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璀璨的烟火——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系列(22)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8-23 12:24

“中国的农历新年,大家都放假,旧广州的外国侨民中的年轻成员,在那美好的日子里,总会趁机到各个花园去游览.....,在花园里漫步欣赏、没完没了地放鞭炮,说笑话,然后聚在一起去吃晚餐。”

这是清朝时期,曾在广州洋行工作的美国人亨特在《旧中国杂记》中的一段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清代的广州,过年或重大节日的时候,要大量燃放鞭炮或烟花。我们可以合理的想象:璀璨的烟火,增加了节日的浓厚气氛。

自古以来,鞭炮是用火药制成。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虽然对于我国何时发明了火药并无确切的记载,但唐宋年间,火药就被广泛用作烟花爆竹了,明清时期更是在民间兴盛。

在本文中,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外人笔下记录的岭南燃放焰火的盛况,通过这些记录,我们一起来思考和探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为什么没有大量用于枪炮弹药等武器的研发呢?我国清朝乃至民国时期的武器弹药落后于西方呢?

岭南节日的烟火

美国工程师柏生士1898-1899年间,带领团队勘探粤汉铁路线,著有《一位美国工程师的中国行纪》一书。当时,他从广州出发,沿着北江逆流而上,在韶关附近江边考察的时候,记载了当地百姓过节普遍购买和燃放鞭炮的情景:

商店里摆满了鞭炮、玩具、家用装饰品和适合送礼的物品。除夕的夜晚很宁静,但到了半夜,从每条帆船和每栋房子里骤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与巨大的锣鼓声、钟声和人们的欢呼声汇成一片。中国人就这样在一派喜庆的气氛中迎来了新年。中国百姓虽不甚富裕,但还买得起鞭炮来庆祝节日。

image.png

1807年来华并在东印度公司做翻译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曾经长期在广州生活,《马礼逊回忆录》中说:“广州凌晨时,中国人就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了,欢迎新年的到来。中国人在除夕夜换上新衣,等待新年的到来。”

从美国柏生士和英国人马礼逊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岭南,商店里摆放着大量鞭炮,家家户户过年时,都要买鞭炮并通过燃放鞭炮来庆祝新年。而且在“凌晨”或“半夜”都会集中燃放烟火,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对于岭南及中国的这一习俗,在许多国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初到岭南,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观察到了这些现象,并在他们的著作中留下了记录。

比如,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期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在《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记录了他从广州出发,沿着北江去汉口时,在粤北一带看到了当地百姓过年的情景:中国人最热衷的活动是放鞭炮,晚上会彻夜点灯,有多少点多少,放鞭炮、烧纸钱、点香并且在午夜时分,全家高高兴兴地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image.png

通过这些外国人对岭南节日里燃放烟花爆竹点点滴滴的记载,我们脑海中可以浮现清代岭南节日的夜晚,烟火的火光,照亮了夜空,构建了一幅美妙的岭南节日风情画卷。

但在这祥和的背后,一群西方人,从明末清初开始,带着他们杀伤力强的枪炮,悄悄来到了中国,而当时的中国人,为什么还是沉醉于美丽的焰火中,而不去研发和大量制造现代枪炮去抵御侵略呢?我们继续来看外国人的记录。

火药为啥重点用于烟花?

在明清时代及近代,我国的枪炮及武器弹药制造方面,显然落后于西方国家了。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而我们的大刀长矛无法阻挡西方人的进攻,而西方人制作枪炮的弹药,还是得益于中国火药的发明和西传,而当时的中国人,为何将各种火药大量用于烟花的制造而非用于枪炮武器的研发呢?我们来看看外国人的记录和分析。

“硝石这种东西相当多,但并不广泛用于制备黑色火药,因为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之于作战。然而,硝石却大量用于制造焰火,供群众性娱乐或节日时燃放。”

明代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广州、肇庆、韶关等旅居过,这是在《利玛窦中国礼记》中的一段记载,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在中国生活了28年,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他还说,中国人非常喜欢各种焰火表演,并把它当作庆祝活动的主要节目。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他还在一个城市看了一场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会,他估计当时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

image.png

作为西方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大量燃放烟火而消耗火药,不由得联想起这些火药如果用于制造枪炮和弹药,可用于大规模的战争,而当时的中国人,是怎么想的呢?是因技术不到位,制造不出先进的枪炮吗?

