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丘树宏】多种身份融汇贯通,铸就一部《中山传》 | “双百年”孙中山文化专题系列(11)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4-07-27 13:27

城市如人,有其灵魂、肉体、五官、骨肉、血脉、呼吸。优秀的城市传记,不仅是时间表、史料汇、名人谱、生活照、市井图,更应该是一段血肉丰满活泼生动真实感人的历史画卷。广东中山市的丘树宏、黄刚两位作者,正是用三种身份、三种视角,进入中山城,为这座不平凡的城市写下了一部《中山传》(新星出版社2021)。翻开新著,三个强烈印象呈现眼前:

一是诗人的眼光。充满热爱,诗意盎然,提炼出中山市具有独特性的精神元素。

书的开篇,敞开诗人襟怀:仿佛不需酝酿,诗意即刻汹涌。首页就是诗歌:中山是座山,美丽五桂山,俯瞰伶仃洋,花香千里远;中山是座山,伟人孙中山,振兴中华梦,点亮一片天。你是我心中的花,你是我心中的香,你是我心中的佛——抒情调子与优美诗句,构成开篇的叙述动力。

对于中山城市底色的概括,亦具有诗人的叙述特点。城市底色定位为“红黄蓝”,“红”是中国红,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渊源追溯到古代日神膜拜;“黄”表达中山族群的文化根源,广府、客家、福佬均源自中原文化。“蓝”指海洋,代表海洋文化。

整个中山城,可以说是淤沙海岛堆积联系而成,其前身是珠江出海口和南海之滨散落的海岛。经过珠江口千百年冲刷淤积逐渐连成一片,在烟波浩渺中诞生了一座城市。我们不能因为拥有今天这一片开阔坚实的土地,而忘记曾经的汪洋,以及远处的蔚蓝与召唤——这样的语言描述,流荡着诗意。

在第一章的结尾,甚至以抒情诗歌完成:香山,中山。是岛,也是山。岛曰香山岛,山称五桂山——沉香弥漫。是人,亦为山。人是孙文,山曰孙中山——人文奇峰。

诗歌抒情的文字风格,赋予《中山传》以抒情式的基调、跳跃式的节奏、政论式的雄辩,与汹涌的诗情,澎湃的诗意交叉汇合;诗句抒情与历史陈述,有时由于过渡太快,呈现跌宕起伏,活脱跳跃的状态,从而构成该部传记的叙述风格,亦是特色所在。

二是历史学家纵贯古今的视野。金句迭出,高度概括,把整个中山的文明史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中山传》的历史叙述,一下抓住我眼球的是迭出的金句。这些金句,不但高度概括了中山城历史特征,而且在梳理历史顺序的过程中起到了搭建桥梁的作用。比如序言:中山人的“三个不”、“五句话”,以及“中山三味”:人情味,烟火味,文化味——均透过现象,直接抓取了这一座城市的个性特征。

历史叙述的重头戏在于孙中山。以中山命名的伟人,给予这座城非同寻常的意义。作者对此显出十足的自信:作为名人城市,恰如毛泽东与韶山,邓小平与广安,孔子与曲阜。“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把孙中山文化如何从一个地方命题上升为国家命题,有一个精当的阐释,可以视为地域文化创新提升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的早期规划与中山城市发展的紧密结合,历史联系的优美弧线被作者发现并大笔勾划。比如中山早年对中华大地铁路规划,与2016年中山市经过三年酝酿,启动的“铁路梦•中国梦•孙中山文化高铁行”——进行一个大跨度的历史连接。既写了孙中山,又写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可谓一语双关,境界提升。

应当说,《中山传》的作者,在不同叙述角度之间进行了有益探索。如何将孙中山革命历程的叙述,更加贴紧中山城传;如何进一步挖掘故乡给予中山的精神资源,也是摆在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我视野中,香山文化之所以诞生伟人中山,是因为这一片咸淡水冲刷的土地,诞生了一片森林,而伟人则是这片森林中最亮眼伟岸的那棵大树。树如何长成,森林与大地,天空,海洋构成何种关系?

