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鱼塘养鱼—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33)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9-24 10:48

“即使是远离大海,他们也能吃到鱼,他们用水田和人工池塘来养鱼,特别是在南方,人工池塘几乎是所有农田必要的组成部分。”这是美国行政法专家、1913年曾担任北洋政府宪法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到中国南方考察后,在其著作《解析中国》中的记载。

实际上,自古以来,岭南各地就有开挖鱼塘养鱼的做法。根据《广东通史》记载,在明朝初期自给性塘鱼生产的基础上,到明中后期发展为商品性的塘鱼生产,鱼塘的面积不断扩大。据万历九年(1581年)清丈田地山塘的数字,南海县鱼塘48326亩,顺德县40084亩,番禺县10702亩,新会县6588亩,三水县10250亩,香山县711亩,高明县7810亩,宝安县2698亩,东莞县32659亩。上述9个县鱼塘面积共达159828亩。

对于如此众多的鱼塘,明代期间到访过岭南的外国人,自然也是观察到了,他们留下了一些记载,丰富了广东的史料。比如,《广东通史》中引用了葡萄牙人克路士在《中国志》中记录了珠江三角洲沿海鱼苗养殖与买卖的“奇观”:

在二月末、三月及四月的一部分,大涨潮的时候,大量的海鱼在沿海的河口产卵,因此在河口育出很多品种的无数小鱼。为了在这个时候捕捞这些鱼仔,沿海岸所有的渔人都汇集在他们的船上,集中的船是那样多,遮盖了海面,都挤在河口。

在克路士的笔下,当时的珠江上众多的渔船,非常壮观。这些船的数量有多少呢?克路士说,看见来自海上密密麻麻的船,还以为那是坚实的陆地,到接近时才发现那是什么,惊讶有那么多的渔船。他甚至听当地人说共汇集了两千艘船,或多点少点,但不能非常肯定。

这些渔船捕到鱼后,怎么买卖呢?对此,克路士也有记录:这些鱼人捕捞到大量这种小鱼,放入用桩和结实线网围成的水塘,在那里把鱼养到鱼季结束。这个时期经常有很多船从中国内地各处到来,这些船内外携带很多篮子,用油纸糊严,不漏水,反倒盛水,每艘船都尽所需的购买鱼苗,然后带着这些篮子里的鱼苗走遍内地。

根据克路士的记载,当时的广东人从江河口捕到大量的“鱼苗”后,并不是直接食用,而是放入鱼塘中,或者用船运到内地更多的鱼塘,将其养殖起来。克路士撰写的介绍中国的书籍《中国志》,于1569年出版,这些书籍收录在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的《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

我们继续回到岭南鱼塘养鱼的话题。对于克路士说的“鱼苗”放入鱼塘后,又是如何养殖呢?对此,曾在潮汕地区误入中国,被官府关押并在岭南旅行的西班牙人阿德里亚诺·德拉斯·科尔特斯,于1625年出版了《中国纪行》一书,他细致地观察了岭南鱼塘养鱼的情况:

这里的人普遍吃鱼比吃其他肉要多,这里鱼类产量十分高,他们不仅仅在海里捕鱼,也在几乎无法停船的河道、河口以及大量的鱼塘里捕鱼,这些鱼塘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坐落于村镇旁边。他们也会进行鱼塘养殖以便捕捞更多鱼。

在科尔特斯的记载中,岭南许多村镇旁都开挖了鱼塘进行养鱼。事实上,根据《广东通史》的记载,早在明中叶,广东已出现“果基鱼塘”的经营方式。至清代前期,基塘扩大,果木业亦随之发展。也就是说,在鱼塘旁边种植果树,养鱼、果木业同步发展。当然,明清时期,广东顺德等地区,还有著名的“桑基鱼塘”,在鱼塘旁种植桑树、养蚕,蚕的粪便又投入到鱼塘中,形成很好的生态循环。

鱼苗如何被放入鱼塘中呢?《中国纪行》中也有详细的记载:我们每天都会看到中国人带着几个竹篮子,篮子里铺上某种涂蜡的纸和沥青,里面装满水,放有抓回来的活生生的小鱼。鱼塘主把小鱼买回来,放进鱼塘里,它们的繁衍速度非常快。他们会把活蹦乱跳的鱼钓起来,之后又放回水中,这么做是为了促进鱼儿的生长,让鱼儿卖个好价钱。

我们对比下《中国纪行》和《中国志》的记载,两者出版时间虽然相差了44年,但对“篮子盛水”装鱼苗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对于篮子里的材料,前者说是“蜡纸”,而后者说是“油纸”。对于习惯了使用塑料桶和铁皮水桶的现代人,看到明代人使用油纸或蜡纸的篮子装水,是不是很有趣呢?

《中国纪行》还说,在岭南地区,一个这样的鱼塘就相当于一个大的庄园,其周长相当于两到三个赛马跑道的长度。虽然中国人也经常购买新鲜的鱼来吃,但是更多时候他们吃的是咸鱼,因为中国人比较喜欢吃咸的和生的东西。

通过他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鱼塘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且当时的中国人习惯将这些鱼腌制、保存后再食用,或许这与当时储存手段有关——人们捕捞鲜活的鱼后,岭南地区炎热,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变质,将其腌制就是最好的保存方式了。

自古以来,广东雨量充沛,河流众多,养鱼业发达,除了上述提到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外,还有稻田养鱼,也有历史悠久。晚唐刘恂著的《岭表录异》载:“新、泷等州山田,在荒平处,锄为町畦。伺春雨,丘中聚水,即先买鲩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乃民之上术也。”此乃最早记载广东稻田养鲩史实。

利用稻田水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 ,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可使水稻增产。

时至今日,广东的各种鱼塘养鱼业依然非常发达,《海洋与渔业》杂志报道,近年来,在粤北韶关、清远等地,稻田鱼价格飞涨,农民获益颇丰。“连南稻田鱼文化节”更成为当地“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品牌,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如果对鱼塘养鱼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粤北山区去考察,寻找外国人笔下岭南鱼塘养鱼的历史遗迹,甚至在他们捕鱼的季节里,亲自到鱼塘体验,也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