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丘树宏】小小翠亨村——“双百年”孙中山文化专题系列(5)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丘树宏 发表时间:2024-05-29 14:47

又是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我再次来到翠亨村瞻仰孙中山故居,寻觅伟人当年的成长印记,领悟今天的变迁,也寄托对明天的憧憬。

作为工作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一份子,记不清已经来过这里多少次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洗礼。

然而,总是不变的一种感受,是它的低调,而它的低调,总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小”。

(1)

是的,小小的翠亨村。

东面是汪洋南海,是文天祥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悲壮经过的伶仃洋,是浩浩瀚瀚的太平洋;全村面积只有27.41平方公里,而又藏匿在3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翠亨村,你确实很小、很小。

翠亨,据传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蔡姓人在此建村,地处山坑旁,故名蔡坑。后人见这里山林苍翠,坑水潺潺,风景优美,且当地方言中“蔡”与“翠”、“坑”与“亨”谐音,又寓意万事亨通,于是清道光初年改称翠亨,一直沿用至今。名字的来由,也十分的朴素实在,当然,也透出那么一点儿的浪漫。而“蔡亨”,也成了我的一个笔名。

孙中山出生的故居,就在翠亨村的东南角。后来翠亨村专门修了故居的东门,一条公路从东门前蜿蜒而过。而故居东门前镌写着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显出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沿着一条百来米长的林荫小道走进来,循着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先生书写的手书“中山故居公园”指引,一座两层楼的红色小屋便展现在眼前。

这,就是孙中山故居。

这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里面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整个庭院。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的灰雕,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则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该建筑物门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而窗户的门,所有都是木制的百叶窗。从孙中山的设计,可以看出他的传统和开放、继承和多元的思想。参观者都会注意到,故居室内保存着孙中山日常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1893年冬,孙中山曾在此研读古今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曾在这里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与友人商讨救国方略,还曾在这里为乡亲治病。故居建筑最有意思的是厨房和浴室的分别。厨房完全是中国式的,而浴室则放置了一个白色的浴缸,这是从国外引进的,至今还能使用。更让人惊讶的是,当年孙中山还在建造住房时,在周围矗起了一盏盏西式的路灯,这可能与他的父亲做过更夫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孙中山虔虔的爱心。

房子落成时,孙中山在正门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一椽”之所,可真是多么的小啊。

庭院右边,有一口往年遗下的水井,其实这个地方才是孙家最早的居所。孙家最早的居所是仅仅三十平方米的平房,那正是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诞生的地方。原来孙中山的祖辈是一般的农民,父亲孙达成只不过是补鞋匠和更夫,因此一直很贫穷。后来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去了檀香山办起养牛场而致富,寄回钱来,孙中山亲自设计并施工,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居。

故居前院的左边,孙中山种下了一棵当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的酸子树,一直长势良好,郁郁葱葱,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场台风将树冠吹倒了,它顽强地匍匐着生长,倒长成了龙的形状。当年故居管理人员用这棵树的树籽儿植的一棵新树,现在也已经长得粗壮高大。两棵树,一卧一立,煞是好看。每次看见酸子树,我总会想起1962年郭沫若到访孙中山故居写的一首诗:“酸豆一株起卧龙/当年榕树已成空/阶前古井苔犹绿/村外木棉花正红/早知汪胡怀貮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

故居门前是一个小小的广场,草木茂盛,一片绿荫。在一棵苍老的榕树下,有一尊青铜雕像,说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故事。话说孙中山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英雄故事,而雕像体现的正是一位太平天国遗兵名叫冯爽观的老人在向孙中山讲述太平天国洪秀全,一老一少,充满真实感和现场感。

翠亨村有东、南、西、北四个村门,当地人称这些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村门为闸门。从大理石构造而成的南闸门进入,门楣上的匾额雕刻着字体圆润的“瑞接长庚”四字,在“瑞”与“接”两个大字之间有一道明显的裂痕。关于这个裂缝,有一段经典的历史,据说这道裂缝是1892年孙中山与陆皓东等人在此门附近试验炸药时,震裂了门上的石匾而留下的。

从故居后面的通道,可以直接进入翠亨民居展示区。民居展示区内部保存、复原了许多清末明初以至现代的当地民居,立体再现了翠亨村当年社会各阶层家庭的生活状况。从伟人故居跨入百姓生活,一个普通村落的完整面貌便呈现在眼前。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翠亨村民进城的进城,建新房的建新房,逐步搬迁出去了,有心的故居纪念馆管理者将村里的老房子购买下来或者进行托管,以孙中山故居为中心进行适当的改造,一幅翠亨村“清明上河图”就完整和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从故居后院出来,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片不大的农田,这也是管理者的巧思所在。这片农田叫做“龙田”,为孙中山一家当年所耕。今天走在这里,春夏看到绿油油的禾苗,秋天收获金灿灿的稻谷,冬天收获沉甸甸的番薯,村庄瞳瞳,鸟语花香,孙中山当年生活的情景又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翠亨村外,一条小溪蜿蜒而过,这就是兰溪河。据说,孙中山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们在这里玩水。兰溪河可以通到大海,相信孙中山很早就从这里见到过南海,见到过伶仃洋。孙中山那么早就有开阔的视野和思想,应该与这一条小河很有关系。珠江与南海在这里交汇,让孙中山从小就接受到咸淡水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2)