时代、地理、气候、人种、物产、民俗、风情、移民等诸多元素,隐约明暗或强或弱的在岁月长河里交汇流动、互动变化:物理撞击、化学反应、政治策动、经济盛衰、文化呼应,各方发力,叠加积累。既神秘又现实,既虚幻又具体。

历史靠人叙述,记忆依赖文字,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凡此种种,空间巨大,正是传记作家大展宏图之时。传记如何反映一座城市的成长,作家的个人叙述至关重要。城市如人,一呼一吸中,自有城市成长的内在节奏。如何将历史叙述的每个“点块面”,红线串珠般地连接,呈现历史发展轮廓,恰恰是作者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三是现场见证者。二位作者不但在中山生活多年,而且还担任过领导职务,撰写过一批本土文学作品,均为创作成果丰硕的中山作家。

丘树宏是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并且担任过中山市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为“孙中山文化”的首倡者,有多部“史诗作品”问世,如《孙中山》《南越王赵佗》《共和国之恋》等。既有澎湃诗情,又具中华视野。

黄刚为国家二级作家、广东省宣传文化优秀人才、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作协理事、广东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山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有《山高谁为峰》《阳光不锈》《御风而行》等10部著作,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入选《新华文摘》等。

两位作者,可谓功力深厚,创作丰硕,在文化传播与艺术创作中颇具造诣。

广东有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实际上还有粤西一片,或言加上粤西,广东就是“三个半文化”——粤西人听了不高兴了,明明是完整的一个——无法被原认定的三大民系所覆盖。仅俚人及其领袖冼夫人就独树一帜,还有俚人神秘消失、雷州石狗等文化之谜,魅力不小,值得独立研究。

中山本土文化,宽泛地可划为广府,属于珠三角一部分,亦有客家影响。但她的“咸淡水”具有独特性,“香文化”亦极富个性,加上“中山文化”,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如何接通文脉,开拓挖掘个性。《中山传》呈现了这座城的共同努力:一个人一座城,一座城与一片“人才森林”;美味风情民俗,“中山航队”破浪领航。个人与群体、本色与创新,历史间的联系与跨越构成全书重点,从而超越了城市传记“编年史”的模式。

这恐怕也与香山县至宋代建立,独立行政地位较迟获得有关。但行政区划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要紧的则是本土文化的繁盛程度,以及文化个性特征鲜明程度。程度如何?作者概括的“五句话”颇具说服力:伟人家乡、近代史摇篮、咸淡水文化中心、内外源经济典范、正宗新粤菜鼻祖。精彩总结,传播亮眼,高度深度,令人赞叹。

我一向认为广东文学应该有“本土叙事意识”,广东文坛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文化描述的基础上,促成一种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并且不断提升与强化其传播力。正如法国著名艺术史批评家丹纳所言:“文学价值的等级,每一级都相对于精神价值的等级。别的方面都相等的话,一部书的精彩程度,取决于它所表现的特征的重要程度。就是说,取决于那个特征的稳固程度与接近本质的程度”。

毫无疑问,《中山传》的作者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写作正是在几十年本土文化积累的过程中,跃上一个台阶从而完成了厚重而精辟的《中山传》。

简而言之,《中山传》作者的三种身份,三种视角,汇合所有积累,铸就了我们眼前的这一本《中山传》。丝绸之路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山传》正是在全球视野、中华版图上写就的一部城市传记。亦因为作者多个身份的融会贯通,使他们具有了宏阔视野,能够以点带面,写出具有世界与历史意义的城市传记。祝贺他们。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等11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旅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在2023首届丝绸之路全球诗歌春晚中重点推介,长篇电视诗《天地人和》在2022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和“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展示交流。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创建“香山香”沉香区域品牌,策划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级活动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中山、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走进中山、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香山建县860周年和870周年中珠澳系列活动等大型人文活动,影响广泛。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认为庆龄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伟大的爱国主义,伟大的正义品质,伟大的博爱襟怀,伟大的现代意识,伟大的政治信仰。此概念受到业界关注。

首倡“赵佗文化”概念,提出“赵佗: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海上丝路先驱、三大族群亲宗”历史定位,受到广泛认同;主创全国首部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河源、广州公演,并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发表《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家和学术机构及各媒体关注;力推赵佗文化在河北、广东两地的发掘研究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