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钟成泉《潮菜心解》呈现108种潮汕味道,让我沉醉,让我启悟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4-10-15 10:16

要说做菜认真细致与讲究,潮汕人亦是一个例证。我看潮汕人,“种田如绣花”这句话印象深刻。

《潮菜心解》(花城出版社,2020),潮菜领军人钟成泉新著,呈现108种潮汕味道。但我看来,此书贵在“心解”二字。

如果说前两个字是菜谱呈现的话,那么后两个字就是作者用心去解读阐释,感悟潮菜的精髓。

“心”乃用心贴近,漾溢热爱;“解”是感悟悟道。我读每一篇时,前面菜谱仿佛构成“曲径通幽”之曲径,而“心解”部分恰恰为“幽”——

文之幽深处,庭院深深深几许?登堂入室,探其究竟;

又仿佛成千上万文人进入庐山,或见松,或见石,或见雾,或见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唯有苏东坡由表及里更胜一筹,从中感悟:“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瞬间将庐山神韵留到纸上,成就千古绝唱。我读《潮菜心解》恰好类似心动。

比如糯米酥鸭就是上佳例证。一只绿头鸭去毛洗净,从颈部去除骨架,保持全鸭;糯米洗净蒸熟,与切成丁的虾仁肉丁鸡胗鸡肝和莲子等炒成馅料后,填入鸭腔,用竹签封口;

摆上姜葱放入蒸宠,30分钟后取出挂浆,再入热鼎油炸至金黄色时捞起上桌。

此菜心解:原想用“脱胎换骨”冠名,但此词用得太滥,选择了史料记载上的“炸糯米酥鸭”。

钟先生感悟在于:教义上形容凡夫俗子想得道成仙,必经千刀万剐炼狱人间才能脱胎换骨,就如这只绿头鸭一样备受折磨,方成美味。

如此阐释即将潮菜烹饪与中华文化沟通,让人感受美味之时,回味文化韵味。

专家告知:“心解”二字高妙,清末广州说唱南音中曾出现这个词,亦是广东特色。

在我看来,钟先生“心解”高妙有三:

1、从器之技术层面呈现潮菜之美

先说“掠菜碗望”。我不懂潮汕话,但第一眼就对这一形似成语又非成语的四个字,充满好感,不但语辞优美,而且极具动感,又带了一分神秘。

再说菜式菜名。我借用历史学家李昕升概念“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延伸到潮菜,可见出潮汕地区同样具有类似特点,或可以引申为“潮菜超稳定饮食结构”。

倘若成立,由“掠菜碗望”亦可窥探潮菜自有体系确实形成:

——与地域风土人情文化个性吻合的烹饪方式

——与潮汕山珍海味丰富物产佐配的菜肴佳品

——与本地民俗一脉相承的饮食习惯与爱好

等等。

2、从道之文化层面揭示潮汕个性

潮汕潮汕,文化奇葩。潮汕人是广东人中的奇葩,带有神秘感,栖居粤东。商有华人首富李嘉诚,文有国学大师饶宗颐;

潮菜是中国最精贵的菜,可跟顺德菜、广府菜媲美;潮剧仪式化内容不亚于粤剧;看重家庭和传统,离婚率全国最低;行到何处同乡会就到何处,体现对外抱团传统。

潮州保留很多古代习俗,出花园是一种成年礼;潮州祭祀天下闻名,拜的老爷我们永远不懂;

潮州工艺美术是全国团体冠军;潮州工夫茶名扬四海;潮州建筑媲美皇宫。内地很多传统艺术在衰落,而潮汕民间艺术是活化的。

潮汕文化特色或可用一句话来体现:种田如绣花。

一方面生活精致讲究,人生悠闲自在,不亚于广府;另一方面,与闽南相近,出洋经商“爱拼才会赢”。

3、从天工巧夺中点出神韵乃至上境界

我高度评价此书作者的两个观念——

不定于一尊的“潮菜襟怀”与尊重民间高手的现代视野,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中国文化中“道与器”的关系相当复杂不无高深,但“重道轻器”“以道御器”一向主流,道器之间似乎难以维持一个和谐关系。

此书作者并非哲学家,都在自己人生体验中实践了一回,让道与器处在一个良性互动关系之中,其中言传身教,妙手偶得,让人会心一笑。

不时有陶陶然爱不释手之情趣盎然,又或有飘飘然凌云之气;

作者不经意间或点化潮菜神韵,若古琴曲止而音不止,绕梁三日而不去,此乃上佳境界矣。

工匠名师之精湛求实与传统文人之意气飞扬,两种风格,两类气质,一旦汇合,即撞击出火花,于文图俱佳纸墨中仙气升腾;

而所谓“神韵”便生动变幻其中而达至奇妙境界。让我在极其日常世俗潮汕生活中,感受一份“形而上之道”以及一份超越性的诗意:

既是审美的,亦是人生的哲学的诗意。

不由叹道:韩山苍苍,韩水泱泱,文化气韵,山高水长。潮汕文化乃至广东文化可贵处由此显示:道器之学并非玄学,亦在民间,言行举止,正好“默运乾坤”。

2024-10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