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马戛尔尼使团对广州十三行的记载(1)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5-13 16:44

“在中国和日本、菲律宾群岛、巽他岛、交趾支那和朝鲜诸国之间一直维持大量的贸易,但根据目前规定,这些地方绝对禁止与欧洲人交易,广州则成为唯一允许他们去的港口。因此我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在广州的贸易......”

这是1793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使团出使中国,在与清朝皇帝乾隆会面,他们提出的贸易主张被拒绝后,从北京回英国途径广州时,使团非常关注广州的贸易情况,并对当时著名的十三行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今天来一起回顾下,看看外国人眼中的十三行是什么样的。

对十三行的看法

了解我国对外贸易历史的朋友都知道,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朝政府宣布“开海贸易”,并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的事务。但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1月,清廷突然宣布封闭闽、浙、江三海关,仅留粤海一关对外通商。从此,粤海关便成为全国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全国的进出口商品交易,都由广州一口经营。

根据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广东史》记载:清朝政府既要对外通商,又要防止外商与中国人接触。于是,便指定了一些商人专门同外商进行交易。这些商人称为行商,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称为洋货行,又俗称“十三行”。

马戛尔尼使团观察广州十三行后,他们认为:广州离京城路程遥远,诱惑十分强烈,获免的机会非常多,所以在这权力和机会都存在的地方,一向难得看到廉洁正直,因此出现大量投诉官员敲诈勒索的案件。

使团还讲述了一个当时亲身经历的案例:使团访问中国时,船上携有大量送给当时清朝乾隆皇帝的礼物,当时中国海关被告知可免除缴纳皇帝的一切关税。但是,当船从到达广州港口后,税收官员照样收税,且行商要求缴纳3万塔额尔的税,但仅仅把1.4万元交给了税收官,剩余的钱,如使团所言“既不谈又不解释余额的下落”,使团感受到了广州行商收费的随意性和权力寻租空间。

对于广州十三行而言,作为唯一对外贸易的代理机构,在当时清朝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对于完成清朝与西方各国的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给广东乃至清朝中国带来了大量财富,这是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

但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对于向外商收税或收费,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我们也不能苛求清朝封建体制下的官僚系统能清正廉洁、秉公执法。我们接下来,继续看马戛尔尼使团和广东史志对此问题的记载。

十三行的获利去向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是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对十三行的描述,让人仿佛感受到了当年的繁华。

对于广州十三行的性质和定位,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广东史》有如下记载:十三行是由官府培植而成为封建政府对外贸易的代理人,实际上是“官商”。他们获得的巨额的商业利润,不能由自己独占,必须拿出相当部分以“报效”或“捐输”的形式,而转入清朝皇帝和广东官僚的私囊。例如:1778—1882年(乾隆三十八年至道光十二年),行商“捐输”就达395万两;其中真正用于地方公益事业的不超过21万两。

可见,广东史书中,直言不讳地讲出了十三行获利后的去向。对于广州十三行取得的获利及用途,马戛尔尼使团也观察到了,并做了详细记录:“行商从欧洲、印度和美国输往广州的锡、铅、棉、鸦片等货物及大量西班牙钱币,都要经过这些行商之手,他们也供应出口商货。他们获得的利益必定相当大,致使他们能够承担他们向广州高官赠送无数贵重礼物的费用,高官再把部分礼物献给北京的皇帝及其大臣、宠信。”可见,使团的观察和记录,与广东史志的记载,基本相同,只是在文字表达上有差异。

马戛尔尼本人还说,据他在热河、圆明园所见,以及间接根据有关的报道,他深信获得的准确信息是:皇帝拥有价值至少200万英镑的各种玩具、珠宝、镜子、自动乐器及其他物品,各种仪器、微型宇宙仪、钟、表等等,这些都是英国制造,而且都是经过广州送出的礼物。

马戛尔尼记录的“200万英镑”的英国礼物是否夸张呢?广东史志记载的四年期间行商就“捐输”395万两白银,虽然我们无法获得当时白银对英镑的准确汇率,但可以想象的是:4年间,就捐输白银数百万两,当时广州官员及行商等收取或捐输给朝廷的物品,更是不计其数了。

对于垄断经营的广州十三行而言,经营“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即承销进口洋货,又购销出口土货,其利润空间可想而知,我们从马戛尔尼和广东史志中的记载,可窥见一斑。

