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龙凤寻史:在广州“河南”找到曾经的岁月风华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4-05-29 10:50

今年三月的一天,我应邀访问了广州公益慈善书院合禾学堂,中山大学南校区墙外的几栋小红楼——原岭南大学教师宿舍。

没料到民国小楼里牵引出无数民国故事,一批年轻人意气风发地干着为国为民的大事。

随后,在武洹宇、刘芮两位年轻学者的引导下,徒步访问了珠江河南岸曾经富人区,为了寻找百年前的伍家花园与江孔殷故居“太史第”。

a8b01d694f1e1fc67484d24aaf35ed79_.jpg

爱屋及乌,一片老房子及几条老街,被她俩讲述得龙飞凤舞:

岁月流转,民国那些人那些事活脱脱浮现。

我被讲述感动了。

正是在这种充满怀旧又热烈的情绪氛围中,我答应了《龙凤寻史:从广州发现世界》(武洹宇、刘芮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一书作者武洹宇、刘芮邀我为书作序,并第一次看到打印的书稿。

三个月过去,今天在海珠区太古仓码头创意园参加《龙凤寻史》新书发布会,不禁感慨万千。

0a95560c070f8b61e36c03c7deb06022_.jpg

书的篇幅不大,却如一束光,照亮珠江南岸千年历史。

历史学家的严谨、社会学家的热忱、人类学家的苛求、考古学家的求实、慈善家的仁义、理想家的胸怀、实践者的勤勉——

使得两位年轻学者的笔下,精彩纷呈,不乏真知灼见。

9d3b308ecbc5b52d1029a66ac38c9ac6_.png

可以说这是一部跨界的地域方志书,同时又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乡土课本。

尤其可贵的是其“地方”叙述中的“世界视野”。

其中不仅包含了学术品格与气质,而且运用了多个学科的方法。

d8c2a6205fbee7f17f00b7b9e6f32cb9_.png

让我感动还有作者有温度文字中显豁溢扬的“本土热爱”——

或可溯源到广州公益慈善书院与康乐园中山大学的文脉中去。

岂止是草灰蛇线、千里伏脉,正是百年热血青年从未停歇的脚步,让精神脉络一以贯之清晰可辨,与珠江波涛呼应,义无反顾滚滚向前。

f8174ac8ce7f5ff595792601a0b02d49_.jpg

全书至少给我留下三个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一、以人为中心。

将历史舞台——珠江南岸的“人”,作为全书的焦点,构成核心话题。因为有了人,才有了这样一个历史舞台。

也因为有了对“人”的多参照系观照,使得新著有了坚固根系,显出比寻常“地方课本”多出的一份深刻隽永。

其中,明确指出“生于18世纪70至90年代的几代人”,他们的人生尤其卓越不凡。

而对中西“双重视域”的阐释,已然提升到中国近代转型乃至广东崛起人才因素的精辟归纳。

二、时势造英雄。

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珠江河南一个特殊的中外交流时空。

逐个分析与十三行的关系,政府特殊关照的文明环境,促使珠江河南近河区域众多家族的繁衍,豪门巨族一时云集于此。

比如,对漱珠涌特殊位置的时空分析就具体而深入。

一批青年学子融入历史变局图强求变,近河世家大族以联姻形成连接沪津汉口岸城市乃至海外商埠关系网;

一批近代人才从“热闹繁华似秦淮”的风雅之地,走向世界大舞台。

一扫闭关锁国的沉闷,意气风发地迎接世界风潮。

时势磅礴大气,生命鲜活跃动。

第三、尤重田野调查。

作者具备一种包容的文化情怀,在史料、传说、家谱、口述、庙宇、建筑、街区、实物等等材料面前,没有忘记用自己的双脚行走。

力求通过面对面实地考察采访,找出历史真相。不附会孤立的史料,也不排斥民间传说。

比如对咏春拳诞生,钩沉史料,条分缕析,力图拨开种种历史迷雾,从中找到富有说服力的结论。

不同的说法相互印证,分析点到为止,留有余地,不轻易绝对结论。

最后,值得一说的还有作者的写作态度。

在传播方式上从不故作艰深,亦不俯瞰众生,既在历史面前保有谦逊尊崇的态度,传达发自内心的热爱,又谨守学者的立场与态度。

力求做到事实求是,绝无矜持浮夸。

力求以流畅平和文字,做到雅俗共赏,全书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书里书外,历史当下,故宅人物与新书互证,双向奔赴。

由此惊讶发现:

在公益慈善书院与《龙凤寻史》新书之间,同福路双清楼、太史第、伍家潘家花园之间,南武中学创办者之间——

有着某种属于晚清民国精神的隐约联系,而这种联系通向大海通向世界。

6cd560d347a7f1fcbe7caca67cf4a320_.jpg

民国小红楼书院今天的气息,似乎也与百年前广州青年息息相通:

那是一个徬徨的年代,一个探索的年代,一个热血的年代,一个救亡强国的年代。

许多年轻人在中外之间上下求索,寻找他们行动的逻辑。

而这种逻辑一旦成型,即转为信念,让他们一直往前冲。

他们甚至不惜在最平凡的事情上,耐心而坚韧地耗费一生的心血,只是为了去寻找他们认定的救国之道。

这样的一种气息恰巧在历史与现实,书院与老街,老街与《龙凤寻史:从广州发现世界》新书之间久久回荡。

我对广州这座城市,有一种宿命般的热爱,其中尤对“河南”一往情深。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从内地公务员辞职,漂泊到深圳,希望在这样一个移民城市度过下半生。来自香港的一位老者却给我留下了几句话:

你的最后落脚不在深圳,而在“河南”。

听到这几句话时,我刚到深圳不久,雄心勃勃,收拾旧河山重新开始。

我把香港老者的话当做“生命绊脚石”,甚至认为他是觊觎媒体总监的位置,妄图取而代之。

但是,无论我如何努力,这座城市还是没有接纳我。

5855ab46e2d9f8099391e41168db60ce_.jpg

2003年,我调进广州,重返大学后不久,乘坐公共汽车,从天河区到海珠区。车过广州大桥时,司机大声喊道:

落车落车,“河南”到了!

电闪雷鸣,瞬间想起老者颇具神秘气息的话。

询问得知隔着珠江,天河区为“河北”,海珠区为“河南”。

难道真是我的宿命?我半信半疑,信又不信。

因为此种人生奇妙缘分,我对武、刘新著青睐有加。如今安居海珠扎根“河南”20年,更平添一份故土家园的亲切。

读此书也就不免加入内心情愫,感受百年风云变幻:生命虽逝,精神不朽;

那是令人怀想的一个觉醒年代?让人感动,让人热血。

窗外雨丝缠绵,雨打芭蕉,忍动心间无数跃动澎湃。

捧着书仿佛伴着那些不曾远去的时光:

珠江南岸,龙飞凤舞,久久不去,尽显蓬勃。

2024-5 广州海珠区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