士,才允许她们进入沙面工作。
在沙面生活的外国人,又是怎么记载这里的生活呢?
德国记者保罗·戈德曼说,生活在沙面实在是太安静了,在沙面停留这几天的生活,有你只能在想象中才能达到的舒适。住在那里的欧洲人,彼此熟识,邀请一起晚餐或相约一起打网球。或者,围绕着沙面岛沿着珠江河岸散步,每天的大事情就是等待早上从香港来的蒸汽船带来的报纸。他由衷的感叹“这个广州珠江上的沙面岛,远远离开了外面的世界。”
素来做事严谨的德国人,甚至还记录了夜间的“诗情画意”,他说“到了晚上,萤火虫会在草地上发光。”但他也说,这里的蚊子很多,最喜欢“吸欧洲人新鲜的血液”。他还说这里的“飞蚁”:
飞蚁也同样会让你筋疲力尽,虽然不咬人,但是,它们知道如何让你不舒服,成打地飞到你的汤里面。它们最爱的佳肴是木头,飞蚁可以把房子厚重的木头阳台吃穿,让木头阳台摇摇欲坠,当它们吃完了所有可以吃的木材后,它们还会不耻于吃点铁当作点心。
看来,绿树成荫、草地众多的沙面岛上,环境固然优美,但蚊子、飞蚁也是令人十分烦恼。
租界的历史
在我国明清时期,虽然大量的外国人到广州或岭南进行传教、贸易或考察,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未经清朝政府批准,是不允许外国人居住在广州或其他城市的,例如,当时往来广州贸易的外国人员都居住在“十三行”商馆,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及欧美国家相继在上海、汉口、天津等设立“租界”,但是,广州设立“租界”相对比较晚,原因是:清朝政府虽然与外国人签订了通商条约,但广州人拒绝他们入城。对此,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
既然在朝贡时代断然拒绝外国人进入广州城内,那么在1842年以后维持这种禁令,就成了广州人反抗的标志了。
事实上,由于广州人不断地反抗,拒绝外国人入城居住,直到“19世纪50年代,条约虽已签订,但在广州依旧未生效力。”正如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其另一本著作——《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年)》中说的,“1858年以后,城外居住的模式通过修建人工岛、沙面岛在广州得以实现,它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方便的用水和更便捷的防御,随后同时在北方各港得到推广。”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