《利玛窦中国礼记》中还说“中国人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摹仿。他们尤其擅长再现战争场面以及制做转动的火球、火树、水果等”。通过利玛窦的观察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并非缺乏“技术”,而中国制作焰火的技术,让西方人自叹不如。

至于利玛窦所说的中国人用焰火来表达“火树、水果”之事,更多外国人有相应的记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焰火制作技术方面,可谓“登峰造极”。

比如,法国耶稣会士李明,根据他在华期间的亲身经历汇编而成的《中国近事报道》,于1696年在巴黎出版,该书中说:灯节还以它的焰火而著称,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焰火。烟花常常是整棵布满树叶和果实的树;可以辨别出有葡萄、苹果、柑橘,不仅从形象上看得出,还可从它们各自特殊的颜色辨认出来;一切都惟妙惟肖,所以人们以为是夜晚照亮的真树,而非人们制作的树木造型和外表的焰火。

再如,1688年在巴黎出版的葡萄牙入华传教士安文思的《中国新史》中说,最欢乐且隆重庆祝的是新年头一个月的第十五日。这一天,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海岸还是河畔,到处都装点着各种形状的彩灯,或者鸣放烟花爆竹,在天空发出亮光,似舟、似塔、似鱼、似龙、似虎、似象,一般有上千种令人惊奇的烟火。

他还说,在1644年的亲眼所见一个十分惊奇的装置:这是一株覆盖着红葡萄藤的树,它的各个连接部分一直在放光,而在另一边,葡萄藤的干、枝、叶及葡萄的光亮逐渐熄灭。然而不仅如此,你还可以辨别葡萄串的红色、树叶的青葱、藤干的褐色,栩栩如生,以至你会坚信那是天然的东西而非仿造。

通过法国人李明、葡萄牙人安文思的记载,我们发现,与利玛窦的记载基本是“异曲同工”,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焰火方面的高超制作工艺,这些焰火制造的技术,就现代人而言,也并非容易。

可见,如果说明清或近代的中国人,将火药用于焰火,而不去重点研发枪炮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技术问题”。

热爱学问与和平

对于几千年中国人火药的使用问题,美国行政法专家、1913年曾担任北洋政府宪法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在其著作《解析中国》中说: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但他们只把它用来制造烟花爆竹。他们发明了指南针,但他们把它用于制作风水罗盘,以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作墓穴。中国人知道火药的爆炸力,但却没有把它用于发射炮弹,或用于爆破阻塞河道的礁石,或用于开矿。

在这位美国人看来,古代的中国人并不喜欢用科学法则去征服自然,而是喜欢辉煌的过去的向往,根据古代圣哲们的训诫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

葡萄牙人的《中国新史》中也说,中国人比其他人类更精明和聪慧,他们首先发明了文字、纸、印刷术、火药和精美的瓷器。尽管他们因缺乏与其他人民的交流而对许多科学无知,但他们擅长道德哲学,在极大程度上他们独立致力于此项研究。

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国说,中国人欺凌其他民族的欲望要小得多。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骄傲到不屑打仗”,那这个国家非中国莫属。

image.png

通过上述外国人的记录和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发明火药并非为了战争而发明的,早在唐朝,人们主要用它来制作烟花爆竹,用于庆祝节日和驱邪避凶,在明清及近代中国,依然不将火药主要用于制作枪炮和弹药,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中国人热爱和平,重视研究学问和道德修养,而不重视研究新式武器、用于战争和扩张。

当然,或许这只是中国人不将火药用于武器研发的一些方面,其背后有更多复杂的经济、文化、习俗等背景,我们在这里不继续展开叙述。

欣赏了明清时代岭南璀璨的焰火,阅读了多个外国人对焰火与火药的记录,是不是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这样一个问题:曾经拥有灿烂文明历史的中国,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近代为何走向了败落。对于外国人的这些记录和分析,你是否认同呢?欢迎互动和交流。

名家简介:

image.png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