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明代穗城画卷——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16)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8-07 18:44

“广州四周有坚固的城墙,构筑良好,也相当高。中国人声称,城墙自建筑以来已有一千八百年,但看上去几乎是新的。城墙很整齐,没有裂口,窟隆或缝罅,也没有丝毫使它毁坏的形迹.....”

这是葡萄牙人加斯帕·达·克路士于的1569年出版的《中国志》中,对明代广州城的记载,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繁华的广州城,《广东通史》等史志书籍多次引用该书的记载。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更是我国对外贸易大港。

在明朝时期,大量的西方传教士、使者、商人通过澳门等地进入广州,留下了对广州城的大量记载,在多位外国人的笔下,广州城是怎么的一幅画卷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四大组成部分

对于总体描述和记载明代广州城的外国人,首推曾在潮汕地区被广东官府关押和在岭南旅行的西班牙人阿德里亚诺·德拉斯·科尔特斯,特他根据自己观察和记录,于1625年出版了《中国纪行》一书,书中特别提出将广州城划分“四大组成部分”。

科尔特斯说“囚犯被带到广州城,那天我们在许多河流的支流上航行,这条靠近广州城的河流的支流里的水就是这样。”他说的“囚犯”就包括了他本人,他和其他同伴被带到广州审问后被释放,从而让他细致的地观察和记录了广州城。

《中国纪行》书中说“广州整座城市可以分成四座大的城市”。其实,他的本意应该是说是该城市的“四大组成部分”,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四大城”,他是怎么划分的呢?

第一部分则是水上居民和在城里定居的商人。他说“城市的人们住在河上的小船里,一部分是专门住在这里的当地人,另一部分则是从其他地方行船过来的商贾。人流不断地进进出出,有的人是刚到这儿,刚开始做生意的,有的则是做完了生意要离开广州的,这些商贾和那些河流上的定居者的总数不少,单单是这座城市,就已经拥有众多的人口。”

该书中说的所说水上居住的人,实际上指当时珠江及其支流上的“疍家人”,他还细致的观察到,这些人很穷,他们以船为家,没有别的住所,船上住着夫妇、儿女、小狗、小猫、小猪,还放有所有家当以及船尾祈祷室里面的神像。每一艘小船里的人都有自己的行当营生或职业用以养家糊口。

第二部分则是广州城的郊区。他说,这个区域坐落在河畔,有大量不同种类的建筑。交易会时期,这里会有专门的房子供商人居住。葡萄牙商人原本是不能进入广州城的第一道城墙之内的,但在交易会时期,除非葡萄牙人的长官带着翻译去同海道副使和其他官员谈事情,否则葡萄牙人就不可以进入广州城。

在《中国纪行》中,重点介绍了前两个部分,而对于第三部分,则是第一道城墙之内的城区,这个区域被称为“新城”。第四部分,即老城,则是第二道城墙之内的城区,官员的家就坐落于此。

我们看看,这位西班牙对广州城四大组成的划分,是不是很有意思?在他的眼里,广州的老城才是核心区域,也是当地官员居住地方。

对于当时广州的人口有多少呢?这位西班牙人说:几乎没有人跟我说过这座城市人口到底有多少。有个当地人最后告诉他广州可能有五十万居民。不管怎么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见过这么多人,也不觉得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能见得到这么多人。

在这位西班牙人的眼里,当时的广州人口众多,是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了,其规模超过了当时欧洲的许多城市。

广州城特写

比这位西班牙人科尔特斯更早详细记录广州城面貌的则是本文开头的葡萄牙人加斯帕·达·克路士,他在《中国志》中描述了广州城的面貌——这本书被英国人收录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出版发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研读。

“城墙有七道门。城门宏伟高大,坚固而构筑良好,上有雉堞,不是方形,倒像台阶。城墙的其他部分没有雉堞。城门墙厚有十二步,城门从上到下包有铁皮,前有极坚实的吊闸,一直升起,从不放下,但准备在必要时使用。”这是克路士对广州城的一段描述,这段描述,被《广东通史》引用,足以证明其史料价值。