翠亨村的小,还在它的人口不多,孙中山出生那会儿,整条村也只不过300人。然而,那么小的一个村庄,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孙中山与结发妻子卢慕贞的长子孙科,还有人们称之为“四大寇”中的杨鹤龄,孙中山的战友杨心如,为共和牺牲的第一人的陆皓东,还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杨殷,等等。

“村小乾坤大”,确实名不虚传。从这个角度来说,翠亨是小,但又不小,正如2011年我主创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中的歌词所说:“五桂山下/兰溪河畔/山河绿如蓝//小小翠亨村/走出一个人/点亮一片天。”

从故居纪念馆南门出来,一大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扑面而来。这就是著名的中山纪念中学。中山纪念中学是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秉承其父“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于1934年创办的,初名“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时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的孙科亲任校长;1949年,学校改名为“中山纪念中学”。最初的建筑是红墙绿瓦,后来则是红墙黄瓦,占地860多亩,整个校园建在五桂山脚下,夏季凤凰花开,冬天红棉满园,一年四季树绿花红,景色美妙惊艳。这是全中国最漂亮的中学,“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校训传承和弘扬了孙中山的精神,教育质量闻名遐迩。2016年,借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争取到国家有关部门在发行的四枚纪念邮票中,除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一枚外,纪念中学也占了一枚。这在全国中小学校中,目前应该是唯一的。

近年来,村亨村开始发展文化产业。最早是与中央电视台合办了一座影视城——中山城,以近代中国主题为主打,从电影《孙中山》开始,已经拍摄了二百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下南洋》也都在这里拍摄,并邀我写了主题歌《世界潮流》和《阿妹找哥洗琉琅》。中山城兼具旅游功能,在这里每天都有体现近代史的情景表演让游客们欣赏。在孙中山故居其前门的右边,是2011年修建的辛亥革命纪念公园。园内最具特点的是一幅巨大的花岗岩日记碑墙,墙长56.2米,宽2米、高3米,墙上刻有孙中山、黄兴、蔡炎培、毛泽东、朱德、董必武、宋庆龄等人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日记、回忆录以及诗词中的文字26则。

顺着人流走进村亨村的更深处,则又是另一片天地。那些年华逐步老去的村居,居然可以随便碰到一些极具国际范的艺术家。前几年,翠亨村民的老房子开始进驻了许多的画家,没想到今天竟然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画家村,甚至办起了国家和国际级的美术展。

以歌曲“弯弯的的月亮”红遍华人圈的著名音乐人李海鹰,是孙中山的正宗老乡,前几年,“北漂”的他在我的极力“怂恿”下,居然也回来了。之后,家乡人干脆帮他建了个“李海鹰音乐工作室”,更让翠亨村充满了艺术气质,并有效地拉动了这里的乡村旅游。前几年,我还为李海鹰策划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室外新年交响音乐会“翠亨村新年音乐会”,影响甚大。

(3) 

2008年以来,中山市将“孙中山文化”作为第一城市品牌来经营,城市文化竞争力大大提升。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山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孙中山故居也实现了一次升级改造。2016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作为孙中山家乡的中山市充分利用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开展了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民生实事等150多个系列活动和项目,规划建设的翠亨新区发展如火如荼,翠亨村则在我的倡议下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小小翠亨村,总是源源不断地为中山市、为这里的人民以至更广泛的地区、更广泛的人民,带来那么多、那么大的惊喜和希望。

而东接深圳、西岸在翠亨新区落地的世纪大桥深中通道,则于2016年顺利开工建设,并将于今年6月正式通车。相信这个时候的中山市,美誉度和软实力将得到一次大大的提升,翠亨村更会以更加亮丽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2024年5月28日

【名家简介】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等11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旅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在2023首届丝绸之路全球诗歌春晚中重点推介,长篇电视诗《天地人和》在2022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和“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展示交流。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创建“香山香”沉香区域品牌,策划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级活动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中山、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走进中山、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香山建县860周年和870周年中珠澳系列活动等大型人文活动,影响广泛。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认为庆龄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伟大的爱国主义,伟大的正义品质,伟大的博爱襟怀,伟大的现代意识,伟大的政治信仰。此概念受到业界关注。

首倡“赵佗文化”概念,提出“赵佗: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海上丝路先驱、三大族群亲宗”历史定位,受到广泛认同;主创全国首部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河源、广州公演,并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发表《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家和学术机构及各媒体关注;力推赵佗文化在河北、广东两地的发掘研究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