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海珠区新港西路康乐园外,前岭南大学教师宿舍,民国小红砖楼——广州公益慈善书院合禾学堂,谈及近代中国“公益”源起、为黄花岗烈士收尸的潘达微、开办西医招收女生——
一批逃婚自立女医生、19世纪“80后”如何探求救国之路,无私情怀与辛亥革命后国势坎坷……
话题向百年前漫漶,恰与小楼气场吻合,恍惚间回到民国。
公益慈善书院后面有一栋命名为“社区花园”小楼,一面墙贴满了学生社工组织10元一块搜集的拆迁社区门牌,刹那间纵横错落的老城街巷浮现:
每一个门牌都见证昔日风华,蕴含无数家门里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据说是旅法艺术家所为,他们试图拽住老城消失的尾巴,让时钟停摆,岁月定格。
艺术家用其殊异方式拽住时光,怀念我们曾有的人生甜蜜与酸甜苦辣。
书院接待我们的朋友海宾又提及晏阳初,提及平民教育社区建设……
艺术家的浪漫与即兴发挥,此刻与公益慈善活动的踏实与质朴交相辉映。
他们在做二百年、一百年前广州有志青年的事业。风云流散、薪尽火传,一脉相承呵。
从怡乐路九巷书院出发,由《龙凤寻史:从广州发现世界》一书两位年轻作者武洹宇、刘芮引导,徒步访问珠江河南岸曾经富人区——
为了寻找百年前“江太史第”与十三行首富伍秉鉴的“伍氏祠堂”。
20世纪初,江太史第建于广州河南同德里,海幢公园附近,与双清楼邻居,有四条街规模。
因主人江孔殷曾栽一百二十余种兰草而得名“白二兰斋”,成为清末河南名宅。
我们一行找了又找,几无遗迹。
太史大宅荡然无存,只余几段红砂石的残垣断壁,怎不令人唏嘘?
我的访问冲动出于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中提及的江太史第。
《燕食记》的舞台稳稳落在羊城广州,江太史就是地地道道的老河南:
康南海的弟子,参加过公书上书,支持过孙中山的革命,出面斡旋清政府,帮助潘达微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收尸安葬,构成他一生亮点。
印象深刻处还在于:
江太史的后人江献珍曾自言,她在改革开放后重返广州寻找家园,未见而失落,却不料夜餐北园酒家时抬头见到大宅从前模样:
“忽见故园,不禁失声痛哭。”
可谓故人明月,何处不在?
原来,北园酒家设计依据就是当年江太史第。
同福路深处,廖仲恺何香凝新婚双清楼附近,偶尔邂逅了十三行谭家船王的老宅。
惊喜发现洋房墙与顶,居然呈现客家围屋的弧线,大山里故乡的围屋与西洋小楼神奇融汇。
更有美感的是后楼墙体的弧度呼应,两道弧线在仰望的天空中优美呈现;
高高窗口伸出一只小小风车,仿佛一场百年春梦,似幻影飘浮……
走进二百年前伍氏祠堂老街,回望十三行首富伍秉鉴传奇人生,风华流韵犹存。
灯笼老楼尚存一老妇,据说从西关抬轿嫁入豪门的民国女子。
广州起义身负重伤的革命党人黄兴曾隐藏于此,后转港治疗。陪同掩护的女子徐宗汉,后来就成了黄兴的妻子。
巷中洋楼上有一精致阳台,武洹宇博士告诉我,同行友人经常戏称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
或许,起义失败的黄兴,在此萌发爱情。
一株红萼龙吐珠枝干错落地盛开,见证百年间前人岁月中无数的浪漫与伤痛。
行文此刻,龙舟雨磅礴而来,那些仅仅过去一二百年的岁月——似乎并不曾远去。
而广州珠江南岸这块热土又是怎样的绝代风华:
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面朝大海,通向世界。
(本文部分照片由武洹宇、刘芮提供)
2024-5 广州海珠区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