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吴再】中山雍陌村记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吴再 发表时间:2024-10-15 10:16

久居北上广深,困于钢筋水泥森林,加上“内卷不已”,确实有点腻了。于是,在一个季秋的周日,驱车前往一处岭南闻名遐迩的古村——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寻求静谧气息,安放驿动的心。其实,让我对这个村子产生强烈参访意愿的因素之一,就是雍陌村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郑观应,他写了一本赫赫有名的书,叫《盛世危言》——而我,也在十几年前,写了一本几十万字的《盛世箴言》,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

把车停好,迫不及待想到村子溜达一圈。资料显示:秦汉时期,雍陌村北今罗三妹山脚下,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北宋时,雍陌已立村。随着古金斗湾不断淤浅成陆,雍陌村先民活动范围也由村北高地不断向南扩展。明代之前,村址尚在今中山温泉宾馆溜冰场处。明代后,村址南迁至现址。因开村始祖姓洪,初名洪化村。宋末元初,更名为雍陌村,属香山县丰乐乡。

秋阳杲杲,恺风习习。刚入村口,就到了雍陌村的中心广场,附近昂然矗立一处建筑令我大为惊叹,巨大的招牌写着“箜篌文化主题馆”。箜篌(kōng hóu),又称坎侯或空侯,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至于为何此村与箜篌结缘,不得而知。当天,因为溽暑,仅有少数村民坐在廊架下乘凉,也有个别小朋友不怕炎热,在广场上玩耍。见到的人,从装扮上看,似乎从香港、澳门过来的老人游客更多。

老祠堂“西栅郑公祠”位于广场北侧,大门对联端庄写着“莆田启瑞,书草生香”。西侧的华侨楼也有百年历史。再旁侧的三层民房,更属晚辈。下午的阳光铺在这几辈建筑的顶上,像它们背后深邃的射灯。这一刻,就连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都会感到亲切,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实用,过去与当下,被这一方天地弥合起来,成为雍陌村这个千年古村的共同寄托。

走进村里的小巷,游人完全被其整洁有序所震撼。村里路边并无杂乱停车,更无噪音刺耳,簕杜鹃、琴叶榕、假连翘、大花马齿苋等就像村里的小天使,恬静立于路边。2020年,雍陌村被列入中山市特色精品村名单,从那年开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导了雍陌村的规划改造设计。历经三年,石板街,蚝壳墙,古驿道,老庙堂……那些正在老去甚至行将坍塌的岭南古建筑被“妙手回春”,它们成为老而不朽的时光印记。2023年3月19日,雍陌村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

雍陌村与内地古村不同,从身为近代连接内地与澳门的官道及商道——岐澳古道的重要节点到今天紧邻广澳高速、深岑高速和深中通道,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它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作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雍陌村早就有人下南洋打拼。据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虎门销烟前夕,钦差大臣林则徐携两广总督邓廷桢往澳门巡阅,途经雍陌,为暴雨所阻,曾下榻雍陌公祠厢房,留宿一晚。清光绪五年(1879年),孙中山正是由雍陌村人郑载林带引,经三乡雍陌村,往澳门赴美国檀香山,最终推翻了帝制。

民国时期,华侨把西方建筑理念带回村子,盖了不少奇巧的洋房。改革开放后,雍陌村兴建了著名的中山温泉宾馆,1980年开业以来接待了大批中外知名人士。1984年8月25日,中国首个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于雍陌村罗三妹山开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1世纪,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建筑40多年的审美变迁,几乎都在这里有所折射。村里最古老的建筑雍陌郑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

雍陌村有东西三条平行大街,相隔也就一公里,北边是罗三妹山,南面有广袤田园。三条平行大街中,雍陌上街就是岐澳古道的旧址。岐澳古道修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从天字码头一路向南,依势穿过五桂山、三乡、珠海,最终抵达澳门。这条仅有七十公里、长度并不可观的道路,却是那个年代人们仅有的几条通往世界的道路之一,彼时,岐澳古道被人称作“香山的茶马古道”。

雍陌村因郑姓先祖郑子纲(字秉常,号雍陌)为人孝悌、行善积德,乡人以其号命村名为“雍陌”。直到今天,郑氏仍是雍陌村的第一大姓,村中现留存着8座郑氏宗祠。明代曾在雍陌设置管理澳门的官署——广东海道副使下辖机构海防同知。“为制澳中诸番”,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曾设参将府于雍陌营。如今,村西仍有地名“营房”,便是驻兵旧址。

村里最负盛名的自然是被称为“晚清全面看世界第一人”的郑观应,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思想相当超前的人物,第一个提出“商战甚于兵战”的理论,呼吁国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其经典著作《盛世危言》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全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思考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郑观应故居在雍陌村西上巷,当我疾步进入,并无其他游人,清幽宁静。这是一间典型的岭南风格大屋,青砖雕木,坐北朝南,前后两进。站在小庭院中抬头,“秀峰家塾”四个遒劲大字相传出自郑观应之手,落款:“光绪二十九年孟春立”。郑观应故居和以故居为核心向外延伸发展成公共文化空间的偫鹤园,几乎是整个雍陌村的“封面故事”,从外街一进入村子,就会看到偫鹤园的月亮门和背后的大片绿地。当天,池里蓝莲绽放,一群退休老妪兴致勃勃地面对自拍设备,正在摇摇晃晃起舞,神态颇为陶醉。

