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OVERSEA CHINESE 侨情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广州增城:侨联牵线搭桥,华侨寻根圆梦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马灿 增宣 发表时间:2024-06-05 20:49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通讯员 增宣

图/通讯员提供

“非常感谢你们帮我找到了祖国的亲人,圆了我们家三代人的寻根梦!”6月3日,马来西亚华人王志其带着家人来到了增城区侨联,送上了两面锦旗以表感激之情。


近90年三代人的艰难寻根史

王志其的父亲王水益1900年出生于广州增城,因生活所迫,1937年带家人到马来西亚谋生。当时战乱频繁,受社会条件和文化水平限制,王水益对家乡的信息逐渐模糊,很多东西都是口传口授,加上儿子、孙子在马来西亚出生以及语言环境的变化,因此,没有过多信息给家人。

上世纪70年代,王水益还跟家乡有过书信往来,但由于其在马来西亚搬迁数次,通信条件又跟不上,自此便与家乡断了联系。随着年岁的增长,叶落归根的心情越来越强烈,也托了很多关系寻找,奈何一点进展都没有。

王水益过世后,寻根的重任落在了王志其肩上。虽然相关信息非常少,一旦有从中国广州到马来西亚的人,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取得联系,寻求帮助。

随着王水益孙辈的长大,王伟伦和其姐姐王美婷也逐渐分担起寻根的任务。“我们托广州和在新加坡的朋友帮忙找,可惜一点消息都没有,家人都很着急,很想圆爷爷的遗愿,为此,还通过警方寻找。”王美婷说。

后来,他们了解到侨联是帮忙寻根、服务侨胞的主要部门,便在网上查到增城区侨联的电话并打通电话寻求帮助。

仅有4个人名3个村名线索

“这不仅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父亲今年已经70多岁了,也很想回家乡看看,希望增城侨联能够帮助我们。”电话那头传来王志其儿子王伟伦急切的声音。

但是,王伟伦能够提供的信息只有其太祖父、太祖母、祖父、祖母4个人的名字和“新塘镇冷水坑、猪堂村、清水溪”3个村名。

为此,增城区侨联罗列了相关情况,然而一无所获。甚至到最后,究竟是不是在新塘镇范围内,王伟伦和家人也模糊不清了,致使寻找范围一下扩大到增城全部行政村,这无疑是大海捞针。

了解到侨胞的急切和期盼,增城区侨联高度重视,组织新塘镇侨联、相关村(社区)侨联工作站及文史专家展开摸查调研,从地名、村名、文献、微信群等全方位寻找。

可是,查阅了各重要节点的文献资料,都没有发现新塘镇有涉及“冷水坑、猪堂村、清水溪”的村名,而且,新塘镇王姓比较集中的村也没有发现所提及的人名。

跨越千里亲人终相聚

柳暗花明又一村。经查阅大量文献后,文史专家发现增城的王姓以正果镇及荔城街棠村居多,正果镇曾出现过“冷水坑”的地名,姓王,属客家村。

增城区侨联立即调整搜寻方向,组织正果镇侨联及相关村委重点搜寻“冷水坑”地名现所覆盖的村落,同时从村名和王姓入手,梳理出正果王姓比较集中的村(社区)和字音意义有可能相近的地名,然后开展工作。

几天后,东汾村传来消息,表示东汾村及附近片区曾叫过“冷水坑”。东汾村也在相关资料中对上了王水益的名字,还纠正了其名字其实是王水一,“猪堂村”叫周堂村。

为了进一步核实,东汾村立马找来了王水一哥哥的后人王国聪。看到手中的材料,他激动地喊了出来:“找到了,终于找到了!”原来,王国聪知道自己有亲人在马来西亚,也一直在寻找他们的消息。

“我们是第一次回增城,很紧张也很开心,感谢增城侨联等部门的帮助,我们终于回家了。”王伟伦激动地说。6月2日,王志其激动地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东汾村,踏上了父亲王水一魂牵梦绕的故土,终圆父亲遗愿,找到了家乡,找到了亲人,找到了自己的根。

6月3日,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增城区侨联,真心地送上“为侨胞办实事,圆侨胞寻根梦”“用心用情造福桑梓,真诚服务温暖侨心”的两面锦旗。区侨联回赠了书法作品祝贺他们亲人团圆。至此,马来西亚华人王志其历经三代人,近90年的寻根史圆满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