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著名文化学者江冰教授文章《大澳渔村:广州“十三行”的海洋延伸》,深度探寻了与广州“十三行”紧密相连的阳江大澳渔村。这个渔村不仅拥有优美的海滨风光和传统的渔家文化,还承载着近代商业的繁荣与变迁。商会银号、郑和雕像、以及“十三行尾”的传奇,共同绘就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江冰教授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访谈,向我们展示了大澳渔村的传统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并存的独特风光。请听著名主持人侯玉婷为您朗读,共同领略大澳渔村的魅力。
大澳渔村:与广州“十三行”头尾相连,有商会银号,有昔日繁华岁月
作者:江冰 朗读:侯玉婷
大澳给我的印象是面对宽阔的大海,一个玲珑可爱风景秀丽的小渔村,且有近代商业色彩,商会与银号双楼,郑和高大雕像临海而立,让我刮目相看。
尤其是看到与广州相关的“十三行尾”这四个字,颇有点触目惊心。
一个小小的渔村居然跟“十三行”代表的庞大商都相关。
海岸边耸立着高大的郑和雕像,彰显郑和下西洋船队在此停泊补充给养。
史载唐宋时期,大澳渔村就是海上丝路重要港口,从泉州、潮州、广州出发前往南亚、欧非的商船都会经过或停靠于此。
那时大澳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繁华一时。当我询问为何称“十三行尾”?
大澳村杨书记解释:
“大澳也有十三个商铺,各行各业都有,广州有十三行,我们可以跟他比赛。他规模大,所以我们称他为头我们为尾,货物流通有头有尾,就是这个意思。”
疍家咸水歌词道:“大澳赚钱大澳花,未到大澳莫归家。”可谓道尽当年海港码头的繁华盛况。
渔家女陈思琴告诉我渔村的另一个版本——她从小听到大:
“大澳赚钱大澳花,东平赚钱无归家。”
主要还是大澳的海港码头商贸繁盛一时,是当地人外地人的消费场所。甚至有“先有大澳渔村,后有东平镇”的说法。
这是大澳人的记忆,亦是一份地方自豪与荣耀。
如今这个村庄的大部分人外出务工,或去镇里居住,剩下的多是老人小孩。
不过,渔村一条老街居然撑起了一个国家级4A景点。
渔村口,榕树下,“大澳”二字抢眼,难怪大澳居民的孩子——9岁廖禹琪的写生画,如此生动传神。
一条小街贯穿,两边老屋分列。
临街店铺一间接着一间,售卖海鲜干货与当地特产。
渔委会小陈告诉我,每年5月1日到8月15日是休渔期,渔民坐在自家门口补网织网,或自制虾酱、手工艺品售卖给游客。
亦有民宿几间,风幡夺目,招揽客人。
据说周末假期,游人如织,整条小街水泄不通。捕鱼季节则是百船竞发,渔港一派繁忙。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生态环境好转,时可见到中华白海豚“巡游”。
渔村还组织渔姑渔民演唱咸水歌,现场表演,大受游客欢迎。
此刻处于休渔季,渔船成排停泊,亦不失为一壮观景象。
博物馆里的疍民生活场景吸引了我。疍家历史久远,这些生死都在船上的渔民书写着中国历史上的另一部海上民间史。
我对疍民有三个深刻印象:
其一,南宋崖门海战时,成百上千疍民渔船前来参战,以小船舍命冲向元兵大船。在他们心目中,这就是保家卫国。他们亦是中华民族一份子。
其二,冼星海出身澳门疍民家庭。这位写出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拥有怎样的渔民文化基因?
其三,叶曙明《中山传》里写到疍民来源复杂:逃亡军队、流亡灾民、隐姓埋名者等等。没有家谱,没有户籍,无论魏晋,不问东西。
在大澳渔家民俗风情馆,我看到了疍家人的生活风貌:
以船为家,船上出生,船上长大,船上嫁娶,上岸从受歧视到尊重,从疍家棚到岸上定居。
杨何生老人为大澳村原书记,他是陆地居民;博物馆照片上陪伴新娘的“渔民妹”陈思琴则是疍家女。大澳村称疍民为“渔民”以区别陆地居民。
我与他们交谈:
——杨书记说他年轻时,渔民上岸取淡水还与居民发生纠纷。后来专门设立渔民小学,解决疍民后代受教育问题。
——“80后”还有人住过海滩上的疍家棚,后来全部岸上定居,慢慢地消除了渔民与居民之间的区别。
——渔委会的陈思琴也是“渔家妹”,她为宣传疍家文化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博物馆里婚嫁新娘照片就是她扮演拍摄的。她说,村民自己会聚集唱咸水歌,传承渔民文化。
与质朴渔村老屋形成强烈反差——大澳街上矗立着商会与银号碉楼。二楼并肩而立,构成外来星球般的突兀奇迹。
这就是大澳非凡之处:传统船业与现代银行奇妙连接。
可惜关门装修,停止参观。
二楼之间有一棵两人无法抱住的“百年合欢树”——榕树与凤凰木合抱为“连理枝”,枝叶茂盛,树冠如盖。
雨水暂歇,天色转晴。
大榕树枝叶葳蕤青翠欲滴,凤凰木则花开红艳绚烂,肆意地盛开,让人感受生命的活泼与开朗,又仿佛在昭示渔村曾有的耀眼繁华。
优美的海岸线、安静的小渔村、现代造型的渔家文化博物馆,悠久而荣耀的港口历史,休闲度假的民宿,日夜吹拂的海风……
让繁华落尽,也让历史留下风景,吸引着游客,络绎不绝,赏心悦目。
海风轻轻拂面,与渔村倾心相见,满心欢喜。我却不说话,慢慢转身离去,身后留下那个曾经光芒四射的小渔村。
(本文部分照片由阳江摄影家陈洲提供)
2024-5 阳江阳东东平镇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
侯玉婷,广东广播电视台资深主持人,国家级主任播音员,中央电视台特邀主持人,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2020年荣获《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布的【百期抗疫作品展】特别奖。曾获首届金话筒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称号、第十一届亚运会国家特别贡献奖、新中国建国60年60人全国优秀主持人奖、全国法制十佳主持人大奖、亚洲地区十佳主持人奖等各类国家及省市级奖项。1990年入调中央电视台成功主持《第十一届亚运会》,获得国家体委中央电视台特别贡献奖,曾主持了《艺术长廊》《世界博览》《一曲难忘》《体育快讯》《女性新时空》《与法同行》《法案追踪》等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栏目,《共度好时光》《万紫千红》等大型文艺晚会,获得《广东广播电视台》30年贡献奖。曾连续10年荣获广东广播电视台“三八红旗手”与“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