行商对外国商人的态度

虽然当时的广州十三行的获利较大,但也受到当地官员的盘剥、压迫,同时,由于各国洋商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傲慢,对他们的抱怨也非常多,因此,对于广州的行商工作人员,对各国商人的态度,也难以做到“热情、友好”。

马戛尔尼使团记录了一些细节:使团成员说,大家都知道外国人在广州港贸易的情况,各国对当地怪异措施的抱怨。但行商的普遍的回答是:“你们来这儿干吗?我们交换你们的是我们真正不需要的产品,而给你们的是你们国家不生产的珍贵茶叶,你们还不满意。为何你们不时来访问你们不喜欢其风俗的国家?我们没有邀请你们来这儿,但你们来了,表现尚可,所以我们接待你们。那么珍视我们的款待,但不要提出变动和改善。”

马戛尔尼使团成员记录的这段话,有一定的可信性。在当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了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许多中国人来说,衣食住行等日常需要的东西,多数是自己生产的,而对于英国及外国运送来的“奇珍异品”,或者先进的工业产品,多数中国人并不感兴趣,甚至如马戛尔尼使团成员所言,“对我们赠送的英国先进东西,视为毫无价值。无论乾隆本人,还是他身边的人,对这些东西都没有好奇心”。当时的中国皇帝、高官都是如此,何况普通民众呢?

对于情感细腻的中国人来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清朝官员的盘剥和面对傲慢的洋商人,态度又怎么能友好起来呢?

大珍珠的稀奇故事

在历史上,清朝乾隆年间的重臣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妻为乾隆之女十公主,他们父子参与了清朝的一些外交事务,因而和珅与马戛尔使团有交集,使团成员还专门讲述了和珅与十三行的一段故事。

马戛尔尼使团成员说:“和中堂从广州得到多大好处难以说清楚,但从他受到皇帝宠信,及他和1793年卸任广东总督交情看,可以肯定他的大部分财产是从广州港口得到的。他被指控的一项罪名是从广州收取一颗大珍珠,我听当时在场的一位先生谈到有关的稀奇故事。”

上述“和中堂”就是指“和珅”。对于马戛尔尼使团成员提到的“从广州收取一颗大珍珠”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我国史料记载,和珅曾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设银号,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马戛尔尼也提到了他与“广东卸任总督的交情”,从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和珅被吏部尚书永贵弹劾,因失察降两级留用。其中,弹劾他的官员列举了他的罪名,其中包括拥有大珍珠。

在乾隆去世后,和珅被嘉庆皇帝扳倒并抄家,其中对其罪名之一是——嘉庆四年正月十一日上谕:将和坤家产查抄……所藏珠宝内,珍珠手串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根据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做著的《庸庵笔记》,其中的一段为《查抄和珅家产清单》,该清单记载,和珅拥有大量珍珠。和珅拥有比皇帝冠顶更大的珠子,这还了得?

马戛尔尼使团还在记录中,详细讲述了“大珍珠”的故事,他说:有个亚美尼亚商人把这颗珍珠带到广州,希望卖个好价钱。珠子既大又漂亮,很快为人所知,吸引了官员和商人,经过反复讨论,达成一个交易价格并交付了定金,但到最后,让亚美尼亚人的大珍珠被掉包了。

对于上述稀奇故事,马戛尔尼使团也是途听道说,无从考证真伪,但在和珅贪腐的物品中,有大珍珠和更多珠宝,且很多财宝都是从广州十三行取得,这应该是事实。“和珅倒、嘉庆饱”,和珅被查处后,暴露出了富可敌国的财富,究其来源,正是和珅从清朝与西方各国对外贸易中的巨大利润中获取,这也说明,对外贸易对积累国家和私人财富的极端重要性——暂且不论获取手段是否正当、合理。和珅的贪腐固然可恨,但他的财富最终还是留在了清朝国内。

我们讲述马戛尔尼访华团上述记载的广州十三行的故事,并不是想评价封建清代时期广州十三行的功过是非,更不是否定其重要的对外贸易的历史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比英国访华使团与广东史志的记载,说明访华团的许多记载是可信的,这对于我们从多个角度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史料。

关于马戛尔尼访华团对当时的中国还有更多、更详细的记载,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阅读更多的相关出版物。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更多有价值或有趣的事,欢迎分享和互动交流。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