从时光长河中走出来的古屋、古祠、古树,氤氲着这座千年古村的悠悠古韵。1987年10月25日,时年29岁的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曾经悄悄踏足中山一个乡村,在那里享受了一日的宁静时光,那个乡村正是雍陌村。走在乡间的田埂上,杰克逊穿着白色休闲T恤和当地农民一样头戴斗笠,与当地孩子合影,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家中做客……这是杰克逊唯一一次中国内地行。当今,雍陌村成了乐迷的打卡圣地,虽然当年接待巨星的一家人已经搬走了,他们的老屋早已空置,但每年都有大批乐迷来到老屋外参观,一起怀念这位特立独行的传奇巨星。

缺了角的青砖、斑驳的墙角、碎纹满布的窗棂、干裂的红漆……千年古村的独特韵味,似乎总与那些岁月雕琢的印痕有关。据称,在“一屋一策”的保护性修缮过程中,雍陌村新挂牌了16处历史建筑,村委会挂牌了56处雍陌传统建筑,门牌上的数字把一座座老屋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徜徉村子,这里的生活硬件真的和特大城市差不多了,还有民宿、咖啡厅、奶茶店、文创小店等,应有尽有,宜居、宜业、宜游;就在“郑观应生平史迹展”隔壁,就是一座拥有旖旎园林的咖啡茶屋。

据说,深中通道通车以来,每逢周末假日,雍陌村北街的一家小店就会排起长龙。这家远近闻名的“亮记冬瓜酥”,店面不大,但招牌点心冬瓜酥和老婆饼、鸡仔饼、核桃酥,其拥趸早已遍及周边城市。老板说,“周末或节假日门店的销量都会飙升。”而我却慵懒地坐在设计古朴的“庄屿茶”的院子屋檐下,点了一杯温热的鸭屎香,一个人悠哉游哉地啜饮,不贵,满满的一大杯,才9元。

原先,雍陌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蔬菜、番薯、芋头、花生、木薯、马铃薯、甘蔗、柑橘、冬小麦等作物,塘鱼养殖和畜牧业为辅。1980年,该村成为三乡镇的塘鱼养殖基地,养殖品种除鲢、鳙、鲩、鲮外,还有鲤、鲫、塘鲺、罗非鱼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三鸟”和耕牛为主。据悉,现今村民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个体经营收入、物业出租收入、集体经济分红为主。

村边的罗三妹山,原名锣鼓山,又名罗仙姑山。位于中山温泉北面,海拔98.8米,因孝女罗三妹的传说而得名。传说罗三妹自幼失去父亲且家境贫寒,母亲常年卧病在床,罗三妹十分孝顺,侍奉无倦,后来母亲病逝,她悲痛欲绝,十多天粒米未进,哀伤而死。为纪念这位孝女,人们将山命名为罗三妹山。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广东,登罗三妹山,至罗仙姑庙,留下了高瞻远瞩的“不走回头路”名言。

迄今,雍陌村中收藏有郑氏族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编修的25卷本《郑雍陌祖房谱》,内有蒋介石、林森、孙科、王宠惠、陈公博、蒋作宾等人题字。郑雍陌家族曾定下家规,后人称之为《郑雍陌祖房家规》,内有“子孙当勤以光宗族,如学业不成亦当为农为商,是守本分”等内容。2012年,雍陌村撰修《雍陌村志》。2014年,制定《雍陌村自治章程》。令人钦佩的是,除了郑观应,该村名人辈出,群星璀璨,兹附录部分如下——

郑锦(1883年—1959年),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家、画家,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是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创校人兼首任校长。画作《娉婷》入选日本文部省美术展,是中国画家的作品第一次被选入日本级别最高的美术展览。

郑天锡(1884年—1970年),中国近代法学家、外交家,曾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常任次长、政务次长、国际法庭常设法官、国民政府驻英国全权大使,著有《国际私法中关于确定契约能力的法规》《东方与西方》等。

郑景康(1904年—1978年),摄影艺术家,中共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创人之一,也是摄影教育家.曾经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拍摄肖像照。

郑克鲁(1939年—),郑观应曾孙,法语翻译家,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茶花女》《悲惨世界》《基督山恩仇记》等法国著作1700万字,个人论著2000万字,结集出版成《郑克鲁文集》38卷。

……

【名家简介】

吴再,作家、诗人、传媒人。全国鲁藜诗歌奖得主,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历任《足球》报主编、星岛日报海外版执行总编辑、星岛环球网行政总裁兼总编辑。主要代表作《词谏》《智慧如诗》《向中国共产党学习》(红色智慧四部曲)《鸟托邦》《沼泽地里散落的花瓣》《影》《盛世箴言》《脱掉时间的囚衣》《送您一座诗歌岛》《一个人的诗经》《一个人的诗国》等。作品被《读者》《杂文选刊》等杂志多次转载,并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最佳杂文等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