克路士说,广州的城墙只之所以非常坚固,是皇帝派专人来监管,经常来巡查城墙的情况,如果发现有损坏,就会及时的修理,需要的费用从当时的税赋中支出,从而保证了城墙的坚固和安全。

对于广州城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克路士在书中说,“墙围是一万二千三百五十步,有八十三座城楼”。他还特地强调,上面估计的步数和城楼是十分准确的。

对于当时繁华的广州城,也给克路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广州城内街道笔直划一,没有转弯抹角的形迹。大街比葡萄牙的里斯本新市街还要宽些,所有的十字路和大街一样直,街道都铺得很好,靠近房屋的路面要高些,路中间要低些,便于排水。大街上有横过路面的牌楼,高大又建筑精美,街道因此显得美观,沿街房屋有一间接一间的铺面,铺里和牌楼下售卖多种商品。

广州作为我国的南方城市,夏季的雨量大,城市排水问题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位葡萄牙人观察到了广州的城市设计,记录到了便于排水的路面设计,如果城市不能很好的排水,试想,到了大雨滂沱的季节,城内还不成了一片汪洋?显然,古人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些,就做了精心地设计和安排,雨水顺着街道排入珠江,避免了城市的建筑或房屋被水淹,这些细节被这位外国人观察和记录到了。

官府和民宅

在广州旅居的过程中,葡萄牙人克路士认真观察和记载了广州的衙门和民居。他在书中说:

“官员衙门入口处十分豪华,门廊高、雄壮,匠人精工修盖。衙门正面有像城门一样的大门,临街一侧,对着大门,有一个不太大的接待庭院。沿街大门前还筑有一堵相当高的坚实的墙。”在我国古代的每个城市里,皇宫或最大的官员的衙门,自然是这个城市最豪华的建筑了。

克路士观察到了当时广州衙门的设计,对于大门前的这面坚实的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墙”——避免从门口看到院内而设立的一种墙壁。虽然这位西班牙人并没有记录该墙的名称,却在书中阐述了其用途:“这面墙为的是在开门时不致让街上行走的人瞅见屋内的人。”显然,这位外国人是听了当地人的介绍,理解了其用途并做了记载。

除了大官住的大衙门外,克路士还说,广州还有其他许多下级官员住的衙门,这些衙门虽比不上前面的气派,却也相当大。

对于广州城内老百姓住的房屋又是怎么样的呢?克路士也做了记载,他说“老百姓房屋虽然外表一般,屋内通常白如奶,像光滑的纸张,却令人十分惊羡”。这位外国人记录的广州民宅内“洁白、光滑”的内墙,应该是当时使用了各种的油漆或石灰进行了刷,才实现了这个效果,而在明代,西方人还不懂得使用油漆,因此,对中国的这些民居表现出了惊讶的态度。

在当时的广州民居中,一般有后院,这一点,克路士也观察到了,他说“后院小树、亭子供休息之用,还有一股小清泉”。自古以来热爱山水的中国人,喜欢打造假山、泉水等园林景观,这些都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明代进入广州的更多外国人,也留下了对广州城的记载,比如,比上述两位更早到广州的葡萄牙派往中国的使者多默·皮列士,于1512—1515年在马六甲撰写有《东方志》一书,他在书中也记录了广州城的情况:

广州城市位于一片平原,没有山峦,有石头建筑的一排排房屋,城墙环绕,据说城墙有七英寻宽。在港口有许多大船舰守卫着城池,封锁入口。有人说广州城的范围有四个月的步行路程,另一些人说四里格,后一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个善走者可以在20天内走完上述的路程,不可能有四个月。

对于明代时期,严格限制外国人进入广州内城。《中国纪行》一书作者说“像我一样记载中国的作者较少,况且来中国首先要克服重重困难,还要获得通关令牌和许可证书,因此,除在交易会时期进入广州城河那里和城墙外河岸边的那一小块郊区以外,几乎没什么人进入中国的其他地方。”

在克路士、科尔特斯和皮列士等外国人的笔下,繁华的广州城的巨幅画卷,徐徐展开。而对于广州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的记载,更是显得十分珍贵,毕竟,我国的一些史料,往往重视对城市的“定性”叙述,而“定量”的描述相对少,从这一点上讲,这些外国人的记录,为我们研究古代的城市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